《大明风华》
以明初永乐、洪熙、宣德几朝历史为背景的古装大剧《大明风华》刚刚开播,朱亚文、汤唯、王学圻、梁冠华等人的明星效应估计会带来不错的收视效应。这部古装剧并非传统意义的历史剧,而是以真实历史和人物为背景,重新架构故事的宫廷权谋剧。
《大明风华》的背后其实是明初皇权激烈争夺的血腥历史,远比电视剧来得惨烈。如果将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作简单比较,明太祖朱元璋绝对是一个刻薄寡恩到极致的暴君。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明初“胡蓝之狱”评价时论及朱元璋之滥杀:
汉高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至栾布,则因其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后征讨。其余萧、绛、灌等,方且倚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尝概加猜忌也。独至明祖,籍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朱元璋残杀功臣的目的是巩固皇权,防范在他身后出现威胁朱氏皇权的曹操式权臣。朱元璋在还是吴王的时候,就立长子朱标为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后,又立即立朱标为皇太子。为了保证子孙后世皇位继承稳定有序,朱元璋制定了遵循传统宗法嫡长子继承制的建储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诏天下,规划了嫡长子继承储位和其余诸子分封的制度,“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 土,以藩屏国家”。
怕不怕
朱元璋对长子朱标是寄予厚望的。朱标五岁的时候,老朱还在和陈友谅、张士诚酣战,就专门设了一个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遣世子受经学”,看来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是希望接班人将来文治天下的。明朝建立后,朱标被立为太子。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朱元璋设立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
除了文化培养,朱元璋也非常重视对朱标的政事历练。立国之初,朱元璋就规定“凡章奏必以副封启东朝,与实封同进”,目的就是历练太子,“以观才识”。洪武初年,朱元璋若出京巡视,京都政务也交给太子处理,“朕若有事于外,必留太子监国”。
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太子朱标刚刚十七岁,皇帝朱元璋向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发布谕旨:“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第二年九月,又“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进一步将权力交给太子,历练其行政能力。
朱元璋对太子期待甚大,“自三代而降,所以教太子者未有如高皇帝者也”。但是,朱标却英年早逝,未能继承皇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朱标病逝。
朱标早亡打乱了朱元璋的接班人计划,也影响到很多明初功臣的命运。按照朱元璋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死后,大明储位就需要从朱标的子嗣中以“嫡长”原则选拔,而不能“兄终弟及”从朱标的弟弟们里面挑选。但是,如果是孙子接班,朱元璋死后的大明帝国就不得不面临幼主执国柄而权臣篡的危险了。
懿文太子朱标
为了孙子的江山,朱元璋决定大开杀戮!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因犯法而被处死到朱标去世的十二年中,除了部分卷入胡惟庸案中的官员外,还没有发生洪武功臣被杀的事情。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江夏侯周德兴便“以其子(周)骥乱宫,并坐诛死”。不久之后,靖宁侯叶升又以胡惟庸余党的罪名被杀,此时距胡惟庸案已经12年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发生了洪武朝又一大案——凉国公蓝玉谋反案,血雨腥风再次袭来。蓝玉谋反其实纯粹是子虚乌有,《明史》对其记载非常模糊: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硃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
从上述史料看,蓝玉谋反除了有锦衣卫的揭发,并无任何实际证据。晚明人郑晓的《皇明异姓诸侯传》称:“蓝玉反,狱上,集群臣廷议。玉强辨,辗转攀染不肯服。詹徽叱玉吐实,无徒株连。玉大呼日:‘徽即臣党。’遂并执徽。”
从上述记载看,蓝玉在被审讯的时候供出吏部尚书詹徽纯粹是胡乱攀咬,实际并未有任何实质意义的招供,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谋反集团存在,根本无从交待。蓝玉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供词,二月八日被捕,二月十日即被匆匆处斩。很明显,朱元璋就是要杀他!
