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半岛前媒体记者黄静菲图/周浩然家人提供
1月24日,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编纂的傅青飞、殷经纬、郑广斌主编《热血浩然志——周浩然研究文集》于1月24日举行了收发式,周浩兰六弟周法炎、侄女徐慧、侄子周海波出席了仪式。
周浩然是中国著名烈士,是“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的第一人,是集作家、诗人、革命者、抗日英雄于一身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革命文化名人之一。作家于黑丁评价他:“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24载,但他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事业永垂青史,光辉永照人间。”文集首发:
收录40余篇研究文章
《热血浩然志——周浩然研究文集》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名人、“左联”作家周浩然在青岛文坛笔枪并举战斗抗日的故事。周浩然原名周世超,字浩然,1915年4月出生于即墨瓦戈庄村,1939年牺牲,年仅24岁。周浩然的六弟周法廉透露,“经证实,他是青岛抗战初期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热血浩然志——周浩然研究文集》的主编傅清沛在首发式现场透露,周浩然的遗作原本有数百万字之多,但大部分已损毁,保留下来的少部分,被党史专家看作是宝贵的历史文献,“本书的研究依据是周浩然留下的近百万字,包括文章、日记、诗词、格言、书信及演讲稿”。该书收录了40余篇研究文章以及青岛东崂诗社诗人们撰写的诗词若干首,书中探讨、论述了周浩然投笔从戎,组织抗日义勇军游击队开展武装抗日,在即墨集旺疃对日军伏击战,消灭日军“扫荡”队伍的英雄事迹。傅清沛说:“这本文集对周浩然的诗词所蕴含的浩然精神做了阐发,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一中”影响:
王统照引领接触“新文学”
周浩然6岁入私塾,10岁时在青岛公立小学(后改名北平路小学,即今北京路小学)读书,1927年周浩然考入礼贤中学,后转学至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1936年3月入山东大学旁听。
谈起这位学长,青岛一中图书馆馆长、青岛市周浩然研究会理事鲁勇说:“当时有王统照这样的新文学著名作家,市立中学有着浓郁的新文学氛围,以后成为著名作家的于黑丁、李白凤、李普、黄宗江等,都是周浩然的师兄弟。”在王统照先生的指导下,周浩然和于黑丁等开始文学创作,他们还成立了“无名文学小组”。
从青岛初中毕业后,周浩然独自一人奔赴北平、上海、南京求学。“九一八”事变后,他回到青岛,联合革命青年探求救国救民之道。鲁勇说:“在王统照家中,周浩然先是结识了‘左联’骨干姜宏,后又被推荐参加了‘左联’。”周浩然在《往事》中写道:“1933年的春天,是我开始新生活的纪元期,我那时的感情,波浪一样的兴奋、错综。”
鲁勇认为,“加入‘左联’,是周浩然成为共产主义革命战士、革命文学家的开始。而在市立中学就学期间,革命的氛围、现代文学的影响,则为他成长为革命文学青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一生中无疑是重要的时期。
周浩然和于黑丁、姜宏等还创办了汽笛文艺社,发表揭露时弊的文章。任《新青岛报》副刊“小青岛”主编时,周浩然撰写发表多篇文学评论,成为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学评论第一人,载入中国文学史册。
投笔从戎:
家人还原烈士牺牲真相
周浩然的六弟周法廉透露,抗战爆发后,周浩然投笔从戎,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3月9日,哥哥周浩然率领抗日义勇军打响胶东抗日根据地武装抗战的第一枪”。1939年8月,周浩然从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结业,随即深入乡村,准备一展身手,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周法廉说起当时的情景几度落泪,“1939年9月9日,周浩然在即墨西尖庄一所老房子开展工作时被敌人包围,他掏出手枪,翻越院墙,边打边冲进青纱帐,不幸腿部受伤。在血泊中,他顽强战斗,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1939年11月,杀害周浩然的叛徒张文斋、孙子山(后改名孙光彩)逃匿东北。直到1969年,逃匿吉林省延吉市的孙子山落网,交代了杀害周浩然并畏罪潜逃的事实,英雄遇难的历史烟雾才被揭开。1971年,吉林省延吉市“孙子山案”外调人员来青调查,在即墨与周法廉晤面,家人始获周浩然牺牲真相。1984年1月,周浩然被山东省民政厅批准为省级著名革命烈士。
箴言语录:
现在读来依然励志
周浩然短短的一生留下了几百万字的日记、文章、诗歌、格言及读书笔记,周法廉透露,“哥哥生前曾嘱咐我两个姐姐,万一他遭遇不测要保管好这些文稿,为了他的嘱托,姐姐们吃尽苦头”。1937年,为了躲避日军祸害,周法廉全家逃离青岛,回到即墨瓦戈庄,“我们是用柳条包、皮箱、木箱等把哥哥的文稿整整装了13箱,先运到即墨灵山镇的姥姥家,又用两辆小车推到瓦戈庄”。周法廉回忆,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大姐和二哥曾在屋里挖个深坑,将文稿埋了进去”。夏天阴雨连绵,姐姐们又把文稿挖出来,“一本本、一页页揭开晾晒,然后再埋回去”。
周浩然的箴言语录现在读起来依然很励志:“穷一生尚不能一知必知而后行,何能遨游万物之间,动静天地也。血溅碧草,肝脑涂地,这是革命者人人应当准备的一步。知识无限,而人知有限。我们今日所受的艰苦,便是明日所享的幸福。”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