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市长刘重天调离镜州,由时任省委书记陈百川拍板决定,但此事显然不只是他一人说了算,还需要省委其他人同意。
剧中,省委书记郑秉义、关省长和省委副书记李士岩三人经常一起聚头开会,商讨全省事务。当时为了调查镜州市委书记齐全盛的问题,三人没少在一起商量。由此可知,全省重大事务至少需要得到他们三人的认同,否则没有办法进行。郑秉义之前的省委书记是陈百川,他可能也是这样决策的。关省长是否在,尚不清楚,但李士岩应该还是省委副书记,剧中他对镜州的情况非常熟悉,清楚刘重天调离的内幕,另外齐全盛的问题,他安排刘重天下去调查,显然不是随机的,而是大有深意,可能对陈百川当时的决策心怀不满。不管怎么说,当年调离刘重天,陈百川至少跟李士岩商量了,他俩在一番商讨中做出了这个决策。齐全盛是陈百川一手培养起来的干部,两人关系非同一般,而刘重天应该是李士岩的人,调到省里担任省委副秘书长其实主要就是为了服务他,后来晋升为省纪委书记,其实接了李士岩的班。因此,动刘重天,陈百川肯定需要跟李士岩商量,否则会出问题。
刘重天在镜州没有问题,只不过跟市委书记齐全盛在城市建设上意见不一,如何规划建设镜州,两人矛盾尖锐,由此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制”的局面。齐全盛对此相当不满意,跑到省里向时任省委书记陈百川大倒苦水,并且向他要绝对权力,以实现再造辉煌的钢铁意志。为了让齐全盛放开手脚,省里调走了刘重天。由此可知,刘重天走人只是跟齐全盛意见相左,当然更多的是他背后的支持者与齐全盛背后的支持者两人力量存在差异。齐全盛背后是省委书记陈百川,而刘重天只是省委副书记李士岩。如果支持者换位一下,也许走人的不是刘重天,而是齐全盛了。支持者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尽管如此,但陈百川也不能一言九鼎,还需要跟李士岩商量,没有达成一致,刘重天未必会调走。
陈百川要争取李士岩支持,需要拿出筹码来,当然李士岩也可以开出个人筹码,只不过需要陈百川点头。如果陈百川拿出来的筹码太低,李士岩恐怕不会同意;如果李士岩的筹码太高,陈百川未必会点头。不管哪方开筹码,双方必须都认同,否则交易没法进行。调走刘重天,这是交易的第一步,到哪里是交易的第二步。交易总共是两步,其中关键还是第二步。调离刘重天非常简单,关键是安排他到何处,这个才重要。刘重天是镜州市市长,镜州只是地级市,所以市长是正厅级,但镜州是经济大市,经济总量在全省排第一,经济会影响政治,镜州的市长调动,要么调到其他地级市担任市委书记,要么到省里重要部门担任主管领导。一般来说,镜州市长应该晋升为镜州市委书记,不过当时刘重天和齐全盛的关系,决定了这种可能性丧失。刘重天最后没有调到其他地级市做市委书记,也许当时的岗位已经饱和,没法调整,另外可能跟陈百川有关系,李士岩想调他到其他市做市委书记,但是陈百川拒绝了,认为刘重天不适合,如果这种情况属实,显然李士岩的筹码超出了陈百川的预期,所以交易没法达成。其他地级市委书记干不成,市长了?镜州市长的地位高于一般地级市,如果这样安排刘重天,实际上被贬了,他没有犯错,这样安排不太公平,李士岩恐怕不会同意。
其他地级市去不了,那么可以到省里。在那里,正厅级岗位不少。刘重天和齐全盛这种情况,属于临时调整,所以相应的岗位并不是太多,其他地级市如此,省里恐怕也差不多。如果没有李士岩,刘重天恐怕会随便安排一个岗位,比如省作协或者省文联什么的,这些单位的一把手也是正厅级,跟镜州市市长级别一样,但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刘重天到这里,也许跟退休没有什么两样,只等时间一到,就彻底告别仕途。除了这些单位外,省政协和省人大也有不少岗位适合他的,不过刘重天最后都没有去,而是到省委担任副秘书长。省委秘书长一般由省委常委兼任,属于副省级,省委副秘书长有若干人,既有正厅级,又有副厅级,刘重天则是正厅级的副秘书长。他担任此职,直接在省委领导下工作,不比镜州市市长差。从剧中看,他这个省委副秘书长更多时候在李士岩领导下工作,可见应该是他提出来的。
陈百川和李士岩的一场交易,刘重天调离镜州,担任省委副秘书长,市委书记齐全盛得以获得绝对权力,于是当地经济飞速发展,不过也带来其他问题。总体而言,这场交易还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