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从事创作的第二阶段#
天津位于北京和渤海之间,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出海口,从海防角度出发,具有攻守首都的重大意义。这一层的意义不仅仅是现在,自从天津出现在地图上以来,一直如此。
明朝以前不存在“天津”的地名,今天天津地面上的城镇基本上都与军事有关。金宣宗正宇两年(公元1214年),为了防御蒙古大军,孔卫中(北京)在三街河口附近设置了直口寨。三次河口在运河和海河交汇处附近的狮子桥附近。当时金朝国力迅速衰退,都没能挽救命运,金宣宗同年全部迁至开封。
元朝时,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运也同样发达,但无论是河运还是海运,从南到北的水道都要通过直口债,一旦发生事故,它就会震动首都。因此,元宗烟雨三年(公元1316年),朝廷在直口寨设置了海津,加强了军事功能。
当然,大家对天津历史最熟悉的段落还是来自明成祖周贤。朱元璋去世后,泰山周允继承王位,手段强硬实行削藩,“逼迫”,导致燕王周赫走投无路,硬着头皮发动“正难”,但竟然赢了。
首都南京离北原(蒙古各部)太远,而且也不是朱秋的大本营,所以朱赫决定将首都迁到自己的发地北平。周宇的思维回到了元朝皇帝身边。如果要守护首都,就要守护海津。朱赫要做三件事。1、攻击北园,2、御北女真各部门牵制北园,3、统治中原。要做好这三件事,就要加强对海津的军事控制。永乐两年(公元1404年)周在海津镇的地面上设置了天津委。
明朝的地方军事制度分为三级。略相当于省级道指挥公司、地级委、县级(天呼吁、白呼吁)。魏在军事要地设置了很多,海津镇不仅要设置首都的屏幕版,还要设置首都河流运输、航运的起点,当然要设置“魏”。永乐三年和四年,朱宏又分别设置了天津左位和天津优势,三位设置了一万六千名重兵、亚齐首都。
为什么叫天津,自然是“天子镇”。皇帝朱谦南征北战,经常在这里渡河,皇帝金佩里比较合适,但因此简称天津。
天津的位置可以说是天赋的。第一,资本门户网站。第二,首都的海口。第三,首都和江南航运的必经之地。第四,离辽东很近。上面说过永乐大王要做的三件事,其中一件是经营辽东,但要做好这件事,天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辽东对明朝有三个战略意义,一个是牵制北原,一个是控制余震各部的桥头堡,一个是控制朝鲜半岛的桥头堡。辽东守不住的话,三排都输了。
eb0a9545f09?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1633453&x-signature=D%2FhVWqFpku6GortDD6QQTAnE08Y%3D&index=5" width="640" height="489"/>图-天津在辽东与山东之间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辽东出现了大面积饥荒,虽然辽东人口不算太多,但鉴于辽东之于明朝的重要性,辽东不能乱。辽东方面给朝廷建议,把粮食存放在天津,便于救辽。从天津码头装粮走海路运到广宁右屯(锦州附近),不到二百里。两地之间海路可以泊船的地方,中间相隔不过五十里,没有滔天巨浪,便于行船。嘉靖帝把天下弄得乌烟瘴气,但知道辽东是他吃饭的家伙之一,丢不得,批准了。明朝人把天津称为京师最重要的形胜之地,没别的,可上陆,可通海,北可救辽东,南可泛海东亚、东南亚,
图-天津大沽口
嘉靖帝的伯父孝宗弘治帝时,就有大臣上书,说天津是国家水陆要冲咽喉,干系甚大,应设兵备官。弘治帝批准了,天津设兵备道,这意味着天津从一个单纯的军事要塞向行政管理转化,更多的是民政上的发展。
清朝是从辽东起家统治天下的,东北方向无忧。天津的三卫就显得“多余”。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卫合并,只设天津卫,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朝不重视天津,只是在明弘治帝倾向于民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在天津设置民政机构的时机已经成熟。
图-天津大学
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卫改设天津州,随后设略低于府级别的直隶州。但只过了六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天津府就设立了。天津设府,和现在将天津设为直辖市,其含义大致相当,都是更好地拱卫京师。所不同的是,清朝时的京师顺天府是有直接出海口的,就是现在的天津新港附近。民国后,天津当过直隶省省会,1928年改称河北省后,天津依然是省会。后来几经调整,1966年,河北省会从天津迁到保定,天津随后恢复成为直辖市至今。
图-南开大学
说到天津,必然提到天津卫,即拱卫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