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英雄传奇小说中,有很多作品描写英雄打虎的故事,我想有两点主要原因:
一老虎是万兽之王,通过打虎表现英雄的高超武技和拔山之力。二是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没有被工业熏染、被开发利用的原生态自然环境,适于野兽繁衍生息,数量一多,就会经常出没人间,为害百姓,使百姓谈虎色变。中华民族是不畏艰险的,涌现出英雄打虎为民除害的真实故事。而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实际,自然喜欢塑造打虎英雄的形象,来表现为民请命的侠义精神。
下面我选取了几段打虎故事,我们共同探讨一下:
《说唐》第十五回《雄阔海打虎显英雄,伍云召报仇集众将》:
那雄阔海就换便装,走出寨门,望山下而来。行到半山,见林中跳出两只猛虎,扑将过来。阔海上前双手擎住,那两只虎动也不敢动,将右脚连踢几脚,举手将虎望山下一丢,那虎撞下山岗而死。又把一只虎,一连几拳打死。这名为"双拳伏老虎"。
评价:雄阔海在隋唐英雄谱中,是继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之后排名第四的英雄豪杰,他天生神力。这一段描写,老虎来势异常凶猛,但雄阔海三下五除二,两只老虎顷刻毙命。作者夸大雄阔海的神力似金刚,抹杀了百兽之王的威力若病猫,虽然塑造了英雄,却脱离了真实性。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了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克哒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评价:这段对武松打虎的描写,施耐庵下足了功夫。其实选文之前还有大量的文字,描写武松连喝十八碗酒,酒家对老虎害人的忠告,武松见到官府榜文的犹豫……,通过正侧结合,层层渲染,层层蓄势,为武松打虎做好了准备。武松是在贪酒醉酒,与酒家较劲儿的情境下,走向景阳冈的,他的目的是要路过,而不是纯心要打虎,等到他酒劲儿上来,就要在青石板上睡觉了,老虎突然出来了,真是猝不及防。
武松打的老虎是真正的老虎,老虎扑、掀、剪的三个凶狠动作,如同霹雳的吼声,铁棒似的虎尾,活画出百兽之王的威猛形象。武松情急之下打折了哨棒,他与老虎的紧张对峙,他赤手打虎的肉搏战,可谓险象环生,跌宕起伏。老虎挣扎和流血的细节,武松的动作和心理活动,都形象逼真、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一位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趁着那血迹寻将去。
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把不住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她,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倒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便不抖,赤黄须蚤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痛,直抢下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趋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着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出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评价:这一段被称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也是很经典的打虎场景。李逵知道母亲被野兽吃了,所以他是在无比悲伤、无比仇恨的情境下复仇的。而他手中的朴刀、腰刀是最锋利的兵刃,这要比武松有利得多。心恨手狠,兵刃趁手,自然很快就能杀掉四虎,切合寻凶复仇的情境。
如果从看热闹的角度、从英雄勇猛神威的表层角度分析,应该是雄阔海、李逵、武松这样的顺序。当然这些都是文学作品的塑造,都是作家的想象付诸笔墨而形成的故事,那么我们探讨哪一个写得更精彩逼真,写得更生动形象,才更有价值。如果按照文学作品精彩刻画、再现真实的情境角度分析,应该是武松最经典,接着李逵,最后雄阔海。从民间影响来看,也是后面的顺序。我想这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关联,《水浒传》的影响力要甩《说唐》几条街;而武松打虎又刻画得最逼真、最生动,从而使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茶余饭后,人们自然津津乐道。
今天,铺天盖地的工业化,无处不在的人为开发,时时刻刻的喧嚣纷扰,使人间再无猛虎出没,百姓也无需谈虎色变。文学作品中的打虎故事很难续写,但我们仍要发扬打虎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会有很多拦路虎。我们只要发扬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打虎精神,就一定会战胜拦路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见仁见智,自有真知灼见,你们也来探究一下,欢迎在文章后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