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中国台湾华西版《红楼梦》开始后,用5分钟简要说明了原著中关于木石前同盟的神话部分。
随后原著中甄士隐、贾雨村的部分被略过,剧情直接跳到了林黛玉进贾府。对于这样的删减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因为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虽然在原著的结构来看是全书的一次预演,甄士隐家的败落被红学家称为“小荣枯”,但作为电视剧来说,与主线剧情关联性不大,英莲的身世可以放到后面交代,所以删掉之后对于剧情的完整性倒无大损伤。既然一上来就拍了林黛玉进贾府,那么这一段拍得怎么样呢?据我看来不甚精彩。剧中人物之间的称谓未遵循原著,而是改作中国台湾那边的习惯性称呼,比如把贾母称作“老奶奶”,这对于内地观众来说一开始肯定不太适应。而且节奏很赶,很多细节都没有呈现出来,与华视版73集的总容量不甚匹配。
在原著中,林黛玉从下船到进贾母院,有大量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了林黛玉此时的谨小慎微,环境描写则交代了荣宁二府的气派。不过在96版电视剧中,或许是由于场地限制,又或许是为了尽快进入核心剧情,这些描写基本没有在镜头中体现,只大概出现了几秒钟下人抬着轿子的画面,然后镜头一转林黛玉就已经进了贾母院。不得不说,这荣国府从内到外总是烟雾缭绕,加上该剧在拍摄上常常曝光过度,让人感觉时时刻刻都像在看神话剧或武侠剧。但这毕竟是《红楼梦》,所以不免怀疑难不成荣国府天天都在走水(失火)吗?
至于走进了贾母院之后,林黛玉站在院子中央,一副苦大仇深、大义凛然的姿态,配合上烟雾,让人误以为她马上要上战场杀敌了。这倒是近年来兴起的某本《红楼梦》续作似乎有了些照应关系。当然,扮演林黛玉的演员张玉嬿本身还是很美的,而且常常演苦媳妇的她确实有些苦相,倒和林黛玉有几分契合。只不过这版电视剧开拍时她已26岁,正式播出时则已30岁,相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来说年纪实在太大了些。
当然,接下来的剧情依然如赶火车一般,贾母直接走到院里迎黛玉,原著中先搂着哭再行礼的细节也没了,黛玉直接跪了下去,贾母哭着把她扶了起来。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统统没有介绍,迎春、探春、惜春也没有去请,而是直接和众人一起出场了。
当然,我能认识这些人是因为早已看过了后面的剧情,不过对于全新的观众来说,导演似乎并没急着让大家这么快就把大家认清,而是这一大帮人里,大家在这场戏只需要认识林黛玉和贾母就可以了。不过也不能说这么处理就一定不好。因为这场戏出场人物众多,且都是首次出场,就算一一介绍,对于不熟悉《红楼梦》的观众来说也未见得都能记住;而且如果一味忙着认人,那么这场戏的功能性就大过了戏剧性。导演和编剧可能更在乎戏剧节奏吧。然而于我个人而言,73集的篇幅其实是可以不这么赶进度的。
等她们进屋后贾母也没来得及给黛玉介绍这些人,因为这场戏中又一个被着重刻画的人物出场了,当然在书中她的出场也是浓墨重彩,那就是王熙凤。她的出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荣国府的烟雾缭绕。
饰演王熙凤的演员是徐贵樱,曾经在《在水一方》和《海鸥飞处彩云飞》等琼瑶剧中与女主角刘雪华“争夺”秦汉,现实中她是中国台湾名门公子黄任中的第4任妻子。徐贵樱出演《红楼梦》时年纪已然不小,但扮相倒还算合适。
编剧对于王熙凤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于前面的剧情中只是把台词按照中国台湾的语言习惯做了一些口语化改良,且配合剧情的压缩做出一些改动,王熙凤出场后编剧别出心裁地为她加台词。她的一大串台词有的原著中有,有的则是扩充的原创台词。为了表现贾母对林黛玉的重视,王熙凤说贾母念叨林黛玉把人念叨的耳朵快要生茧。为了表现自己忙,说全家上下好像串通起来整她给她找事。最后为了表现自己机制,她说自己插了个翅飞来了。虽然这些台词大体意思与原著精神倒也不差,但说法过于夸张,听起来颇为雷人。
虽然96华视版《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削弱了原著以黛玉视角初次观察贾府的作用,部分原创台词也过于直白和现代化,但这部剧依然是现存的对于原著拍摄得比较完整且带有一些探索意识的红楼影视作品,其后续很多原创剧情与原著中的细枝末节都有微妙的呼应关系,想来编剧对于原著的理解不差,也无怪乎对《红楼梦》很有研究的欧丽娟女士对这一版本颇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