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
图左:新亚载子在《都江堰第一线》前讲述了父亲当年的英勇事迹右3360黄山炮台遗址
江美海都
qual(QR)代码扫描集中在精彩的内容上
“保持60里防区,控制三到四个港口,一个不开枪,二个不开炮,确保我军顺利登陆,这是渡江的第一项工作。
”1949年3月,渡江战役一触即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国民党江阴要塞地下党组织传达了策动要塞起义、迎接大军过江的指令。4月22日凌晨,江阴要塞成功起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胜利,立下“渡江第一功”。
“铁打的”要塞土崩瓦解
2019年4月8日,新华报业全媒体采访组抵达江阴,第一站就登上了黄山上的“江阴要塞”遗址。举目望远,只见长江至此骤然紧束,“江防门户”“锁航要塞”跃然眼前。
70年前,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上重兵布防。这里山顶有炮群、山腰有堑壕、山脚有地堡群,再加上7000余名驻军、70余门各种口径大炮,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江防体系。时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曾经吹嘘:“江阴要塞是铁打的防线,共军就是老虎狮子,也休想攻下它。”
然而,就是这样一处“铁打的”要塞,却成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重点突破地段。
1946年初,中共华中五地委组织部长唐君照收到了四弟唐秉琳、五弟唐秉煜从国民党江阴要塞写来的一封家书。“我们在外跑单帮,小本经营蚀了本。做生意很难,希望回家做大生意。”按照事先约定的暗语,唐君照读懂了兄弟俩的真实意思:他们痛感国民党的腐朽,想离开国民党军队,加入解放军队伍。
在组织的感召和我地下党员的艰苦努力下,唐秉琳、唐秉煜、吴广文等要塞国民党军官,先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灯光昏暗的坑道里,在江风凛冽的炮台上,在暗流涌动的要塞司令部里,要塞地下党员与解放军派遣干部默契配合,辗转腾挪,为了一个即将影响解放进程的伟大时刻默默坚守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2日凌晨,唐秉琳指挥要塞炮台调转炮口,向溃逃的国民党21军射击;唐秉煜率吴铭、李干等提枪冲进了指挥所。面对枪口,时任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如烂泥般瘫倒在地。晨7时,唐秉琳召集要塞官兵,在黄山炮台宣布江阴要塞成功起义,并与解放军29军胜利会师,全场一片欢腾。
今天,在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我们从一份份“家书”、密电中,感受70年前要塞起义的风云际会;通过钢笔、怀表等一个个老物件,仿佛看到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幕后英雄——为要塞起义开辟地下联络线的唐坚华、仇英夫妇,面对敌人严刑拷打,誓死保守党的秘密;中共地下党员唐仲衡和妻子、女儿,用粉笔在大门上画上一个个代表安全的“十”字,引导地下党员回“家”;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地下交通员,一桅帆船,来往南北两岸,为渡江大军送去数百份绝密情报……
“江阴要塞起义,人民解放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加剧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全线崩溃,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江阴市档案史志馆工作人员承鸿说。
同舟共济过大江
要塞关口,炮台之下,一条手摇木桅帆船静静地沐浴在春光中。黑色的船身已然斑驳,帆上“渡江第一船”五个大字清晰可见。
1949年4月21日凌晨,江阴船工王小弟就是摇着这条木船,从江北东圩出发,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连续来回6次,将一个营的解放军战士安全运送到江阴申港渡口登陆。解放后,这条船被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授予“渡江英雄第一船”称号。
凝望着这条“英雄船”,江阴市民申国明仿佛看到,70年前的那个夜晚,在张家港至黄田港60里江面上,一帆当先,千舟竞发,迎着黎明的曙光破浪而来。“这里面,一定有我的父亲申阿才和伯父申金才。”申国明骄傲地对记者说。
长山脚下安全村的申家,是江阴当地一个典型的船工之家。申阿才、申金才常年摇橹来往于长江两岸,做些运输生意。1949年4月18日晚,已是我军地下交通员的申阿才接到一个绝密任务:护送中共华东局社会部情报科科长王征明过江,执行联系江阴要塞起义的重要任务。
天上乌云笼罩,江面朦胧一片。申阿才驾着小舢板从靖江六助港出发,载着王征明驶向长江南岸。他们蹚过湍急的江流,躲过敌军的搜查,辗转进入江阴城。3天后的凌晨,王征明与唐秉琳、唐秉煜等人在江阴要塞成功实施起义,迎接解放军大军过江。
而申阿才的二哥申金才,也凭着多年在“船老大”中间树立的威望,在渡江战役打响前,动员所有在江北的江南船工原地待命、支前渡江。短短几天里,申金才和船工们几乎不眠不休,先后将4个军、十余万渡江部队送达江阴,用生命书写了“黄山风雨共一船,同舟共济过大江”的史诗传奇。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渡江第一船’的意义,不能忘记其中所凝聚的千舟竞发、一帆当先的渡江战役精神,同样需要铭记许许多多像王小弟、申阿才、申金才一样的支前船工。”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副馆长黄静告诉记者,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伟大战役中,成千上万的船工靠着一条条木船,冒着枪林弹雨竞渡运送战士,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在江阴地区,就有6名船工被授予“渡江特等功臣”,10人名列“一等功臣”。
硝烟散尽满眼春
