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鲁莽,白雪皑皑,一辆老式火车吐着白烟从远处的峡谷跑来。
车笛长鸣撕开凛冽寒风,旷远沧桑的画面,幽怨凄清的音乐,瞬间把我们拉回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这就是谍战剧《悬崖》开篇的场景,可见逼真的实景拍摄,对视觉造成的冲击是多么强烈。
一、实景实拍的场景,能把人瞬间带入到剧情的氛围当中。
八十多年前,日寇铁蹄踏遍东北大地,成立了以溥仪为儿皇帝的伪满洲国。东北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日伪反动统治进行着殊死的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悬崖》描写的就是此间发生的故事,它以哈尔滨为中心展开,所以诸多场景也就与哈尔滨息息相关。
闻名遐迩的索菲亚广场。
浓郁哥特风格的基督教堂。
冰凌初开的松花江。
一望无涯的茫茫雪原。
在电脑抠图和高科技拍摄手段盛行的当下,《悬崖》依然不投机取巧,不搏取名利,宁可挨冷受冻,坚持采用实景拍摄,把诸多地标性特点的实景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比如哈尔滨警察厅。
哈尔滨火车站。
日本特务头子涩谷三郎的别墅。
涩谷三郎住所内部的塌塌米。
警察厅特别行动队队长周乙的别墅。全都是典型的日式建筑和日式风格。
有位朋友在我的评论区里说,周乙住的这幢别墅是在大连旅顺选的景,距他家不远,当年拍摄时他曾见过周乙的饰演者张嘉译。
大连旅顺口也是当年日伪盘据的地方,我曾去过那里,确有许多日伪时期留下的建筑。
实景拍摄的好处是,既能与剧情紧密结合,又能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是电脑抠图和其它高科技手段无法比拟的。
再加之那个年代的街道,
偏远简陋的乡村。
有朋友说,全剧中基本都是冰天雪地的外景,人物都穿着厚厚的衣着,很少看到夏天的绿色。
此话有理,剧中冰雪场景确实很多,但夏天也并非一无所有,周乙和老魏接头的地点就在绿树盈盈的湖边:
顾秋妍待产时,周乙陪她去公园散步,正是花红柳绿,树影婆娑的夏天。
伪满特务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场景也是煞费苦心。断崖前方,山林密布荒无人烟,进出只有一条路,可谓偏僻隐秘之极。
让关大帅引出土匪的地点,安排在空旷的雪野上,远处山峦起伏树林茂密,只要守住路口,土匪便无路可逃,正是打伏击的好去处。
东北山区的密林深处,那幽深静谧的环境,在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茫茫雪原与天地山峦结合一起,营造出神秘幽深的氛围,使全剧充盈着浓郁的艺术效果。
地瘖子是旧社会东北深山里特有的居住场所,在地下挖出空间,人员居住冬暖夏凉。
给山上抗联送药品的小董和马车老板被土匪劫走,就被关押在地瘖子里。
《悬崖》全部采用实景拍摄,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而且与人物,情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但凡看到,仿佛身临其境进入到了当时的氛围之中,其显著的作用,是其它表现形式无法替代的。
二、服装是人物身份的象征,也是剧情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展现剧情和人物塑造,《悬崖》在服装上可谓精雕细刻下了大功夫,花了大本钱。
从伪满警官的制服上可以清楚看到,袖口的三道杠和两道杠,在警衔级别上有明显区分。
同样是警察厅的警察,服装式样和档次是不一样的。特务科穿的是皮大衣,皮靴,皮帽和皮手套。警察大队就是单一的深蓝色棉制服和大檐帽。
上路设卡检查,穿皮大衣的是伪满特务,穿深蓝制服戴大檐帽的是伪满警察,穿黄军装的无疑是地方治安部队。
穿便服时,高彬和周乙的棉大衣都是外翻的貂皮或狐狸皮领,这种衣领一般都是活的,能解下来清洗梳理,即便当下也是价值不菲的贵重衣品。
黑社会头子关大帅出场时,身穿毛朝里的皮衣,关夫人干脆皮草裹身,都是价值连城的贵重衣物,无声地表明了他们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的豪华奢糜。
顾秋妍初次露面,去车站接周乙,实际是和从未见面的周乙接头。在警察厅众人和家属面前,衣品自然不能低廉,否则会显得不协调。
