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1949年的今天,毛泽东朱德宣布《向全国进军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开始横渡长江。
当晚八点,粟裕和张震指挥的第八兵团和叶飞指挥的第十兵团的七个军,共35万人组成东集团,在靖江一带实施强行渡江,而攻克江阴要塞是第一道难关。然而,这一号称“铁打的防线”,却被唐秉琳、唐秉煜兄弟俩顷刻之间夺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兵家必争的“江防门户”
江阴要塞素有“江防门户”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江阴要塞以黄山为中轴,三座三四百米的高山连为一体。要塞的主要任务是担负张家港至黄田港六十里的江防。整个要塞驻有国民党守军七千余人,山顶有炮群,山腰有堑壕,山脚有地堡群,港口有木桩铁丝网,江面有巡逻舰只,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防御体系,是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上设立的一道雄关。
就在东集团强攻江阴要塞战役打响约一个小时,粟裕接到事先潜入江阴要塞的华东局社会部情报科科长王正明发来的捷报:“江阴要塞起义成功!”东集团顺利渡江,一举解放江南重镇江阴城,为解放军乘胜进军南京、上海、杭州建立第一个坚固的“桥头堡”。
1949年4月21日,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官兵7000余人,在吴铭、唐秉琳、唐秉煜等人率领下,于江苏省江阴附近举行反蒋战场起义。
历时三年的前期策划
早在1946年春夏之间,苏北解放区的党组织就通过社会关系,设法让想离开国民党军队到解放区来的江阴要塞参谋长唐秉琳留在要塞内等待时机,并在江阴设立了联络站保持联系。
1947年秋,随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中共华中工委决定将江阴要塞作为策反工作的重点。不久,要塞内的唐秉琳、唐秉煜兄弟及其姨表兄弟吴广文被发展为特别党员。唐秉琳利用要塞司令戴戎光搞扩编的机会,设法让吴广文当上要塞守备总队长,让吴在黄埔的同学王德容(后任游炮团团长,并被发展为特别党员)当上要塞参谋长,自己当了炮台总台长,并通过联络感情、帮助解决困难等办法,把那些受到排挤、对国民党统治不满的中下层军官团结在周围。
解放军渡江前,要塞地下党基本控制了包括炮兵总台、守备总队、游动炮团等要塞的三支主要武装力量,为成功举行起义创造了条件。
“江阴要塞毁于唐家班”
1949年3月,江阴要塞的策反工作由华中工委移交解放军三野10兵团掌握,华东局社会部情报科长王征明被调来具体负责这项工作。3月底,为协助要塞地下党策动起义,10兵团从29军选派李干等4位团、营级干部打入要塞内部。4月18日晚,王征明也进入要塞,传达兵团首长指示,制定起义具体行动方案。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谈协议上签字。次日晚,解放军炮击江阴对岸八圩港国民党21军145师桥头堡阵地,145师要求江阴要塞炮台进行“炮火支援”。唐秉琳借口“夜间观察困难,射击不准确”,故意命令炮击敌阵地,使145师师长气得跳脚。
与此同时,解放军东线部队发起渡江战役。为继续迷惑戴戎光,避免过早暴露,唐秉琳命令执行佯动射击计划(即用不卸保险、不装引信的炮弹发射)。当得知解放军已经登陆,唐秉琳等命令切断戴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大炮全部掉转方向,全军宣布起义,戴戎光被迫缴械投降。
敌后工作的典范
1949年5月,第三野战军派唐君照到江阴要塞进行整编工作,将要塞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阴要塞。此次起义,打开了国民党军长江下游防线的重大缺口,使渡江部队切断了京沪线。
1991年4月在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第56卷第4期的封面上,以“江阴要塞毁于唐家班”为大幅标题刊登文章要“国民党应记取心脏中的历史匕首”。江阴要塞的起义为渡江战役何解放全中国起到了战略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少量的牺牲换取成功的重要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