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电影都是配套拍摄的电影,看起来像话剧,但经过深思熟虑后,恐惧感蔓延到了全身。
不同于以往妮可基德曼类似《小岛惊魂》这样极富表现力的恐怖,《狗镇》更多的是将“人性”撕开,展示那血淋淋的一幕。
“善良”和“伪善”交织,“傲慢”和“偏见”长存,“暴力”与“宽容”纠结,一部话剧式的电影《狗镇》,看完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Part 1 “善良”与“伪善”
确实,当汤姆最开始收留格蕾丝的时候,他是有善心的,就如同当时狗镇的居民一样,大家觉得只是收养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
可是当他们发现格蕾丝是一个逃犯的时候,大家开始改变了态度,从“驱赶”变成了要求格蕾丝要做更多的农活,才能够换取留下来的机会。
如果说这个简单的“以物易物”是一场公平的交易,那么当一个镇民在警察搜捕以后,以“保护”的名义侵犯了格蕾丝,自此狗镇的人已经卸下了伪装。
男人们排着队在她的身体上肆无忌惮地蹂躏,而她别无他法;女人们不但没有责怪自己的男人,反倒是认为格蕾丝在“勾引”自家男人,反而更加地痛恨她。
就连最开始一直看不下去的汤姆,心态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知道他也变得如同其他的男人一样,在她的面前卸下了伪装,加入了蹂躏的大军。
当格蕾丝以为自己抓住了卡车司机,能够帮助她逃跑的时候,得到的不过是男人“伪善”后的蹂躏,她被践踏以后又送回了狗镇,人们甚至给她带上了狗链,防止她再次逃跑。
而格蕾丝善良的心态也开始渐渐有了改变,开始怀疑起自己和父亲最早时候的争论。
Part 2 “傲慢”与“偏见”
格蕾丝在车上有一段和父亲的相互指责,及时是格蕾丝在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下,虽然她没有去表明同意父亲的观点,也没有说道“人性的堕落”,而是以“傲慢”来相互指责。
如果你能够理解这里面的傲慢,那么就能够理解到全片为何会沦落到“人性的堕落”。
影片中,狗镇的居民死到临头也不觉得自己有任何的过错,他们认为自己收留了格蕾丝,那么她就要“以物易物”报答他们的收留。
而发现格蕾丝成为逃犯的时候,他们并不觉得应该上交警察,反而觉得格蕾丝犯下的“恶”能够让他们加多筹码,所以格蕾丝想要留下来,就要做更多的农活,甚至贡献肉体供男人消遣。
他们洋洋得意的认为自己是在施舍给格蕾丝这样的保护,孰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傲慢渐渐的演变成了恶。
而格蕾丝早期对父亲观点的偏见,也因此害得自己陷入了泥潭,当被父亲拯救以后,还依旧在指责父亲的傲慢,但是却没有发现,自己无形中,已经开始变成了狗镇人一样的傲慢。
在有着绝对权力和傲慢下面,她选择了像狗镇的居民报复。
Part 3 “暴力”与“宽容”
如果说前半段是父女之间的“家庭琐事,口角暴力”,当格蕾丝出逃以后碰到的狗镇居民,那么无时不刻都在充斥着“暴力”的象征。
男人对格蕾丝的“性暴力”产生满足感,女人通过“语言暴力”来发泄情绪,而格蕾丝因为自己的观点,还在坚持“宽容”,殊不知这样的宽容即把自己推倒了深渊,也把狗镇居民的傲慢所释放。
狗镇的居民就是一个集体,假设汤姆帮助格蕾丝,那么他遭遇到的是集体的“冷暴力”,所以他敢吗?他并不敢,于是他加入了这场暴力运动中,从“援助者”,变成了“施暴者”。
狗镇在这里,更像是社会缩影的善恶试验场,而格蕾丝是个实验品,用于测试当绝对的自由和民主状态下,人们的恶是否会被激发?而答案很明显。
所以影片的最后,导演让格蕾丝有了复仇的机会,格蕾丝已经褪去了“善良”,要将她所承受的痛苦加倍偿还,不仅杀光了狗镇上的所有生灵,还当着一位母亲的面杀了她的孩子。
格蕾丝并非是天使,当善良无法去被理解的时候,那么还是只能够举起手枪去述说正义。所以 你需要停止做无限的礼貌、善良和隐忍的那一个人。
你可以选择以德报怨,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