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沦陷后,南京就成为日本侵略者的下一个进攻的重点。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除长江天堑外,几乎无险可守。而早在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卫南京,缓解南京无险可守的局面,在京沪杭地区开始修筑钢筋混凝土永久性的国防工事,以抵抗外来侵略。终于在1936年国民政府完成了从无锡到江阴修筑的“锡澄”国防线,从苏州到福山修筑的“吴福”国防线,而且,这两条国防线又与江阴要塞相连,三者共同构成了南京的防御屏障。
南京保卫战形势图
其中江阴要塞还配备了十分精良的武器装备,国民政府从德国引进的88毫米高射炮被用于防空和封锁江阴水面,sfH18-150榴弹炮为要塞提供重火力支援,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的一流武器装备。然而就是这个被誉为“东方马奇诺防线”的抗战国防线,却在日军的进攻下接连失守,最终没能守住南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sfH-18 150毫米榴弹炮
锡澄线、吴福线缺乏有力部队进驻
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投入了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87、88、36三个德械师、18军、第一军、财政部税警总团、桂系第七军等等。像这样的精锐部队不断地被投入到淞沪会战中,致使后方缺乏强有力的战略预备队进驻“锡澄”线和“吴福”线形成纵深防御。而在中国军队开始全面撤退后,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生力军来进驻“锡澄”线和“吴福”线,因为所能调动的部队都是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十分疲惫、建制被打烂的部队。
江防要塞作战经验不足、海军实力太弱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海军没有足够的实力御敌于海上,只能退守内河。所谓的四艘主力战舰“平海”、“宁海”、“应瑞”、“逸仙”都只是轻型巡洋舰,其余的战舰多以浅水炮艇为主。而在海军“九二三”之役中,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航空兵进行了残酷了空袭与反空袭之战,四艘主力战舰全部被日本海军航空兵炸沉。以至于在后来的江阴要塞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只能孤军奋战于要塞内部,缺乏必要的海军支援,加上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江防要塞的作战经验不足,火炮的布置存在较大的射击盲区,江阴要塞守军最终寡不敌众,伤亡较大,被迫突围。
抗战时期的中国海军旗舰“平海”号
就这样,被寄予厚望的江阴要塞、“锡澄”和“吴福”抗战国防线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没能成功地组织日军对南京的侵略。而那时的南京城,既没有合适的地形来组织日军的进攻,也没有强大的卫戍部队防守,这是南京沦陷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