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院展开了生死时速,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奇迹”。
心内科团队 10 余名医生和护士,不间断胸外按压 2 小时,并在按压下成功行心梗溶栓和介入手术取栓,成功挽救了一名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医生正在抢救,患者心跳停了
1 月 9 日,14 时 48 分,120 救护车的警报声打破了大医一院心脏急诊的安静。心内急诊当班的毋健医生立即接诊抢救。心内科住院总医师王忠振接到急诊医生电话后,一边向急诊飞奔,一边打电话联系导管室,同时通知心内科刘金秋教授、冠心病一科主任尹达教授前来。
当时,心电监护显示患者室颤、室速,这都是非常危险的急性心脏问题。而急救中心 120 医生已在车上为患者除颤 3 次,但患者仍然不能维持窦性心率,即人体正常的心脏跳动模式。正当毋健医生打算再为患者进行一次除颤抢救时,患者的心脏突然变成交替性逸搏,心跳瞬间从很快变成很慢,然后消失,呼吸停止。
抢救状态急转直下!毋健医生立即开始心肺复苏,王忠振医生迅速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装上了呼吸机。
"再拼一次,赌一把吧!"
据介绍,一般情况下,患者经除颤恢复正常心率后,就会被送入手术室做冠脉造影及进一步治疗。但这名患者已几乎没有生命体征,呼吸依靠呼吸机维持,心跳停止,需依靠心脏重症监护室黄日红主任送来的萨博机(自动胸外按压机器)按压维持心跳。经心脏彩超孙颖慧医生评估发现,患者的心脏没有破裂,但一旦停止胸外按压,就处于停跳状态。
这一连串的症状意味着什么?可能不具备专业医疗常识的我们也能看明白,这名患者的一只脚已经踏入鬼门关了!虽然心肺复苏没有片刻延误,患者呼吸心跳有机器维护,但是瞳孔逐渐放大,放弃吗?可患者还年轻,还有妻儿和 80 岁的老母亲在等待 ……
职业的坚守,让这些年轻的医生决不会轻言放弃。突然,经过一阵奋力抢救后,患者的右手轻轻动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小动作,给了医护人员莫大的鼓舞!征得家属的同意和支持后,刘金秋教授指挥团队决定"再拼一次,赌一把吧!"于是立即为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争取介入手术机会。
"强抢"一个多小时,患者动了
时间就是生命,医院也开通绿色通道,药局于湛主任听说了病情,立即全院调配,送来了溶栓药物给患者使用。
心血管病院的护士们在血压不能维持的时刻,建立了 3 条静脉通路,3 条生命线,这在抢救中是很罕见的。溶栓治疗需要在 30 分钟内缓慢地泵入 150 万个单位尿激酶,为了让患者的心脏维持工作,这期间,医生团队一直在接力为他进行心肺复苏,并指挥护士团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抢救治疗。
就这样不间断地"强抢"了一个多小时,16 时许,患者僵硬不动的肢体竟然活动了起来,尽管呼之不应、问话不答,处于躁动状态,但证明抢救是有效的!
不顾射线,医生们轮流上阵
此时,家属给予医护人员最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医护人员心无旁骛、义无反顾进行抢救。尹达主任勇挑重担,患者随即带着呼吸机、萨博机,在医护人员的保护下被推进了导管室。
导管室是有射线辐射的,在内工作的医护人员平时是需要穿戴铅衣防护,避免身体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放射线伤害,俗称"吃线"。因萨博机影响造影和术者操作,几名青年医生穿着 30 多斤重的铅衣轮流进行胸外按压,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打湿了。"高强度的胸外按压是非常耗费抢救者体力的,体力很好的男医生都很难坚持 5 分钟以上,一般两三分钟就要换人 …… "而铅衣数量有限,不少医护人员甚至不顾自己"吃线",穿着手术衣就走进了导管室进行抢救。
经造影发现,患者三根冠脉主血管,两根闭塞,其中右冠是罪犯血管,上三分之一段完好,下段完全闭塞。尹达主任经由患者股动脉穿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手感,仅用了 3 分钟就将导管送至病变处,随后进行血栓抽吸,为他开通右冠,疏通了左回旋支。
见证生死交替是什么感觉?
经过持续的奋战,医护们终于迎来了奇迹到来的时刻——屏幕上,干瘪不显影的血管,瞬间因血流恢复,重新充盈起来,这一刻,导管室内的医护人员不约而同的叫到:"通了!通了!"有的人眼眶已经湿润:"见证一条生命从濒死到重生,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尤为难得,那种感觉是震撼和幸福的,无法描述!"的确,要知道此前的几十分钟里,医护人员的胸外按压一秒钟都没有中断过。尹达主任始终盯着剧烈晃动的造影图像进行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抢救过后的导管室,一片平静,只有满屋子的机器和医生们湿透的手术衣能记录当时的凶险。不少在场参与抢救的医生坦言,简直不敢相信经历了这样的"生命奇迹"。硬生生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就是对自己的辛苦付出和技术最好的回报。
17 时左右,患者被送入心脏重症监护室,医生紧盯患者生命体征。两天后,患者恢复清醒,并成功撤离呼吸机,问答合理,三天后撤除了心脏辅助装置(IABP)。至今 1 周多的时间,患者已谈笑自如,肺功能肝功能已经恢复,心功能、肾功能在逐渐恢复中。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