到了车站后,在雍容华贵的家属们面前,顾秋妍的服装虽说不能排第一,却也不落后。这才符合她的身份和当时的环境。
到了欢迎酒会上,高太太和家属们换上了正装,顾秋妍自然也穿上了礼服。
回到家里,顾秋妍自然就改穿了普通装束。
至于睡衣,款式区别不大,但质地却很有讲究。高彬和高太太的睡袍,无论做工和质地,都明显极为高档。
而周乙和顾秋妍的睡衣,档次明显要低一些。因为不是在场面上穿的衣服,自然就不用那么讲究了。
既然扮作夫妻,而且是新婚夫妻,房间里自然要有一张结婚照。周乙和顾秋妍这对新郎新娘的穿着,当然要很标准。后来周乙取笑说,像个老头在纳妾。他这是自谦,其实俩人蛮般配的。
服装这个东西,理应随着人物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孙悦剑和周乙接头时,自然要把自己打扮成贵夫人,这是隐蔽身份的需要。
孙悦剑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哈尔滨筹建地下联络站,穿着自然要朴素大方。
开始工作后,孙悦剑的公开身份是个体裁缝,就要戴着套袖,扎着围裙,俨然是一个劳动妇女打扮。
在受到敌人监视趁机逃跑时,则换下外套,戴上男人的狗皮帽子,翻过厕所的隔墙,从男厕所出来,女扮男装潜逃。
服装是为情节服务的,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服装都要与剧情相吻合。
顾秋妍去警察厅给周乙送换洗衣服,穿着自然要比较正式。
去雪山发报,毕竟也是外出,穿少了不能御寒,穿差了被熟人看见会觉得诧异。所以还是穿上了毛大衣。
与敌人遭遇后,在周乙与敌人枪战的紧张时刻,顾秋妍坚持把电报发完,拿走敌人尸体上的枪支弹药,准备和追来的敌人枪战。奔跑中把皮帽子和俄罗斯围巾都跑丢了。
皮大衣也挂在了树叉上。
在逃亡的过程中,她先是在雪地里滚爬奔跑。
当生存变成第一要务时,先前那高雅矜持的神情已荡然无存。
她昏倒在雪地里,被善良的山里老人搭救。周乙开车去接她。她满脸冻伤,已是一幅标准的农妇打扮。
大难不死,死里逃生,上车后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如何脱险,而是哭着问周乙:
我现在是不是难看死啦?
这句话说得恰如其分,生动刻画出一个漂亮女人把脸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心理状态。
周乙自然要安慰她:
你一点儿都不难看,很漂亮。
顾秋妍当即破涕为笑,也缓解了她心头的巨大压力。
周乙安排顾秋妍去瓦西里耶夫开的咖啡馆剌探“乌苏里虎计划”的情报。去那种高雅的地方,自然要穿得庄重典雅。
落座时脱去外套,里面穿的是典雅大方的紧身礼服。
俄罗斯女服务员的穿着,自然是有着浓郁俄罗斯风情的职业装,衬衣马甲和宽裙。
待产期间,周乙送顾秋妍去佳木斯,这毕竟是出头露面的外出,顾秋妍穿的是宽大却不失雍容华贵的孕妇装。
产后抱着孩子回家,顾秋妍的穿着已变成了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具有异国情调的少妇。仅那顶带有异族风情的女式礼帽,就充分展示了一位贵夫人初为人母那种喜悦自豪还带有几分傲骄的心态。
列车员的服装比较正规,西服前面有一排闪亮的铜扣,白衬衣蓝领带白手套,衣领上有标志,大檐帽上有帽徽。
情报站撤销,周乙准备撤往苏联。顾秋妍也隐蔽在乡下。为了安全,周乙去找顾秋妍,要把莎莎带走。此时的顾秋妍,只能穿着朴素得体的外套,但那一件宽大的披肩,也表明她不同凡响的身份。
莎莎被高彬派人劫走,周乙赶回来营救。生离死别前,两人默默地做无声的告别。此时的顾秋妍,在穿着上朴素又简单,全身没有一件饰物,只是一件老式的布质外套。
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人,穿着风格比较统一,男人外面是皮大衣,里面是西服,头戴礼帽。女人一律皮草裹身,最有特点的是那宽大的俄罗斯披肩,属于标配。
深山密林里抗联队伍的服装:
周政委是周乙的亲哥哥,山上抗联队伍的负责人,兄弟相逢,从衣着上区别明显。周乙还是城里的穿着,哥哥则是典型的山里装束:狗皮帽子,棉手套,毛皮坎肩,高腰长筒毡靴。最有特点的是毡靴,轻便,防寒,抗磨损抗刮蹭,特别适合在雪地里行走,是山地过冬的最佳配置。
三、道具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年代的象征。
老式的火车头,简陋的车站站台,搭眼便可看出年代的久远。
绿皮火车厢里的木质座椅,给人恍如隔世又十分亲切的感受。
行李车上的包装袋上印着繁体字“满洲帝国邮政”!