春和日丽,我们登上江阴城北的黄山山顶。放眼北眺,江阴长江大桥上车来车往,天堑变通途;俯望城里,高楼林立,人潮熙攘。
在要塞遗址之上,江阴先后建起鹅鼻嘴和黄山湖两大开放式公园,每天数以万计的市民来到这里,登山健身,饱览长江美景。近年来,策应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江阴启动实施“滨江亲水工程”,沿长江岸线规划建设了四大滨江公园,加强沿江生态岸线修复,把城区“八里沿江”全部还岸于民。
远眺江面,几艘巨轮身影绰绰。当地市民自豪地告诉我们,著名的“远望”号测量船就停泊在一公里开外。在“神六”“神七”以及嫦娥系列等我国几乎所有重大航天项目中,“远望”号一次次奔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预定海域执行任务。
70年风雨变迁,“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坚忍不拔、敢于争先”的渡江战役精神始终流淌在江阴人的血脉中。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阴坚守实体经济,抢抓改革先机,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中国全面小康示范县市“十一连冠”,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之首。2018年,江阴有10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7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市上市公司达到47家,上市公司总数和募集资金总量居全国县级市第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281元,在全省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36元,连续19年位居全省同类城市榜首。
“江激寒涛殷晓雷,黄山门下海潮回。”江阴的标志性景点“江尾海头”纪念碑处,江风卷着薄云,绿树掩映着人影,满眼皆是春色。这正是: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薇 浦敏琦 王宛璐 摄影:刘莉 摄像:高鑫
渡江战役江阴段最惨烈战斗英雄血染李沟头
江阴要塞起义成功,让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顺利渡过长江、解放江阴城。然而,顺利登陆的先头部队在一个叫做“李沟头”的小地方突然遭遇国民党军阻击,111名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冒雨来到李沟头烈士陵园瞻仰。河畔松柏苍翠,陵园内氛围肃穆。拾阶而上,6米多高的纪念碑上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光荣牺牲一百一十一名烈士之墓”,墓碑正中写着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1949年4月22日拂晓,解放军28军83师249团2营挺进到朱家店公路附近的李沟头一带,突然与国民党21军向西增援的残敌相遇,一场遭遇战随即打响。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我军扫射,敌后续部队也赶来增援,情势非常危急。
2营教导员郑立洲一面指挥部队正面阻击,一面组织突击排向朱家店东北迂回,切断公路,阻止敌人通过。经过两小时激战,我军歼敌200余人,保证了兄弟部队在江阴申港以西顺利登陆。然而,111名解放军指战员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李沟头。
“当时战斗很激烈,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枪声。”今年75岁的李沟头村村民朱万祥,当时只有5岁。家人把他藏在竹匾下,上面用茅草遮住。天微微亮时,枪声渐渐听不见了,朱万祥偷偷从竹匾下钻出来,走到外面后发现,土坯墙上到处是枪眼,李沟头河水已被鲜血染红……
解放后,李沟头烈士陵园历经多次修缮,如今已成为江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清明节期间,30个单位约1750人来此缅怀先烈。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李沟头留下的光辉事迹,激励着江阴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薇 浦敏琦王宛璐
【记者手记】追寻先辈足迹 汲取奋进力量
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门口飘扬的红旗,南京挹江门外的渡江胜利纪念碑……作为一名“85后”记者,接到采访任务的瞬间,我脑海中闪现出这些有关渡江战役的元素,它们宛如一块块拼图,虽不完整,却激起我追寻先辈足迹的决心。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寻访之路就此开启。在“重走渡江路”的征途上,文字记者拿起话筒担当出镜主持,摄影摄像记者兼任导演、剪辑,每个人都力争成为“多面手”,由“相加”迈向“相融”。在媒体融合的“练兵场”上,我们“全副武装”练就不同本领,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笔端、镜头感知时代温度。
在重访中,我们叩开历史的大门,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感悟英模们的初心和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度回首,目光穿越70年时光河流,聚焦那些渡江战役中的重要时刻,重温红旗漫卷长江的壮阔画面,展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重走,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再出发。脚步不停,笔耕不辍,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信仰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使命。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