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杜斗固(作者原创许可)之前,笔者在《水浒后传》第26届、延青等救了九冠胜,并准备击败前来共谋的刘烨、飞风等,南下投掷宗泽,但在黄河渡口被金兵拦截。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第二十七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情节简介:李应等到了黄河渡口,发现渡口被金兵占据,金军统领是大将乌禄和之前投降金兵连累呼延灼的叛将汪豹,汪豹建议乌禄坚守不战,派人去挞懒处请援兵,待李应等粮尽,两下夹击。燕青看出了汪豹的诡计,想出了一条计策,先让人把乌禄派去挞懒处请兵的两名夜不收捉了,劝二人投降,为己所用,之后自己和几个好汉扮作金人,拿了之前救关胜用的木夹,同夜不收回金营,骗乌禄说挞懒不发兵,让其自己剿灭李应等人,并说汪豹是降将,不可信任。乌禄果然中计,便要出战,汪豹劝阻反被呵斥,只得一同出战,结果被燕青等里应外合,击败金兵,乌禄逃走,汪豹被呼延灼活捉,众人渡过黄河,来到黎阳城,将汪豹绑在旗杆上,乱箭射死,尸体喂狗。之后李应派戴宗去东京打探消息,众人就在中牟县等信。在这期间,燕青、杨林、呼延钰、徐晟出去打猎时,偶然遇到了卢二员外的邻居叶茂,原来叶茂押送蔡京、蔡攸、高俅、童贯四个奸臣去儋州。燕青得知后,十分高兴,与李应等商议,假意请四个奸臣赴宴,蔡京等不知就里,于是赴宴,宴席间,李应等好汉痛斥四个奸臣的卖国行为,将四人都灌下毒酒毒死,报了冤仇,又安排了押送的官差回去复命。没想到戴宗回来报说宗泽已死,金兀术引兵南下,李应等正不知去哪里,戴宗说出了一个地方。
都头曰:本回可以说是大快人心的一回,因为梁山好汉不仅杀了卖国叛将汪豹,而且除掉了蔡京、蔡攸、高俅、童贯四个奸臣,报了大仇,可以说对北宋文武奸臣都进行了惩处,读者看后想必也跟着出了一口恶气。但是小说归小说,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陈忱在本回回末评道:“按正史,蔡京流贬儋州,年八十馀赐死。家属四十三人,皆诛戮。今借供众好汉唾骂,以快人心耳。可谓《后水浒传》成,而乱臣贼子惧。”可见陈忱也是知道历史上蔡京等奸臣的真正下场的,但小说的主要目的是抒发情感,传递作者心声,所以有些情节与史实相悖也是在允许范畴的,陈忱主要想借小说情节大快人心,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说到这,我们再看一下本回的其他方面。
一、回目差异。本回回目陈忱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有所不同,陈忱原本为“渡黄河叛臣因授首,进鸩酒狭路巧相逢”,蔡元放评改本为“渡黄河叛臣显戮,赠鸩酒奸党凶终”。将二者对比,都头认为蔡元放评改本要更好一些。本回主要内容是李应等破金兵渡黄河,除了叛将汪豹,并在南下途中除掉了蔡京等四大奸臣,两个版本的前半句意思没有什么差别,都包含叛臣这个词汇,也就是指汪豹。但后半句存在不同,陈忱原本与叛臣对应的是狭路,而蔡元放本对应的是奸党,蔡元放本在对应性上要更好一些,而且蔡元放本的赠鸩酒带有调侃意味,与文中内容相符,相反进鸩酒就显得平淡了一些,因此综合考虑,蔡元放本的回目要更好一些。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蔡元放在陈忱原本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我们来看其中两处(笔者按:黑色字体为陈忱原文被改动之处,【】内为蔡元放评改本改动的地方):
第一处:杨林、呼延钰、徐晟虽见燕青与叶茂打【说】话,却不关心,不知说甚么【因离得远,不曾听见说什么】。燕青走来与众人说道:“偶然遇着四位大贵人,须摆个盛筵席待他。”
此处是燕青等外出打猎时,偶遇叶茂得知四奸臣被流放后的情节,陈忱原本中燕青与叶茂对话时,杨林等并不关心,不知道二人说什么,但这和实际有些不符,燕青与杨林等是心腹兄弟,对燕青与陌生人谈话不可能毫不关心,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对方究竟是敌是友,而蔡元放本改做因离得远,,所以不曾听见说什么就合理得多,因此这一细节是较好的改动。
第二处:李应叫把筵席撤开,打扫洁净,摆设香案,焚起一炉香,率领众人望南拜了太祖武皇帝在天之灵,望北拜了二帝,就像启奏一般齐道:“臣李应等为国除奸,上报圣祖列宗,下消天下臣民积愤!”都行五拜三叩首礼。礼毕,抬过一张桌子,唤请出牌位来供在上面,却是宋公明、卢俊义、李逵、林冲、杨志五人【吴用、花荣六人】的名号。点了香烛,众好汉一同拜了四拜,说道:“宋公明哥哥,众位英魂在上,今夜拿得蔡京、高俅、童贯、蔡攸四个奸贼在此,生前受他谋害,今日特为伸冤,望乞照鉴!”