看到右侧那只邮信筒了吧,上边用繁体字印着“满洲帝国邮政”。
周乙的密探春三,以卖香烟作掩护,监视叛徒老邱,所卖的烟盒上没有一个汉字。可见当时伪满洲国别的产业发达,唯独香烟还是依赖进口。
全剧中,像高彬和周乙那样的上层人士抽的都是烟卷,只有黑社会头子关大帅一人抽雪茄。这既是摆谱,也是有钱人身份的象征。
顾秋妍跳崖后死里逃生,周乙开车去接她。身旁的那位女士在做什么,镜头推进后才看清楚,是在用一只汽油桶做的炉子卖烤地瓜。看来烤地瓜这种工艺早已有之,流传至今。
街边的垃圾箱,是用木板做的,显然是个老物件,起码今天六十岁以下的人还没见过。
有朋友提出满洲国的街道太干净,人行道上的红砖应该是现代产物。这种说法有点牵强,满洲国的街道为什么就不能干净呢,红砖在那个年代不算稀罕物吧?
春三家里的那些物件我说不准确,似乎应该是条筐,盖帘儿,簸箕,筛子,竹皮暖瓶等底层民众的生活用品。
孙悦剑裁缝店里的火炉子,我曾用过多年,这个物件不算稀罕,有相当的年代感。
外国人开的商店里,有各种古色古香的电话机,还有台式风扇,座式台灯,最时髦的是左侧那台打字机,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是稀罕物。
叛徒老邱被处决前,在街头电话亭里给日本宪兵队打电话,请求派人保护。结果也没保住他的命。
黑社会头子关大帅家里的古董电话,比商店里卖的还高档。
特务头子高彬家里的电话机也不错,但与关大帅的相比,还要差一个档次。
茶馆里的电话还是蛮先进的。
监视孙悦剑时使用的步话机,有朋友怀疑那个年代是否有这样先进的通讯工具,包括车载电台等。如此重要的道具,编导事先肯定做过大量的案头工作,相信不会有此低级的瑕疵。
监听老邱电话用的老式录音机。在当时的年代无疑只是要害机关才能具备的奢侈品。
瓦西里耶夫的咖啡馆里,那架放唱片的电唱机,在那个年代肯定是时尚的电器。
老魏组织营救孙悦剑使用的救护车,这种式样恐怕要特意做出样板,现代是找不到的。
黄包车不算稀罕,但在那个年代也是底层民众不能常用的代步工具。周乙家保姆刘妈年龄大了,带着东西,家里又远在乡下,那个年代市内只有出租车,没有公交车,所以只好乘黄包车。
周乙去佳木斯看望生孩子的顾秋妍,下火车后乘坐人力黄包车。在车上,通过烟盒里的镜子,观察身后是否有人跟踪。
这辆马车绝对是年代的产物,只有富豪人家才能配有的代步工具。想淘弄到,恐怕要费一番功夫。
关于伪满警察厅审问革命志士的刑具,《悬崖》编导在访谈节目里谈到,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考察了博物馆等相关实物,力争还原当年的实物。
其中审问张平钧用了一种刑具。
审问小董时用的是另一种刑具。
审问孙悦剑时用的铁笼子。
审问顾秋妍用的刑具。
寒冷的冬季,在门外面挂个厚厚的棉布帘子,对当今的年轻人看来可能会莫名其妙,但在过去底层民众的生活中,确实就采用这种办法抵挡凛冽的寒风。
宠物狗沙多应该是最有动感的道具,它不仅认出了我地下党员纪连葵,而且对周乙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周乙,纪连葵只好在牢房里忍痛把它咬死。
四、音乐在戏剧中蕴藏的含量,既有直观感受,更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音乐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起到烘托剧情推进发展的功效,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悬崖》里的音乐不单纯指向这些,而且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真需要动一番脑筋。
抛开特工的身份,顾秋妍其实是个文艺青年。由于有在苏联工作生活的经历,使她对俄罗斯文学和音乐情有独钟。
凑巧的是,周乙派她去苏联人瓦西里耶夫开的咖啡馆剌探”乌苏里虎计划“情报,而老瓦是个俄罗斯贵族,对俄罗斯文学和音乐的造诣达到了专家的层次,这就使他和顾秋妍有了相同的爱好和共同语言。
在咖啡馆里,顾秋妍点了《苏丽坷》这首民歌,这正中老瓦的下怀,因为格鲁吉亚是老瓦的家乡,他也最喜欢《苏丽珂》,并且还与人合作录制了唱片。他不仅与钢琴师同唱这首歌,而且还邀请顾秋妍同唱。
丛林中有一株蔷薇
朝霞般地放光辉
我激动地问那蔷薇
我的爱人可是你
一首《苏丽坷》唱下来,使老瓦对顾秋妍产生了极大好感。而老瓦的绅士风度,也确实感染了顾秋妍。
为了搏得瓦西里耶夫的好感,顾秋妍自然要挑好听的说:
我喜欢你这里,安静又有格调,适合听音乐和看小说。
瓦西里耶夫对顾秋妍也爱慕有加:
姑娘,你竟然喜欢我最喜欢的歌。《苏丽珂》是格鲁吉亚民歌,我从小就在那里生活。但是,还有一个人也喜欢这首歌,就是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斯大林。据说当年四十二岁的斯大林与十九岁的崇拜者阿里奴耶娃在克里姆林宫成婚的时候,婚礼上演奏的就是这个曲子
你是说,斯大林,他也喜欢《苏丽珂》?
