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庙会”与“救命神槐”的传说
----禹城市杨圈村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之四
文|王河北
杨圈村是个古老的村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风纯朴 ,民俗文化绚烂多彩,其中“九月庙会”就是杨圈村别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的瑰宝。
多年来,杨圈村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文化----九月庙会。每年农历九月,正值收获季节,杨圈集市便开始筹办一年一度的庙会。其愿望是保佑一方老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也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据当地老人们讲,杨圈村赶庙会已长达500余年历史。因为赶庙会的时间定在每年农历九月份,故此又称为“九月庙会”。
每年中秋节过后,秋收秋种的任务就算基本完成。老百姓终于有了点宽松的休息时间。为活跃市场,繁荣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提振乡民的生活热情,“九月庙会”便由村里主事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筹建。庙会一般安排5至7天时间。庙会所需资金主要由杨圈村大户,商户及经常赶集的外地大买卖铺户集资而来,一般老百姓家庭不出钱。资金主要用于安保、聘请剧团等。村里的文化人负责写邀请帖,派人送到各剧团。那时常来农村巡回演出的剧团有马戏班子、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河南豫剧等,定时赴约来庙会捧场演出。由村里专门安排场地。根据剧团要求,提前要做好扎棚、搭戏台子,安排座位等一系列工作。干买卖做生意的客户要提前标明挂号,村里由专人负责安排地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等到庙会开始,杨圈的几条大街人头攒动,都开始活跃起来。整个村庄也好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大街干净整洁,街道两侧店铺都粉饰一新,鳞次栉比,门前招徕顾客的招牌,悬挂的幌子,更是五花八门,格外抢眼。店主和摊主都是喜气洋洋,笑容满面、热情招揽顾客。买东西的,赶闲集的,看热闹的行人络绎不绝。他们大都三个一团,五个一帮,结伙成群,大人领着孩子,条件好的就用毛驴拉着一家人,差一点的,有的推着地排车,有的骑着自行车,多数人受条件限制干脆步行。
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早早地赶到庙会上。这时,店铺里,小货摊前都已围满了人,挑拣货物的,讨价还价的,人声嘈杂,好不热闹。包子铺、凉粉摊等各种小吃部都扎着棚,分列周围,整个庙会的上空处处飘散着美食的清香味儿,刺激着人的食欲,让人垂涎三尺。许多适龄男女青年,由媒人牵线搭桥后,也借着庙会来此地约会相亲。已经择好了日子准备结婚的男女青年,也会到庙会上集中选购一些结婚用品,主要是选布料,买衣服,购买日用生活品等。男孩子闹着嚷着让家长给买糖葫芦,女孩子则在父母身旁撒娇,缠着母亲买扎辫子用的红头绳和头花。大一点的孩子们早就三五成群在庙会上来回穿梭,出着满头大汗胡乱挤着玩。大人们忙着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各类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来杨圈赶庙会,必须去的地方当属玉皇庙。顾名思义,九月庙会即由此而得名。来这里的人川流不息,因这里供奉着天地神灵,人们特意来此击鼓撞钟,烧香拜佛,祈祷神灵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大庙庄严肃穆,早已布置一新。院内院外到处摆放着纸马香客,供赶庙会的游客购买选用。大殿内外香烟缭绕,善男信女在玉皇大帝塑像前虔诚跪拜。祈福的钟声余音绕梁,声声入耳。玉皇庙内外显得异常热闹。
庙会最为火爆的地方当数马戏团表演处。这里的阵容气势最强大,聚集的人员也最多。只见锣鼓敲得震天动地,演员们的马术表演既惊险又刺激,台下观众一会儿嘘唏不已,一会儿惊讶万分,不时传出阵阵掌声。河北帮子剧团正在演出传统剧目《秦香莲》。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打动了台下每一名观众。秦香莲如诉如泣的哭腔,更是赚满台下观众的眼泪------
这真是:“又是一年菊花开,杨圈庙会入梦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棵参天古槐历经风风雨雨,见证着杨圈村的悠久历史发展脉络。
在杨圈村文化娱乐广场东临,村民田慎清家里,有一棵“古神槐”。经专家鉴定,这棵槐树树龄已有六百余年。
相传杨圈建村前就有了这棵树。由于阳光充分,靠近苇河,水源又充足,黄河冲击平原土壤肥沃,给这棵槐树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古槐树高20米,树径一米半左右,树冠面积约80平方米,树身曾经遭受火烧,已部分镂空,树皮龟裂。古槐树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整棵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冠就像一把巨伞,遮盖住阳光,供人们天热在树荫下休憩纳凉。因常年气候适宜,空气中含有较高负氧离子,长期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既延缓了衰老,又延年益寿。
