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酒角对老上海人来说是上海西部乡村的落后村庄,是上海人喜欢吃的菱角和虾的产地。食物好吃,但人,城里人不喜欢。在上海,这被称为“乡下人”。
今天的朱家角对上海人来说,与上海著名的古镇、上海的后花园和附近的前山湖相连,成为上海人民悠闲玩耍的好地方,是“吃喝百祥”的好地方。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古镇旅游悄然兴起,很多古镇脱颖而出,人民回区情绪大爆发。除了内蒙古,古代还过着游牧生活,所以没有办法建古镇,几乎每个省各城市都建了一两个古镇。有些是镇古镇,有些是假古镇。不管怎样,只要创造古镇文化,就有人吃有人喝。结果,古城诈骗的风也很壮观。很多被称为古城的地方只是后来建造的水泥建筑。
但有些古城自古保存下来。因为一般改革开放不顺利,地区太穷,没有时间拆除旧房子,建新建筑物。没想到祸福带来的福。城里人有钱就开始复古,美名其曰寻找小时候的记忆或文化根源,破旧的小镇突然成了心灵的寄托。中国的商人嗅觉比狗更灵敏,村庄的商业化如闪电和雷声,瞬间铺天盖地。丽江古镇、株洲古镇、五原古镇等。每个像样的古镇很快变成了老房子下商家聚集的地方。穿过祖国大地几千公里,每个地区穿过古镇买的东西几乎都一样。
此外,一些商人实际上购买了整个古城,然后清理老百姓,修缮老房子,然后围观出售门票。里面所有的商店表面上都很热闹,其实是由一家公司经营的。这种古镇其实是一家公司,早就失去了古镇的帅气和内涵。那种古镇本来就该有的市政生活、邻路、物产多样、在街上唱、讨价还价已经基本没有了。有人一刀切,盯着旅客的口袋,机智地让旅客掏出钱来。
这次来上海开会,打开地图,竟然发现了我的开会地点,离开朱家角只有20分钟。于是突然想到周家的拐角去看一眼。为什么要去朱家角?这也要从我小时候的事说起。
我小时候大概七八岁之间来过两次朱家角。我三叔(我妈妈的三哥)。我妈妈有八个兄弟姐妹,我有六个舅舅、一个阿姨)一家人就住在朱家角。三叔年轻的时候,家里太穷了,跟着别人到外面商量生活,自生自灭,来朱家角帮忙打工,学做饭。手脚勤快,头脑聪明,成了当地有名的厨师。上海人喜欢吃河豚,但河豚有毒,厨师做不好的话,经常吃死人。我三叔做的河豚都来吃。因为他是高手,从来没有毒死过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入侵上海周边地区,新四军和日本人周旋作战(沙包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日本人抓住青壮年就经常杀人。我的三叔被日本人抓去做饭了。他告诉我他曾经解雇过人心。日本人会杀了完美的人,然后挖肝炒他。我的三叔吓得浑身发抖,不敢炒。日本人用枪指着他,没有解雇他就死了。我的三叔只能颤抖着炒。我听后非常鄙视他,问他为什么不拼命(多看抗日电影),老小都在等他,怎么敢拼命。
后来,我三叔不再当厨师了,每次拿铲子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发抖。最终,全家人从小镇搬到了朱家角乡村,成为了地道的农民。我7岁左右的时候,妈妈让我带三叔家去玩,我以为要去上海城市,激动了半天。最后去朱家角一看,是比我家更农村的地方。陌生的环境很快就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朱家角玩是我们家乡没有的。我们家乡有两条河,即无边无际的稻田和桑树树林。朱家角的乡村到处都是水,水道很宽,湖水漫无边际,出门要坐船。表哥表姐带我去菱形坐在大木盆里,在水上慢慢划水,捞起水中的菱形。记忆中有一个无边无际的池塘,莲花早就败了,但正好是摘莲花的时候,把莲花一个一个摘下来,绑成小捆带回去。菱角和荷花剥皮后可以吃,清香扑鼻,两种味道很接近的感觉,生菱角脆,辛燕饭甜。