是的,就是这个喜欢《苏丽珂》和十九岁姑娘的人,把俄罗斯的美好生活变成了噩梦。斯大林是俄罗斯的敌人,是一切艺术、美、善良、真诚的敌人,这个人一天不死,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阴云就一刻也不会消散。
他都做了些什么?顾秋妍当然要继续套老瓦的话。
他的罪恶十天十夜也说不完,我们这些流离失所没有了祖国的人,都是布尔什维克的受害者。他 们掠夺财富,摧残文化,上流社会被践踏,知识分子被迫害,到处都是集中营和劳改农场,这一切,必须得到改变。
怎么才能改变呢?
顾秋妍的目的,就是要套出这个计划?
靠我们,靠我们来改变。
由此可见,一首《苏丽珂》,把老瓦和顾秋妍的爱好联结到了一起。
当老瓦作为“乌苏里虎计划”骨干成员前去索契剌杀斯大林时,他和顾秋妍告别,顾秋妍也终于套出了他此行的目的。
秋妍,我要出趟远门,有可能很久不回来。
你要去哪儿啊,怎么这样突然!
作为朋友,这个时候问老瓦去哪里,是很自然的事情。
自从布尔什维克彻底摧毁了我的生活,我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留恋了。别怕,人生就是由无数个离别组成,我们总会有离别的时候。
你到底要去哪儿啊?
我要回家了,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我的亲人都在那里,我要和他们在一起。
那,您再也不回来了么?
我不知道,可惜我们认识得太晚了,不然的话,我真的会爱上你。
也许过一段时间,世界都会知道我们的名字了。
你到底要干什么呀?
我要把斯大林这样的魔鬼,送回到地狱中去。
顾秋妍自然还要继续装傻:你在说什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你不需要知道,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他是哈尔滨最著名的俄罗斯音乐教师叶戈罗娃的演唱专辑,我非常有幸在里面为她担任男声配唱,送给你吧。秋妍,我能吻一下你么?
也正由于有了这段插曲,当顾秋既要去发报,要把老瓦他们这惊天阴谋通报给苏联情报部门时,她何尝不知,自己这是要把老瓦送上断头台。在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促使下,她情不自禁地放出老瓦送给她的那张唱片《苏丽珂》:
为了找寻爱人的坟墓,
天涯海角都走遍,
但我只有伤心地哭泣,
我亲爱的你在哪里
接着是瓦西里耶夫和叶戈罗娃的男女声合唱:
夜莺站在树枝上歌唱,
夜莺夜莺我问你,
你这唱得动人的小鸟儿
我期望的可是你
夜莺一面动人的歌唱
一面低下头思量
好像是在温柔地回答
爱人爱人正是我
听着老瓦的歌声,顾秋妍完全沉浸在回忆中,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当周乙来接她的汽车声在楼下响起,她才急忙擦干眼泪,拿起唱片下楼。
汽车开动后,周乙看见她手里拿的唱片,问:
你拿它做什么?
想扔了。
是老瓦送你的吧?
是他和叶戈罗娃一起唱的,唱的非常好!
