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泸州合肥人(今安徽省肥东市),北宋,官方枢密院副使,造船医生,物,轻车杜伟,东海郡开国侯凤章;
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像,清宫殿藏画本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包拯生于庐州合肥。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丁卯科进士,授大理评事(从八品下),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老为由,没有赴任。又监和州税收,其父母仍然拒绝前往,于是一直在家乡侍奉父母终老直至守孝期满。调知天长县。任满后,调任端州(广东肇庆)知州。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包拯为惩治贪官,向宋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之官是人民的表率,而贪赃枉法之官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朝廷的任官制度。
包拯塑像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称其“真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又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诈骗案,震动朝野。
宋仁宗嘉祐元年12月(1057年1月),包拯任权知开封府,至嘉祐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之内,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包拯敢于惩治权贵,压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惩处无赖刁民。包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铁面无私、断案如神,因此非常受人敬仰。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他进入“二府”成为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枢密副使)后,衣着饮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时”,是古代中国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间谚语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为,行贿、打通关节这样的行为到不了的地方,只有有阎罗王与包拯那里。
合肥包公墓
宋仁宗赵祯嘉祐七年(1062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殁于开封,次年归葬合肥。
宋仁宗赵祯加封包拯为东海郡开国侯,赠官礼部尚书,谥孝肃,还根据包公“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这句话追谥包拯为孝肃,门生张田将其生前奏议底稿辑录成《孝肃包公奏议》传世。
《宋史》评价包拯:“公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其嫉忠,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为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包拯清廉公正,后世赞誉其为“包青天”,并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中国民间信仰传说包拯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之一,亦称森罗殿主及阎罗天子、包府千岁、文曲星君、马国公、翁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