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跌跌撞撞的走来,我们已经释然或者丢掉了什么。小时候的理想,总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美好,无关乎功名利禄。理想那么美好,那么丰满,但面对现实的骨感,它似乎渐行渐远,最后成为遥远的他乡。可总有人活成了我们梦想中的模样,现在我们看看让现在诸多所谓旅游达人汗颜的旷世游圣徐霞客实现梦想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徐霞客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一天,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的一个富庶书香世家,千古奇人徐霞客出生。徐霞客从小便露出一颗志在烟霞之心,幼年时就想一览五岳。其父徐有勉首先给徐霞客做了榜样,喜欢游览山水、不愿同权势交往也无心仕途。有次两个高官慕名前来拜访,徐父带着几个家童就游太湖去了,见都不见。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在参加县试落第后,徐霞客禀请父母,不愿为求功名而白白耗费终身。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从幼年到少年,殷实的家境,开明的父亲,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孕育了徐霞客一生只为游历的理想。
十九岁那年,其父去世。徐霞客素有奇癖,心中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的想法日渐强烈,但因母亲年迈,不忍远游。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 ”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为彻底,“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支持鼓励徐霞客放下枷锁远游。徐母的支持,使得徐霞客怀着梦想,冲破“父母在,不远游”封建社会道德规范。
22岁,徐霞客戴上母亲亲手做的远游冠,离别家乡踏上征途。这一走,他创造了传奇,一段被后人永远传颂的传奇。
这一走,走过了波光潋滟的太湖、人间仙境天台山、奇秀雁荡山、绝景黄山、"福建三绝"、······
那一年,他登顶嵩山万岁峰,从嵩山西壁攀援而下。他手抓藤蔓,顺山势下滑,因山体陡峭,无法减速,以至于不停坠下,只能拼命抓紧。滑到谷底时,双手已是血肉模糊,没了知觉。正因为他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才看到了别人不曾看到的美景。在这里,他发现了嵩山奇景-西沟。
嵩山
之后,入闽偶遇大雪,竟激动得在《闽游日记》写下“良大快也”。游历江浙时沉醉于其中,叹道“江清月皎,水天一空,觉此时万虑俱净,一身与村树人烟俱熔,彻成水晶一块,直是肤里无间,渣滓不留,满前皆飞跃也。”(《浙游日记》),竟是完全融入自然美景中,达到天人合一,无物无我,譬如通体透明,尘滓无存。
三十多年,徐霞客钟情于登山涉水,遇山则攀,有泉、瀑、潭、湖皆亲自前往,悉闻洞穴,也欣然而至。
时人不解,游历天下,有何意义?为何不入朝堂,封官加爵?他沉默半饷,说“我喜欢”。此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激情澎湃的,这世间真美妙啊,我用我喜欢的方式走过了。临终前,他回答:“我虽一介布衣,却能用一生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死而无憾了”。
超越梦想
也许在许多人眼中徐霞客的人生是不可思议的、荒诞不经的,但在他的心中,人这一生,应该活出自我,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如他所说:“此一生,已胜人间千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