看得出来,你被他迷上了。
他是个绅士,对女人永远那么彬彬有礼。
周乙开导顾秋妍:
人都是有另一面的,他喜欢美的,跟他是个冷血杀手并不矛盾。我提醒你,如果他要知道你的身份,对你绝不会客气。
顾秋妍说:
我就是这么想,心里才能平静一点点。
周乙说:
别想那么多了,我们选择了信仰,就要抛开心中的杂念,慈悲和怜悯是和平时期的奢侈品,在战争时期,它会给你和你的战友带来灭顶之灾。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顾秋妍也就释怀了,随手把唱片丢出了车外。
当顾秋妍雪山发报遇敌脱险后,周乙开车去接她。车上收音机里播出了苏联格鲁吉亚边防部队事先得到了情报,挫败了“乌苏里虎行动”,击毙了三名歹徒,逃脱了四人。
顾秋妍说:我希望被打死的人里面,没有瓦西里耶夫。
按照惯常思维,顾秋妍作为我党的地下特工,对敌人不应有怜悯,只应有痛恨。
但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顾秋妍此时的心态才更加符合人性的本质。这就是《悬崖》塑造人物有别于人为雕琢,与虚假无缘的真实特性。
此时,《苏丽珂》的幽怨旋律再次响起,伴随着滚滚车轮,消逝在远方......
为了寻找爱人的坟墓
天涯海角我都走遍
但我只有伤心地哭泣
我亲爱的你在哪里
但是,《苏丽珂》的故事并没有完结。
周乙撤往苏联已安全脱险后,听到莎莎失踪的消息,作为资深特工的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毅然返回狼窝虎穴来营救顾秋妍母女。
由于房间里已被安装了窃听器,他和顾秋妍只能以笔交谈,做生离死别的最后交待。这何尝不是两人在六年生死与共中结下的超越友情,超越爱情,超越血缘之情的最后倾诉:
顾秋妍一会儿是痛彻心扉的啜泣。
一会儿又是幸福甜蜜的微笑。
这时,周乙恰到好处地放出了家里早有的那张他们共同喜爱的唱片《苏丽珂》:
夜莺一面动人地歌唱
一面低着头思量
好像是在温柔地回答
你猜对了就是我
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就是在这既浪漫,又悲愤,既柔情似水,又悲壮凄清的旋律中诀别,从此阴阳两隔,天各一方......
也就是说,一首《苏丽珂》,不仅是顾秋妍与瓦西里耶夫之间的故事,同时也伸展成了她与周乙思想感情交流的粘合剂,并贯穿始终。
再说一下片尾曲。
谈到片尾曲的音乐,常常会被忽视,很少有人对它产生兴趣。但《悬崖》却恰恰相反。
有多位朋友在我的评论区里提到,《悬崖》的片尾曲太感人了。
如果说,《苏丽珂》是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催化剂,那么,著名作曲家马上又先生创作的片尾曲《地平线》,则是对全剧基调的诠释、概括和总结:
在黎明之前,把思念,留在地平线
在思念之前,让分离,变成一瞬间
能让我和你,不用说再见
在硝烟里,我看见你,慢慢走远
在怀念之前,请让我,等在地平线
为了所有人,不用对爱人,说再见
当太阳升起,季节已改变
孩子欢笑,老人回忆
我拥抱你
不说再见,不怕遥远
黑夜短暂,阳光温暖
北方寒冷 ,南方不远
冬天就在,春天的旁边
我拥抱你
不遥远
在硝烟里,我看见你,慢慢走远......
片尾曲之所以能留住观众并引发反响,与它苍凉幽远凄清拨人心弦的旋律,和歌词浑厚的蕴涵有极大关系。它与全剧沉郁幽深的基调结合得天衣无缝,较好地诠释了《悬崖》的内涵,使剧情在结尾再次爆发出浓郁的独具魅力的韵味。
它让我们再次感叹:但凡经典作品,结尾绝不是结束,而是思考回味的开始——艺术的魅力,必将与世永存!
结束语:
《悬崖》的场景,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在电脑抠图高科技手段盛行的今天,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悬崖》的服装,千变万化,都与人物身份密切相关。这是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
《悬崖》的道具,大到火车,小到一盒烟卷,一个邮筒,都与年代协调吻合,这无疑是精雕细刻 对观众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起码没像某些时下流行的神剧那样污辱观众智商。
《悬崖》的音乐,不仅与全剧的主基调密不可分,而且直接介入到了剧情当中,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等于是延伸了音乐的功效。
所有这些,已远远走在了同类戏剧的前头,至今没有被超越。
所以,《悬崖》成为经典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