充满传奇的树龄600余年杨圈古槐树
听老人们讲,这棵树就像北方的老农民一样纯朴善良。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户户粮食都吃光了,野草、野菜、树皮吃尽了,全村人面临被饿死的危险,只剩下了这棵古槐,大家却都舍不得伤害人们心目中的“图腾”。古槐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张开她那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骨瘦如柴的儿孙们,让饥饿的人们爬上她的身体,摘下槐花、槐米,捋下槐树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条子!自己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古槐强忍着剧烈地疼痛,毫无怨言,只为这些槐花、槐米、槐叶能让人们填饱肚子。正因为古槐,杨圈村的不少村民才得以活下命来。为此,杨圈村的村民都称这棵古槐树为“救命神槐”。
1944年秋的一天,侵占禹城县城的鬼子得到线报,说八路军在杨圈村一带活动,驻守菜园和将军庙的日本鬼子,在禹城七区杂团头目李匪连祥配合下,对河沿岸杨圈村、水寺村,堂子村进行疯狂扫荡。当时八路军老二团、苇北支队经常在这一带开展对敌斗争,给敌人造成很大的震慑和威胁。于是,敌人决定对我军民进行秘密清剿。
杨圈村600余年古槐树,村干部在树前合影
敌人封住村庄,挨家挨户进行搜查。殊不知八路早已撤离,隐蔽到苇河对岸的解放区。当两个杂团兵搜查到田清亮老人家时,见院里屋内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两人看到这棵古槐树下盘着一个土台子,上面放着一瓶酒、方肉、点心和糖果等。原来是户主人刚刚摆上敬拜树神的。两个家伙穷凶极恶,眼里冒着蓝光,肚子咕咕乱叫,立时来了馋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想抢着吃!可没想到斜刺里,突然伸出来一根槐树枝子,划伤了一个家伙的脸,另一个家伙也被刺伤了肩头,直疼得他两龇牙咧嘴,恼羞成怒,嘴里骂骂咧咧,一齐用力想将树枝子掰折。也许是用力过猛,伤到筋骨,两个家伙的胳膊立时就肿成了粗枣木杠子,直疼得是哭爹喊娘,死去活来。斗大的汗珠子也湿透了衣服。田清亮趁势儿告诉他们,说:“你俩个胆子可真大,竟敢抢吃供品!你们得罪了古槐神了!赶快跪下赔礼说好话吧!要再作孽,不敬古槐神,就要大难临头了呀!”。两人将信将疑,腿却不自觉地跪在了树下,一个劲儿地磕头忏悔!嘴里念念有词,求古槐神大发慈悲,从今改邪归正,不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杨圈方位图
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也许是古槐神真动了恻隐之心,两个家伙终于尝到了忏悔的甜头。胳膊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恢复到原样,渐渐不疼了。到这时,两个家伙才真正相信是古槐神发怒有意惩戒他俩儿!于是两人决心改过从善。一商量,感觉替鬼子卖命当汉奸,在庄乡爷们儿面前既抬不起头来,更给列祖列宗脸上抹黑。干脆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硬是偷偷离开杂团队伍,去闯了东北。
据说,后来这两个人还真是脱胎换骨,再未做过任何坏事。他们在东北辽阳一带落下脚,凭着勤劳的双手,做生意挣了钱,娶了媳妇,成了家立了业。这件事一度在当时的杨圈村一带被传得非常邪乎,关于这棵古槐树的威名更是传得神乎其神!
十年动乱时期,为破四旧,公社革委会有个造反派头头提出要砍掉这棵曾经救过无数村民性命的古槐树。这一提议立即遭到杨圈村民们的强烈反对。村民更是害怕刨树会遭恶报。最后,大队村干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也不敢真动手。就这样,古槐才幸免于难。现在想想,是善良的老百姓顶着层层压力,硬是保护了这一文物---古槐,做了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多年来,田清亮老两口,就像对待自己的先人一样,对这棵古槐树敬若神明,精心呵护着。他们每天三顿饭必到树下台前上供敬拜古槐,不仅如此,还教育后辈孩子们也要这样。“人出好心,天必佑之”“好人一生平安”。田清亮整整活到102岁,妻子活到98岁,才寿终正寝。在农村来说,他们夫妻堪称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星”。
田清亮(左),活到102岁,妻子活到98岁
大槐树是杨圈村民的精神图腾,也是杨圈村历史的一部活化石。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寿老奶奶一样,亲眼目睹着杨圈村的发展和变化,护佑着杨圈这方子民平安健康,茁壮成长。一辈辈的杨圈村民虽已离古槐而去,而古槐却依然靠着她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扎根在杨圈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
古槐,杨圈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图腾,愿您永远健康长寿!愿您永远福佑乡人!
作者简介: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唱歌、喜欢村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等报刊,《鲁北文学》《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德州》等杂志。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