此处是李应等决定惩处四个奸臣之前的情节,陈忱原本中李应等供起了宋公明、卢俊义、李逵、林冲、杨志等五人灵位,而蔡元放本将杨志换成了吴用、花荣。之所以这么改,可能是蔡元放觉得吴用、花荣是因为宋江被毒死,自缢而死的,客观来说也算是奸臣迫害,所以把二人和杨志替换,但其实这么改动是不合理的。陈忱设计这个五人名单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理由的,后面借李应之口就已经说了出来,“把药酒鸩死宋江、卢俊义,使他们负屈含冤而死。又多方寻事,梁山泊馀党尽要甘结收官,因此激出事来。……还有一说,蔡京若不受贿赂,梁中书也不寻十万贯金珠进献生辰杠!豪杰们道是不义之财,取之无碍,故劫了上梁山。高俅不纵侄儿強姦良家妇女,林武师也不上梁山泊。不受了进润,批坏花石纲,杨统制也不上梁山泊。”也就是说,之所以选这五个人,是因为他们都是直接或间接被蔡京等四人迫害的。而蔡元放虽然改了名单,但后面的这段话却没有改,因此反而前后不对应。
三、情节设计。本回李应等在惩处四个奸臣时提到了两个典故,小说中李应决定用什么方法处死蔡京等四人前,曾说“今尔等不思主忧臣辱,主导臣死,二帝六宫俱陷沙漠,天日难睹,还想腼颜求活!只是石勒说得好:‘王衍清人,要不可加以锋刃。’前日东京破了,有人在太庙里看见太祖誓碑:‘大臣有罪,勿加刑戮。’载在第三条。我今凛遵祖训,也不加兵刀,只尝尝鸠酒滋味罢。”李应的话中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石勒杀王衍的故事,一个是宋太祖誓碑的故事。
先说石勒杀王衍的故事。王衍是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曾做到太尉一职,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品行却不是十分完美,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可以不顾国家整体大局。永嘉五年(311年),东海王司马越去世,王衍奉其灵柩返回东海,途中为羯人石勒所俘获。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对西晋天下大乱,推脱责任,认为和自己没关系,并劝石勒称帝,石勒大怒,因为考虑到其身份,不好加之锋刃,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王衍也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个推脱责任的人。李应在这里说这句话,当然是想表达蔡京等也曾是朝廷大臣,不应该加之锋刃的意思,所以用毒酒了解他们。
再说宋太祖誓碑。据《宋稗类钞》记载:“艺祖(指宋太祖赵匡胤)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按照这个记载,赵匡胤曾经秘密立下一个誓碑,主要写了宽赦后周柴荣后人和士大夫的规定,前者或多或少有些《水浒传》中柴进家丹书铁券的影子,后者是赵匡胤开创了北宋重文抑武的先河,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作乱频频,北宋吸取了这个教训,对武人采取压制措施,而对文臣却格外优待。小说中李应因为蔡京等是文臣,符合宋太祖宽宥士大夫的规定,所以决定不将蔡京等斩首,而是用鸩酒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