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民族大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发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的“三个定位”要求,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云南文化繁荣发展,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各民族交流,为推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示范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斜坡歌唱表演
文化作为媒介,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交流
近年来,云南省保护、传承和开发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变化和创新发展,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互珍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和粘合剂,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生以美好的相遇、相遇的心喜悦、喜悦过一辈子。(幸福谚语。)这是国家级非国产《FAA歌单》代表作《命好才相会》的歌词大意。每当这首古老的壮族情歌在巴亚全习惯面前演唱时,很多游客都会停下脚步,鼓掌致意。《坡儿歌书》自2006年被发现以来,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建立了坡儿传承习惯,建立了坡儿民族生态文化村,鼓励更多遗产地居民参与《坡儿歌书》的传承和发展。今天,“巴亚文化”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精品的美丽名片。
《坡亚歌书》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是云南省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的缩影。近年来,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供给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切实增强了云南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立了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美术馆4个、比喻中心27个、乡镇文化站144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442个,基本上省、州、县、乡、村5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方面,“十三五”期间,云南完成了15个特有少数民族多媒体资源库、泰族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东巴文献专题资料等特色数字资源建设。通过结构性修复,异文古籍14080多页,藏经2285页,东巴古籍490页,拓版441章,确立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的全国地位。
彝族古城的彝族绣球
河口港是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港口,隔着越南老川河眺望。近年来,河口瑶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打磨了“国文文化”名片,树立了“百年商丘、开放河口、边山城融合发展示范”的新形象。2020年,河口县“国文文化形象”工程作为第四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点项目创建。“十三五”期间,国文文化建设工程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已成为云南边境线上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年来,云南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振兴乡村等主题,创作了20多台少数民族题材歌舞,打造了民族文艺精品。其中,全面反映独龙族千年生产生活变迁的《独龙天路》有反映《中华民族一家》的《白鹭归来》,文在寅入选《西部及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专家支援计划》的010-30,还有舞剧:000Dai电视剧《农民院士》入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话剧。维西县族《流芳》荣获第17届全国“军奖奖”。
另外,云南省还积极组织了中国原生民畜祭、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览会、云南省传统话剧曲艺演、“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大力弘扬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大理“3月3日”赛马
旅游增强各民族内生发展动力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增强各民族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契机,推进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振兴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扩大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大西地区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等独特文化旅游资源捐赠的推动下,云南省做出了打造大西旅游循环线的决策部署,实践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了促进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环线的建设将全面提高“吃饭、生活、出行、购买、娱乐”的质量,充分展示西南大自然之美、生物多样性之美、民族文化之美,将沿线旅游产业由旅游型向江阳型转变,通过就业、一二三产融合等方式推进。
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印象·丽江》实景演出
加强民族特色旅游线路设计开发。近年来,云南省先后推出了“云南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亲近自然·静心养性’云南80条文化旅游线路”“云南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主题线路,均广泛覆盖了16州市民族地区的特色文旅资源。例如,在“滇西·艺美云南之旅”非遗主题线路,游客可深度体验云南马帮文化及彝族、白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可体验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达40余项。这些民族特色线路,不仅为民族文化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也为旅游赋予了更绚丽的民族色彩。
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发展。近年来,云南民族地区紧紧围绕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走出了“文化+旅游”“非遗+旅游”的别样脱贫致富路。如今,云岭大地上的白族扎染、彝族刺绣、傣族织锦等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产品,已作为文化旅游商品备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全省民族文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生产销售企业已发展到70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据2018年统计,云南省旅游直接就业人数326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数590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
普者黑景区民俗表演
文旅融合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绩亮眼,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日益深化,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目前,成功创建大理、迪庆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全省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20个,命名“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6个;红河州深入挖掘哈尼族梯田农耕文化内涵,构建起多层次旅游品牌;建成大理周城村、腾冲和顺古镇等多个旅游特色村和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近年来,云南围绕大众旅游需求,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更多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传习场所等纳入旅游线路,开发更多文创产品、演艺节目、特色美食融入景区景点。
围绕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愿望,深挖各地不同的文化遗产遗迹、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风土人情,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展现不同地域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符号。围绕国际化、高端化消费需求,创新“三江并流”、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丽江古城、哈尼梯田、澄江化石地、石林等世界遗产和国际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利用,为优质人文资源注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标识。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发展节庆旅游。近年来,云南重点打造提升了10项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包括: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暨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罗平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丘北普者黑花脸节、怒江傈僳族阔时节、大理“三月街”、红河哈尼“长街宴”。
实施民族博物馆群建设计划,打造文旅融合新增长极。五年来,云南着力建设8类博物馆集群和6个博物馆群落,新建成备案博物馆(纪念馆)49家,总数达到157个,吸引了各地游客争相“打卡”。其中,民族类博物馆18家。目前,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有6个建成博物馆,29个民族自治县中16个县建成博物馆;8个“人口较少民族”有4个建成专题博物馆。2019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次达3033万。
普者黑景区民俗表演
“十四五”时期是全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不懈深化改革,着力走出一条旅游基础高端化、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产品和业态特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接下来,将进一步盘点、提炼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为旅游产品注入更优质、丰富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进“文化润滇”工程,围绕建党100周年,把云南民族地区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动人故事转化为文艺精品。扎实推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民族地区发展新型乡村旅游,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程,继续加大文化旅游扶志扶智工作力度。抓好国门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稳边、固边、兴边和睦邻、安邻、富邻作用。集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提升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含金量”,助力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云南网记者毕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