采集菱角和莲花后,我们在三叔的带领下,第二天凌晨乘着小木船划船,沿着水乡路爬到了朱家角镇。我记得到村子要花一个多小时。(我的三叔具体在哪个村子,我完全记不起来了。)到达村子后,把菱形、年薪和其他素食料理放在街上卖。卖的话,请三叔买一碗小馄饨吃。当时我对朱家角的印象是江南村。我家乡的小镇也是这样。完全没有古镇美丽的概念。朱家角这样的古镇遍布江南各地,在我心里一点也不新奇。后来三舅带我坐长途汽车去上海找上海市的阿姨。(我妈妈的姐姐也是从小被亲戚带到上海呆在上海的。) 在黄浦江边看到了那么漂亮的建筑物,晚上那么明亮的城市灯光,路上的小女孩那么漂亮,让我的小心灵深受感动,萌发了去大城市的种子。第二年,我和妈妈吵着要去上海,结果我妈妈又把我送到了三叔家。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把我送到上海姨妈家。现在想想,上海姨妈家,当时一家五口人,一条胡同只有十几平方。
米的房子里,根本就没有我插脚的地方。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去过朱家角。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三舅就去世了,从此我和朱家角再没有任何联系。再后来,就听说朱家角像周庄一样,成了江南著名古镇了。即使这样也没有引起我太多兴趣,并没有想到要特意去一趟。
这次,朱家角突然就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并非故意安排,但就是近在眼前。盯着朱家角三个字,突然儿童的记忆全部涌上了心头,我的脚步不由自主迈向了朱家角的方向。
中午时分,在蒙蒙细雨中到了朱家角古镇。雨中重回古镇,这该是老天怎样的眷顾,才会如此惬意。古镇给我带来的第一个好感是不用买票(里面的四个景点要票),可以随时进出。给我的第二个好感是,古镇的大多数房子都是老百姓自己在经营,尽管沿街已经都改成了商店,但市井生活气息依然比较浓郁,店铺与店铺之间明显邻里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因为今天是周一,街道上人不算多,这样我就可以不急不慢、悠闲潇洒在街道上漫步,这种节奏,最符合逛古镇的韵味。尽管耳边不时有高调的叫卖声,但南方软语的叫卖声听起来也很悦耳。我坐上一艘小木船,让艄工摇着橹,带我在河道里转了一圈,看两岸鳞次栉比的江南水乡民居,重温了一下当初三舅摇着橹带我们上小镇的感觉。不同的是,这次坐船,要付一百多块钱,同时我还给了艄工十块钱的小费。要是三舅活着的话,现在该100岁了,也摇不动橹了。
最开心的是,在街道上看到的东西,都是我小时候见过吃过的东西。秋天来朱家角,正是好时节,河鲜秋果正好上市。街道上很多卖螃蟹的店,买的是淀山湖的螃蟹,个儿很大,但很便宜,只要10-20元左右一只。淀山湖和阳澄湖就一田之隔,但阳澄湖的螃蟹买到上百元一只,淀山湖的螃蟹就这么便宜,不是螃蟹不好,而是出身不一样所致啊。
还有卖菱角和莲蓬的,新鲜的菱角和莲蓬让我馋涎欲滴,赶紧买点尝尝。朱家角有名的扎肉,把肉包在芦苇叶中红烧,肉香和粽香混合,肥而不腻,味道沁人心肺。还有那黑芝麻的麻花糖,那奶黄色的麦芽糖,没有一养不勾起小时候丰富的回忆。我一一买来,细细品尝,沉醉于味觉绵长顽固的坚守。中午在饭馆,和同事一起,要了老鸭粉丝汤、鲜肉小馄饨、老蚌烧豆腐、酱爆螺蛳、淀山湖白虾、红烧茭白、荠菜汤。每一道菜,都是童年延伸到今天的极致记忆。味道是最顽固的长久记忆,它与生命共存,直到与生命同归于寂。
朱家角,依然保持了一份古镇的风韵。由于旅游和商业的浸润,看不出岁月对它的侵袭,比我小时候记忆中更加的繁华和热闹。任何事情,哪怕是最没有特色的东西,只要和你的童年相连,就必将酝酿成终身的回味,何况像朱家角这样到今天依然风韵犹存的古镇。那细雨中的街道、河流、石桥、瓦房、水榭,都凝聚成了你生命中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