蓝玉
蓝玉起初在洪武武将群体中并不算出类拔萃,只是“后诸老将多殁,乃推为大将,总兵征伐,所向克捷,甚称上意”。蓝玉除了军功卓著外,还有很厉害的人脉关系,他的姐姐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夫人。常遇春的女儿又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
据《明史》记载,常遇春之女嫁给太子朱标是在洪武四年四月。明初林弼所撰《东宫妃常氏圹志》中说,常遇春之女常氏“与皇储同年,爰 自襁褓,即结姻好”,是属于娃娃亲。朱标与常氏生了两男两女共四位皇孙。所生二子,长为虞怀王朱雄英,是太子标的长子,也是朱元璋的皇长孙,但是在洪武十五年夭亡,次为吴王朱允熥。
朱标死后,如果按照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应当是朱雄英继储位。但是,朱雄英早夭,按序就应该是朱允熥继位。不过,最终朱元璋选择的却是朱允炆。朱允炆按齿序其实比朱允熥还要大一岁,但是要按嫡庶就有点问题了。
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本为太子次妃。但是,嫡妃常氏在洪武十一年十一月生下朱允熥的两天后就病逝了,才四岁的朱雄英和才出生的弟弟朱允熥成了没有娘的遗孤。《明史》载,常妃死后,朱元璋曾为之“辍朝三日”,这是极少有的礼数,足见皇帝对常氏家族的重视。除了朱允炆外,吕妃还生有衡闵王朱允熞、徐简王朱允熙,朱棣夺位之后,这两位与其异母兄长朱允熥、母亲吕妃的命运都很凄惨。
摆在朱元璋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认太子元妃的嫡儿媳身份,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另一个是视吕妃为嫡妃,立其长子朱允炆为皇储。最终,朱元璋选择了后者。为什么呢?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放弃了朱允熥,原因就在于朱允熥母系家族背景。太子元妃常氏虽然病逝,但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还手握兵权。常遇春早在洪武二年就病逝于军中,据宋濂所撰《常遇春神道碑》记述,常遇春有三个儿子:常茂、常升、常森,三子“皆上所赐名”。不过,《明史》上只记载了长子常茂和次子常升。
洪武三年(1370年 ),常遇春长子常茂袭爵为郑国公。常茂是另一个功臣冯胜的女婿,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从冯胜出征元朝太尉纳哈出于辽东。在招降纳哈出的时候,发生了一点意外,常茂出手砍伤了纳哈出。后来,经冯胜安抚,终于挽回局面,纳哈出率部降明。
班师回京之后,常茂和冯胜这翁婿二人竟然在朱元璋面前相互攻击对方,冯胜“增饰其状,奏茂激变”,而常茂又告发冯胜“诸不法事”。结果两人都被朱元璋处置了,冯胜被夺了兵权,软禁于中都凤阳;常茂“罪当诛,上念其父开平王之功,释之”,被充发到广西太平府龙州(今广西龙州县西北)土司治下接受监管,洪武二十四年死在龙州。
常遇春的次子常昇,在洪武二十一年十月,袭爵为开国公,后改为郑国公。常昇的结局在《明史》中没有定论,只是讲了两个可能,“昇之没,《实录》不载。其他书纪传谓,建文末,升及魏国公辉祖力战浦子口,死于永乐初。或谓昇洪武中坐蓝玉党,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诛死”。一种说法是常昇与魏国公徐辉祖一起死于靖难之役,另一种说法是死于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
常昇是蓝玉的外甥,蓝玉案爆发前夕,朱元璋就将冯胜、傅友德、常昇、王弼等于蓝玉密切关系的人召回京城,紧接着便是血雨腥风的大屠杀。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和定远侯王弼被杀都没有什么明确罪名,而与他们一同被召回京城,又是蓝玉外甥的常昇就不可能逃脱这次杀戮。
燕王朱棣打进南京
太祖为什么要杀蓝玉,而且一杀就是一万多人呢?原因就是担心自己驾崩之后,这些骄兵悍将会变成跋扈权臣,自己的孙子会成为被人挟持的汉献帝。如果立朱允熥为皇太孙,他母系舅姥爷蓝玉又会成为新朝的外戚,加之蓝玉在军中的地位,势必权倾天下,朱氏皇权就有被架空,甚至被颠覆的危险。
既然不能立朱允熥,那么就只能立朱允炆了。确定朱允炆为接班人,蓝玉就更不能留了。如果朱元璋死了,朱允炆继位当皇帝,蓝玉等老军头会不会打着拥立朱允熥的旗号造反呢?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太多了,老朱皇帝也不介意防患于未然,来一场斩草除根式的大屠杀。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本以为已经为孙子扫除一切危险的老朱皇帝,并没有想到在孙子不明智的“削藩”策略刺激下激起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拥有中央权威的建文帝朝廷为什么最终打不过实力并不算很强的“燕师”呢?原因不在别的,只因为老朱无中生有搞出的“蓝玉大案”已经将功臣宿将都杀光了,年轻的建文帝根本无人可用,只能用“系偏将才,非大帅才”的耿炳文,还有膏粱子弟李景隆了。
倘若朱元璋能排除对外戚势力的权臣想象,玩好权力平衡,果断立朱允熥为皇嗣,再积极拉拢并有效制衡蓝玉家族,形成外戚功臣和朱氏藩王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那么就可能不会有《大明风华》开头那样的惨戏了,当然故事也没法编了嘛!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