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福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凤翔城外,冬天的寒气依旧,数万大军在排队等候,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味道。
突然间,城门缓缓地开启,一对车马出城,远远可以看到羽葆、鼓吹、黄麾仗,虽然残破,但依然可以分辨出是天子仪仗。车马渐行渐近,守在阵前的大帅翻身下马,向前一路小跑,高呼:“皇上,臣来晚了啊!”这一年,是大唐帝国建立的第286年,也是唐昭宗李晔即位后的第6个年头。贞观长歌不复闻,霓裳羽衣谁人舞,安史之乱以来,帝国内有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在外吐蕃、南诏犯边不止,国势日衰。虽然起兵反唐的黄巢被镇压下去,但数年间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王建、杨行密等瓜分土地,发号施令,使得昭宗喟然长叹:“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前年十一月,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崔胤密召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朱温率兵入京。谋泄后,宦官韩全诲挟持昭宗西逃凤翔。朱温领军西进,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鏖战一年,李茂贞兵败粮尽,尽杀城内宦官,与朱温和解,交出昭宗。
出城七天后,昭宗返回长安,赐朱温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封诸道兵马副元帅。这位黄巢旧部,唐朝降将,数年间已掌控帝国大权,对天子之位虎视眈眈。在离京前,朱温分命亲信执掌皇宫及京师守卫,党羽遍布朝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正月初九,迫于朱温压力,昭宗下旨罢免暗中募兵与朱温抗衡的宰相崔胤,解散招募兵马。三天后,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接朱温密令,发兵包围崔胤府邸,崔胤被杀。二十一日,朱温牙将寇彦卿抵京,表示朱温希望朝廷迁都洛阳。当然,这不仅是希望,也是要求,洛阳位于朱温范围之内,更有利于其对朝廷的控制,这与曹操逼献帝迁许、高欢迫孝武迁邺如出一辙。
二十六日,昭宗东迁。朱温部将张廷范为御营使,驱赶长安百姓同行,流离道路,又毁坏长安宫殿、百司衙门。自西魏建都于此,历北周、隋、唐,前后369年,长安再次遭遇严重破坏,王气不再。
两天后,昭宗至华州,当地百姓夹道高呼“万岁”,昭宗泪流满面,说:“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当晚又对身边的人说:“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再次“泣下沾襟”。
二月初十,昭宗至陕州。第二天,朱温自河中入朝觐见,昭宗带他到内殿,何皇后哭着对他言道:“自今大家夫妇委身全忠(全忠即朱温御赐姓名)矣!”
三月,昭宗派密使分别前往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河东李克用处,敦促他们来解救自己,言辞凄凉,“朕至洛阳,则为所幽闭,诏敕皆出其手,朕意不复得通矣!”但三人或畏朱温势大,或忙于抢地盘,对昭宗的处境无动于衷。
司天监上奏:“星气有变,期在今秋,不利东行。”因此昭宗以皇后刚刚生产为名,希望暂留陕州,待十月再赴洛阳。朱温不同意,派寇彦卿强迫昭宗立即出发。闰四月初十,昭宗至洛。朱温尽杀御前侍从两百多人,以自己手下代替。
自古图谋篡位者多废旧主,另立新君,董卓、司马昭、刘裕、萧道成、宇文泰、李渊莫不如此。虽然昭宗已经在自己掌握之中,朱温仍不放心,派节度判官李振至洛阳,与枢密使蒋玄晖、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密谋弑君。
八月十一日夜,昭宗在后宫饮酒消愁。蒋玄晖派龙武牙官史太带兵叩门,声称有军前急报,后宫夫人裴贞一开门被杀。接着,乱兵入宫,四处搜寻昭宗,昭仪李渐荣呼道:“宁杀我曹,勿伤大家!”此时昭宗已经有了醉意,绕柱奔走,被史太追上,一刀毙命。李渐荣用身体保护昭宗,也惨遭史太杀害。乱兵还想杀害何皇后,皇后向蒋玄晖苦苦哀求,可能考虑到还有用到皇后的地方,蒋玄晖才暂时放过了皇后。
第二天,蒋玄晖对外宣称李渐荣、裴贞一弑逆,假传皇后令,立年仅十三岁的辉王李柷为帝,是为唐朝末代皇帝,史称唐哀帝。同时,为昭宗发丧,宫中众人担心遇祸,哭泣不敢出声。
九月初八,何皇后被立为皇太后。在事情过去一个多月后,朱温于十月初三来洛,在灵柩前假惺惺地流泪,第二天又拿下朱友恭、氏叔琮,将二人处斩,企图逃避骂名。朱友恭临刑前,大呼:“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二月初九,朱温令蒋玄晖杀昭宗九王。六月初一,朱温召集三十多名官员至白马驿,其中有原尚书左仆射裴枢、原静海节度使兼安南都护、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独孤损、原尚书右仆射裴远、原吏部尚书陆扆、原工部尚书王溥、原太保致仕赵崇、原兵部侍郎王赞,全遭杀害,尸体被仍入黄河。朱温亲信李振对朱温说:“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史称“白马之变”。
此时的朱温对篡位已经迫不及待,蒋玄晖权他按照前人的规矩,先封大国,加九锡、殊礼,然后称帝,而朱温却怀疑蒋玄晖别有用心。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嫉妒蒋玄晖的权势,乘机诬陷蒋玄晖暗中与何太后联系,图谋延续李唐江山,拖延待变。十一月,朱温下令斩杀蒋玄晖。王殷、赵殷衡还不罢休,更诬陷何太后与蒋玄晖私通,朱温令二人杀害何太后,废为庶人。
至此,李唐已经名存实亡。一年多后,公元907年四月,朱温称帝于汴,改国号梁,史称“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