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病死,称帝闹剧结束,蔡元培接受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邀请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他已经49岁了。49岁的蔡元培走马上任,当时的北大内外,甚至整个民国教育界都不看好,那么蔡元培是如何通过三把火,拯救北大,最终将北大打造为最高学府的呢?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又改称北京大学,大学生数量增加到1500人。在京师大学堂时代,受清王朝教育腐败的影响,学校教育水平极差,很多老师是开后门进来的,就为拿一份国家给的薪水,上课时先发给学生一些印好的材料,然后照着读一遍就宣布下课,学生们根本来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这还不算,学校风气也很不堪,每当放学以后,都有大量学校老师直接“杀向”八大胡同,在里面喝酒闹事,经常大打出手,这些都成为一时的笑谈。当时妓女们都称“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这里的两院指的就是北洋政府的参、众两院。“一堂”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
由于学校官僚习气太重,腐败问题难以解决,只能连续更换校长,蔡元培是作为“扛炸药包的勇士”被派去的。蔡元培赴任之前,一些友人认为北大的问题难以解决,如赴任有碍名望,都劝他不要去。而孙中山却劝蔡元培迎难而上,将民主思想带到北洋军阀的心脏。蔡元培听从了孙中山的建议,毅然前往北大上任。蔡元培到任的第一天,就用实际行动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当时全校所有的校工们都在学校门口向新校长表示欢迎,蔡元培当场脱帽,鞠躬向校工们还礼,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师生。大家这才明白平等待人原来要从小事做起。此后蔡元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他改变了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蔡元培认为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求学观念和老师的教育观念。他读过四书五经,知道传统儒家读书人求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以后贪污腐败,名利双收。而民国初年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做官。他努力改变学生们的这种旧观念, 教育学生应当以学术研究为重,不能将神圣的大学视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还要求学生们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对国家、社会、家庭都有益的人,不能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