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原创-快哉风(读史特约作家)
神秘的僧兵,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和朝鲜都有。作为战斗力超强的“特种部队”,在古代战场上一向被当做“救火队”来使用。
一、
先来看看名气最小的朝鲜僧兵。
朝鲜的僧兵其实是义勇军,是在国家须抵御外侮时,政府临时征召有武艺的僧人组成军队。
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朝鲜在全国共募得有武艺的僧兵8000人,由年过7旬的西山大师休静统帅,在清州、平壤、开城之役中,战斗力较强的僧兵都作为朝鲜军主力和日本军血战。
图:电影《鸣梁海战》里的朝鲜僧兵
日本僧兵在历史上最有名。他们的形象大致是这样的:头蒙白布腰佩短刀,手执长柄的锋利薙刀,不念经文,不戒酒色,横行跋扈。
日本僧兵是大寺院所蓄养的军队,又称法师武者,本身不一定是僧人。一般由下层僧侣、寺院领地上的农民和地方无赖组成,和武士群体一样在平安时代末期形成。势力最旺盛时,日本著名的寺院,如东大寺、本愿寺、延历寺、兴福寺,都拥有大量的庄园和数以千计的僧兵。
那时候日本的皇室成员、地方大名大多喜好出家,更加使得大寺院的势力如虎添翼。作为一股独立于世俗世界的强大军事势力,几百年来,僧兵在日本的皇权、贵族、教派之争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强悍的战斗力不亚于武士。
图:日本僧兵
战国末期,骄横的比睿山延历寺僧众,公然收留织田信长的敌人。身为战国霸主的织田信长决定报复,他派遣大军突袭了毫无准备的比睿山,一把大火烧毁了数百年的佛教基业,数千名僧人、百姓皆死于屠刀之下。显赫一时的僧兵从此一蹶不振,织田信长也背上了“佛敌”和“第六天魔王”的外号。此后,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两代日本霸主均对大寺院进行消减领地、没收兵器和武力镇压,僧兵就此根绝。
二、
再聊聊同时代的明代僧兵。
明朝嘉靖年间的僧兵是在朝廷为抗击倭寇大规模征调客兵、乡兵的大背景下开上战场的。僧兵类似于乡兵,听当地军事长官檄调,自为部伍。
《明史兵志》载:“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
位于河南嵩县的伏牛山云岩寺,从元朝以来,一直是中国佛教重地,以禅修炼魔为特色,拥有一支数量不详的僧兵武装。史料对伏牛僧兵的记载很少,从地理渊源看,大约与少林僧兵出自一脉。在嘉靖年间,伏牛山的僧兵没有伏牛山矿兵出名,比如有名的河南嵩县毛葫芦兵,就是伏牛山一带的矿兵。
与低调的伏牛山僧兵相比,五台山僧兵的名头就大得多了,《宋史》中就载有钦宗年间五台山僧人真宝率武僧抗金英勇阵亡的事迹。当然,历史上五台山最出名的和尚是杨五郎和鲁智深,杨五郎率僧兵大破天门阵,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故事在民间脍炙人口,虽然杨五郎和鲁智深都是小说的虚构人物,不过五台山僧人尚武的传统和名声是确然无疑的。
《五台县志》载:“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其次为伏牛,其次为五台。”而且,有意思的是,五台山僧兵的确是以杨家枪闻名,《筹海图编》卷十一《僧兵》云:“五台之枪,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以五台山僧善杨家枪,调征倭冠。”
在抗倭战斗中,少林僧兵才是主力。
三、
少林寺扬名于世,是在近代。尽管早在隋末就有“十三少林僧救秦王”的故事,但是在明代,对少林和尚的武艺并不像现代这样推崇为天下第一,所以少林僧兵出场前,发生过两场有趣的比武事件。
第一次比武发生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僧兵参加抗倭的第一次战役之前。当时,倭寇犯杭州,“三司领僧兵四十人御之”,大破倭寇。僧兵队伍的首领是天真、天池二人,天池就是少林僧。
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里记录了这次比武:杭州之战前,地方官员和将领曾对僧兵的武艺有所怀疑,于是在涌金门设计了一次比试。他们邀请一名高僧赴宴,事先暗暗安排了八个武术教师埋伏。
不久,一名法号“孤舟”的少林僧,毫无防备的扬扬而来。“八教师从旁跃出,各持棍乱击孤舟。孤舟一无所备,以偏衫袖却棍,一棍为袖所裹,信手夺之,反击八人,八人应棍而倒。三司击节叹赏。”从此僧兵大为地方官员所钦佩和倚重。
图:影视作品里的少林僧兵
杭州之战后,少林僧天员率“苏州僧兵八十四名”、月空率“杭州僧兵一十八名”前来增援,为了争将领之位,两批僧人发生了第二次比武。
天员和月空都是少林僧,不过天员是正宗少林寺出家的和尚,月空只是少林旁支。所以天员当时这样说:“我是真少林,尔有何所长,而欲出吾之上乎?”
