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07
舒曼和肖邦的浪漫派钢琴家兼作曲家之后,另一位音乐大师是弗兰兹李斯特(Franz Liszt)。
他是一位钢琴演奏大师,被称为“钢琴之王”。他创作了许多辉煌炫技的钢琴曲,除此以外,不容忽视的是他是浪漫派时期的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作曲家,他奠定了标题音乐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大大启迪了后人在音乐演奏及创作上的开拓精神,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今天,为纪念李斯特逝世129周年(1886年7月31日),“影音新生活”特与大家一起聆赏他的十三首著名的交响诗作品。
《山间所闻》 S.95
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S.95
李斯特早年在巴黎生活的时候,常常和诗人雨果在巴黎年轻艺术家的圈子里会面,而这首交响诗《山间所闻》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于法国文豪雨果的诗集《秋叶》。
李斯特故居
乐曲首先表现大自然的神秘与无现,接着出现类似于黄昏旋律,然后是赞颂大自然的雄伟,当人面对大自然而领略到神圣之后,庄严的旋律立即响起,第二部分是强而有力的音响,象征大自然的力量,而最后音乐再度回到缓慢的速度,象征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并献上永恒的颂歌。
《塔索,悲哀与光荣》 S.96
Tasso, Lamento e Trionfo S.96
《塔索,悲哀与光荣》作于1849年,这部交响诗取意于拜伦的诗篇《塔索的哀诉》,用作歌德戏剧《托夸多•塔索》的序曲。
《塔索》全曲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生前的悲哀”和“死后的光荣”。乐曲采用了主题以及变奏形式。通过采用单一的主题形式来刻画这位伟大的意大利诗人的内心世界。
《前奏曲》 S.97
Symphonic Poem "Les Préludes" S.97
在李斯特的十三部交响诗中,最著名且流传最广的就是《前奏曲》,作于1848年,题献给卡罗琳•维根斯坦公主。这部交响诗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交响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作品扉页上,李斯特引用了诗人拉马丁的诗《诗与宗教的和谐》。
李斯特故居
李斯特在这部作品里,将奏鸣曲和变奏曲式结构相结合,揭示出他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乐观主义的歌颂。
《奥菲欧》 S.98
Symphonic Poem "Orpheus" S.98
《奥菲欧》,作于1853-1854年,在这首交响诗里李斯特采用了家喻户晓的古希腊神话作为题材。李斯特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兴趣,正是由格鲁克的歌剧杰作引起的。
交响诗开始于圆号的轻声呼唤,两架竖琴奏出清澈的琶音,这就是怀抱里拉琴的高贵的奥菲欧形象。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吹出,竖琴如潺潺流水般衬托着双簧管的旋律,就仿佛是奥菲欧在弹着怀里的里拉琴在柔声歌唱。
李斯特纪念币
中间部分有一段色彩暗淡甚至是恐怖的音响,这是对地狱和死亡的描绘。从阴森恐怖的音响中升起奥菲欧抒情但坚定的歌声,它使天地重新又变得明朗纯净起来。尾声中,几个连续的和弦为画面涂上美丽的色彩,在一片祥云之上,回归于奥菲欧崇高而俊逸的形象。
《普罗米修斯》 S.99
Symphonic Poem "Prometheus" S.99
1850年,魏玛举行了隆重的赫尔德肖像揭幕仪式,赫尔德是德国哲学家、神学家,是李斯特崇敬的伟人之一。李斯特为当时上演的戏剧加上了一部独立的序曲和一首大合唱。后来,他把序曲扩展成了一部独立的交响诗,也就是这部“普罗米修斯交响诗”。
音乐以狂暴愤怒的情绪开始,它使人立即联想到被捆缚在海边岩石上的勇士普罗米修斯,紧接着,音乐变得深沉而庄严,这仿佛是普罗米修斯内心痛苦的写照,突然,音乐转向激烈的快板,狂暴的搏斗就像一浪又一浪的波涛,扑向普罗米修斯赤裸的身体,就在他即将被吞没的时刻,狂风巨浪嘎然而止,温柔的旋律仿佛一线希望似地浮现,音乐的色彩从此时开始明亮起来。
一条坚定有力的主题出现在乐队中,它以赋格曲的形式层层叠加,节奏铿锵果敢,犹如一首英雄进行曲,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犹如一座巨大的雕像巍然耸立,永远鼓舞着受苦受难的人类。
《玛捷帕》S.95
Symphonic Poem "Mazeppa" S.100
李斯特博物馆
《玛捷帕》,始作于1851年,这是李斯特根据雨果的同名长诗《玛捷帕》而作。玛捷帕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李斯特自小就喜欢玛捷帕的英雄行为和坚毅性格,在这部交响诗中,他揭示了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胜利的普遍规律。
《节日之声》S.101
Symphonic Poem "Festklange" S.101
