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八十六回,刘慧娘打败并活捉高封,祝永清带兵征讨猿臂寨,却被陈希真弄的进退两难。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八十七回“陈道子夜入景阳营,玉山郎赘姻猿臂寨”,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陈丽卿请求出战,但是陈希真不允许,令其回山,之后避而不战,祝永清毫无办法。这期间,魏虎臣多次派差官催促进兵,一日差官沈明前来,向祝永清索要贿赂未成,众兵将要杀沈明被祝永清组织,最后兵将凑钱给了沈明,祝永清将钱粮透支给了众人。祝永清粮草将尽,想要速战,但是陈希真只是坚守不出,还故意派人给其送粮草。这时差官沈安又来了,要祝永清三日内捉陈希真,否则军法处置。祝永清知道不可能,于是想要自杀,不料当晚陈希真打扮的严严实实,称是祝永清的至亲,有妙计要献。当晚陈希真单独与祝永清相见,请祝永清捉了自己请功,祝永清最终不但没捉陈希真,反而答应投降。第二日祝永清带兵与猿臂寨对阵,却在阵前与陈希真直接去了猿臂寨,官军大惊,谢德、娄雄两位团练怕回去魏虎臣怪罪,于是请求沈安帮忙掩饰,但沈安不答应,结果被谢德杀死,官军退回景阳镇。陈希真得到祝永清后,十分高兴,问起祝永清家事,并将陈丽卿许配给了祝永清。但由于祝永清守孝期间,需要次年三月才能成亲。
都头曰:此一回的内容主要就是陈希真成功的“套路”了祝永清(小说中,陈希真势力成为了后来攻打梁山的主力军,堪称宋江死对头,而祝永清则是书中三十六雷将之一),令这名口口声声说忠于朝廷的人心甘情愿落草为寇。俞万春无疑又上演了一出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戏码,但我们已经见了很多次,所以不以为怪了。还是先来看看此回涉及的历史典故。
此回所涉及的典故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典故是祝永清准备自杀当晚,想起云龙曾让自己写东西留作纪念,于是便叫磨墨。执着笔相了一相,一时触动,便把诸葛武侯的《后出师表》写上。范金门在此句末批道【极妙,渲染。前人颇有疑《后出师表》非武侯所作,仲华曾辨论之。今又大书于此,知其意有在也。】关于范金门所说的《后出师表》真伪一事,一直是史学界和文学界争论的话题。诸葛亮所作的《出师表》,相信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且背诵过,真实性无可置疑。但《后出师表》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作,一直有不同看法。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作的主要有三点理由,一是此表不见于《三国志》正文和《诸葛亮集》,而是出自三国时期吴国人张俨的《默记》一书。二是此表中所说的赵云去世时间比《三国志》赵云传的记载早了一年。三是此表的全篇语言风格和气势显得很低沉,和诸葛亮其他作品积极向上的风格不同。不过肯定《后出师表》出自诸葛亮之手的也对上述三点理由进行了反驳,总体来看,《后出师表》是真品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限于篇幅,笔者不展开讨论,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岳飞手书《后出师表》)
第二个典故是陈希真让祝永清抓自己请赏,祝永清沉吟良久道:“罢,罢,罢,杀你我不仁,救你我不义。陈将军,你日后果能不负前书之言,不忘君恩,我祝永清死也瞑目了。”范金门在此句末批道【竟是申生对狐突语。】范金门所说的典故出自《礼记》“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的故事,申生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嫡长子,晋献公的宠妾骊姬想要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之位,于是设计诬陷申生要下毒害死晋献公,晋献公听信谗言,命令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劝他向晋献公说明冤屈或者逃走,都被申生拒绝了。申生临死前派人和外祖父狐突告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致难免一死。申生不怕死,但是我父亲老了,他宠爱的骊姬儿子还小,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如果不辅佐我父亲也就罢了,但如果能出来辅佐我父亲,那我即使死也会蒙受您的恩惠。”于是自杀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申生是一个“愚孝”的人,遭受了冤屈,不辩驳也不反抗,听凭处置,这其实是“姑息养奸”的错误做法。相比于申生,他的弟弟重耳就聪明多了,逃离了晋国,最终回国夺取了国君之位,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第三个典故是祝永清投降后,陈希真问起其家事,因为祝永清两个兄长分别叫祝万茂(祝朝奉)和祝万年,都是万字辈,所以陈希真问道:“令兄都是万字头,贤弟为何取永字?”永清道:“因先生母的讳,是‘万珠’二字。”范金门在句末批道【亦如杜少陵生母名海棠,终身不赋海棠诗也。】杜少陵即唐代大诗人,也是“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以后世也叫他杜少陵。说起杜甫,有一个有趣的事,那就是虽然他一生中创作了几千首诗,但是没有一首是写海棠花的,关于其中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避杜甫生母名讳的缘故。据史料记载,杜甫的生母是清河人崔氏。而《古今诗话》中记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因为在古代是讲究避讳的,臣子避君王讳,子女避父母讳,所以导致了杜甫避母亲名讳终生不作海棠诗。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据专家考证,《古今诗话》成书于宋代,距离杜甫生活的唐代已经隔了上百年,这说说法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呢?其实关于杜甫不写海棠诗的原因,历史上还有多种不同解释,有说杜甫没见过海棠的,有说杜甫写了海棠诗但是没流传下来的,有说杜甫那个时代海棠在众多花中还没有资格被吟咏的等等,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永远都是个迷了。
说起此回的情节,很俗套也很无聊,作者又一次让“雷将”食言,做起了心口不一之事,再细讨论也是没什么趣味。不妨来聊一聊此回中一个有趣的情节,那就是差官沈明奉魏虎臣之命前来监军,向祝永清索要好处,祝永清没钱,于是提议将家传的红鏐宝剑作为质当。沈明不肯收,还发话道:“祝防御,你是晓事的!你说是苦差,偏我这差是甜的?自古道:天无自使人,朝廷不差饿兵。既要我替你出力,却又这般扣算。你不要把冷债抵官粮,这口铁剑,一时叫我卖与那个?祝防御,你得胜后也指望高升,不要大才小用。”邵循伯在回末总评中专门就这一情节说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余髫年从学于徐也陶先生,岁终先生有一戚,鄙俗人也。来假钱十贯,先生无所措,踌躇久之曰:我惟佩文韵府一部,尔可将去质戤之,明年赎归可也。其戚怒曰:此言欺我太甚,这几本书所值几何?就是上号白纸未曾累字者,亦不过千文而已,何能当我十贯之用耶?艴然而去。今读永清以红鏐剑抵与沈明,而沈明谓为铁剑,卖与那个,确是韵府不及白纸者也。嗟乎,天下之不遇识者,岂特韵府、宝剑哉!人才中十居其九耳,慨然。】邵循伯提到的《佩文韵府》其实是一本清代官修辞典,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该书所收之词颇为丰富,上自先秦典籍,下至明代文人著作,至今仍然是人们查阅古代词语、成语和典故出处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对于语言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在当时也是属于很珍贵的一本书,所以邵循伯的老师才“忍痛割爱”借给亲戚,而那个亲戚应该没读过书,不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因此才闹了个笑话。邵循伯在这里用自己亲身经历之事讽刺世上不识货的人,惋惜怀才不遇者,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