口说无凭,比武夺帅。
杭州十八僧推举了八个武功最强的僧人,天员一个人应战。天员当时站在露台上,八僧从台阶登上,挥拳击打,却被天员一一挡住,一个都上不去。八僧不服,拿出刀剑从殿后绕出,围攻天员。“天员急取殿门长闩横击之。众力不得近,反为天员所击。”见到“真少林”天员果然厉害,月空只好“求免,十八僧伏地称服。”
看到僧人“内讧”,有人飞马汇报了负责江防的操江都御史蔡克廉,蔡公赶来解劝,对天员说:“闻汝骁勇,果能以灭倭自任乎?”天员合掌:“诺!”
黄昏,苏州翁家港,担任官军先锋的僧兵和一百多名倭寇狭路相逢。两军对阵,倭首赵大王手执军扇居中,四十个绿衣倭当先,六十个红衣倭分列左右,仰天而揖!僧兵列长蛇阵,互发弓矢。天元一声令下,僧兵口念三声佛号后,大喊:“杀!杀!”长枪手在前,钩枪手、铁棍手在后,奋勇向前。左右弓弩火炮齐发,天员引骑兵绕到背后围攻。倭寇大败,被斩首六十余级,余贼舍死逃命,僧兵穷追不舍,一直杀到天黑才收兵而还。
四、
古代演义小说里常见一句话:“大凡僧道、妇女上阵,都有妖法,须提防暗算。”但凡看到和尚临阵挑战,主帅都是“眉头紧锁”。
倭寇也被僧兵的“妖法”震住了。
因为僧兵特殊的身份和高超的作战技能,在当时充满了神秘色彩。不论敌我,都认为他们有法术。僧兵临战,经常以靛青涂面,红布蒙头,倭寇看到“疑为神兵,胆已唬落。”另据《倭变事略》载:“贼战,每摇白扇。僧识为‘蝴蝶阵’,乃令军中各簪一榴花,僧手撑一伞以行,但作采花状。贼二大王者,望见僧,即若缚手然,盖以术破之也。”摇扇和撑伞都是发信号,明明是僧兵精通阵法,破了倭寇的蝴蝶阵。但青天化日下,贼摇白扇,僧撑雨伞,这一幅多少有点诡异的画面蒙住了时人,当成是类似封神演义上的法术之战了。
僧兵精通阵法,武艺高强,勇猛善战,所以“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当然作战时的僧兵不可能电影中那样光着脑袋袈裟飘飘,而是身着盔甲,手持兵器。
南宋百姓有民谚自嘲:“金兵有狼牙棒,我们有天灵盖。”同是抗击异族,倭寇有日本刀,僧兵有大铁棍。
少林僧兵作战,最喜欢用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用棍,一是少林武术的传统,二是明军普遍装备大棍、铁棍,装备方便。而且铁棍是长武器、重兵器,尤其是锋利日本刀的克星。
《云间杂志》载:“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载:“贼队有巨人穿红衣舞刀而来,领兵僧月空和尚遍视诸僧,皆失色。独一僧名智囊,神色不动,即遣拒之。兵始交,智囊僧提铁棍一筑跃过红衣倭左,随一棍落,其一刀贼复滚转。又跃过红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应手毙矣。”
僧兵参加的抗倭战役,史籍记载的有杭州、翁家港、白沙滩、叶谢镇、马家浜、六里桥、巢门等六次。六次战役的时间在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间,地点都是苏杭沪一带,这正是倭寇侵扰江浙地区最猖獗的时期,明朝地方军队仓促应战,一败再败,僧兵的出现好比及时雨一样。
不过,战事残酷,僧兵数量本身就少,伤亡在所难免。顾炎武的《日知录》中“少林僧兵”条记载到月空所率领的三十余人在松江作战,“持铁棒击杀俊寇甚众,皆战死。”对此,少林寺内有一万历碑文可以印证:“嘉靖时……倭寇等倡乱,本寺武僧屡经调遣,奋勇杀贼,多著死功……”
郑若曾对僧兵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倭变暴作,连战败三十七阵。天员一战于翁家港,再战于白沙滩,倭贼二百五十余人,斩刈无遗。自时厥后,我民方知倭为可敌。而兵气渐奋,捷音渐多,实天员一战有以倡之也。其安中国之神气,功岂小哉?”
狼兵也好,僧兵也好,对于当时熊熊火焰般的倭势充其量都是杯水车薪,直到几年后,一个人在浙江义乌招募了4000农村兵,并以之纵横东南所向披靡,客兵、乡兵们才真正退出抗倭主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