《节日之声》,作于1853年,该曲原是为李斯特本人和维根斯坦公主即将举行的婚礼而作的“婚礼进行曲”,但最后这桩婚姻因为教皇拒绝维根斯坦公主和前任丈夫离婚而未能实现。这是一首整体情绪非常乐观的作品,交替着三种因素:辉煌而伟大的赞颂、欢腾热烈的舞蹈场面、深情而充满诗意的幻想,结束全曲的是“艺术的凯旋”。与其说这是一首交响诗,不如说是一首单纯的序曲更为合适。表达了李斯特对卡罗琳·维根斯坦的敬意,同时也表现出李斯特对他们两人婚姻的期盼。
李斯特纪念币
《英雄的葬礼》S.102
Symphonic Poem "Heroide Funébre" S.102
《英雄的葬礼》,作于1849-1850年,李斯特曾目睹了众多英雄的死,他深深理解这死实际上成就了英雄们的永生,这死将在人民的心中埋下种子,将在新的一代人中培育出新的英雄。
作品先是由小军鼓从弱到强的滚奏,引出了铜管悲壮的呼号。接着一条温暖的旋律从乐队中升起,这是深沉而美丽的泪水,是发自心底的爱。
结束整部交响诗的仍然是葬礼进行曲的迟重节奏。这是死亡的回声,是作曲家心中不尽的哀恸。他把同胞的鲜血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听者的心上。
《匈牙利》S.103
Symphonic Poem "Hungaria" S.103
李斯特博物馆
《匈牙利》,作于1854年,这是李斯特为表达对匈牙利诗人弗勒什马尔蒂的敬意而作的。这位民族主义诗人曾在1840年李斯特首次回国的庆典上代表匈牙利同胞赠给他一首热情的诗。李斯特为此大受感动,总觉得应该给予更好的回礼。1854年,他完成了这份回礼,在两年后的布达佩斯音乐会上,交响诗《匈牙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地激起爱国情绪的杰作,它给以匈牙利人民巨大的鼓舞。
《哈姆雷特》S.104
Symphonic Poem "Hamlet" S.104
《哈姆雷特》,作于1858年,《哈姆雷特》原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戏剧中主要刻画了哈姆雷特痛苦、矛盾、恐惧的心理特征。
在交响诗中,弦乐队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哀,也潜伏着不祥之兆。一个短小的音乐动机将节奏变得明确起来,铜管响亮的声音在定音鼓的催促下铿锵向前,它达到了英雄性的高潮。接着,木管清纯的声音就像那照亮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爱情,然而,那个催促般的节奏使他清醒过来,他必须完成复仇的使命。音乐变得令人不安而恐惧,利剑的寒光再次发出幽幽的光,最后,葬礼进行曲缓缓地响起来,为高贵美丽的灵魂,更为世界的奏响讴歌的旋律。
《匈奴之战》S.105
Symphonic Poem "Die Hunnenschlacht" S.105
李斯特博物馆
《匈奴之战》,作于1856-1857年,这首交响诗是受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一幅壁画启发而作。这部长达十五分钟的交响诗“画面感”极强,在音响效果上也是极富特色。其中描绘激烈战斗的只有一半篇幅,在惊心动魄的厮杀拼搏达到高潮的时候,出现了一首辉煌的胜利凯歌,它代表这场战斗神圣的结局。在最后的高潮处,管风琴辉煌地进入,形成巨大的轰鸣,也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理想》S.106
Symphonic Poem "Die Ideale" S.106
《理想》,作于1857年,这首交响诗的构思来自于席勒的同名诗歌。李斯特把席勒的诗意在顺序上作了改动,几个段落分别标上了小标题:一开始的快板引子是“理想”,它崇高而又遥远,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接下来的一个热情的快板段落标着“渴望”——它表现了青年席勒胸膛中奔腾的活力与冲动。李斯特的这段音乐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求,对青春力量的赞美,它明媚壮丽,仿佛是出生太阳一般魅力无穷。
但接下来的庄严的行板改变了这种无忧无虑的心情,这里的小标题是“醒悟”。
最后一大段音乐李斯特标着“赞颂”二字。它同时还有升华、超脱之意,这是磨难给予胜利者的礼物。李斯特让弦乐温情地歌唱,木管的明丽音色如晨曦般给人带来希望。他渐渐积聚起奋进的力量,加快迎接胜利的快乐的步伐。全曲最后的高潮是胜利者的凯歌,是被理想的光芒照亮了的勇者的面庞。
《从摇篮到坟墓》S.107
Von der Wiege bis zum Grab S.107
《从摇篮到坟墓》是根据济奇的画作而作这是李斯特晚年的最后一部交响诗。创作于1881年到1882年他生命临终前的四、五年的暮年时期。
李斯特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前奏曲》的序言:“人生只不过是迈向死亡的一连串前奏曲。”可见这是充满人生体验的冥想作品。
交响诗
交响诗(Symphonic Poem),由李斯特首创于19世纪中叶,是一种标题交响乐,强调诗意与哲理的表现,其形式不拘一格,多采用单乐章的曲式,结构比较自由,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李斯特作曲手稿及指挥棒
结语:交响诗是李斯特对人生诗意的感悟,表达了李斯特浮华绚丽背后崇尚的如诗般的真性情。尽管大师已然逝去,但他的音乐,他的艺术光芒将久久地照耀着我们,敦促着我们不断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