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报道,在日本F-35A坠毁事故、飞行员失踪事故之前,日本航空自卫队曾发生过5架F35A战斗机7次紧急着陆事故,据认为当时冷却和导航系统有问题。有问题的5架F35A战斗机包括美国组装的1架F35A战斗机,其余4架都在日本境内组装。消息人士表示,此次坠毁的日本第一架自行组装的F35A战斗机发生了两次紧急着陆事故。同时,日本军事专家认为,此次坠机事件的最大疑点是飞行员为什么没有跳伞逃生,甚至F35A的弹射逃生系统也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空军发明了新的逃跑方式,一个接一个地弹出降落伞。飞机事故发生时,利用弹射装置,使飞行员突然跳出机舱,避开下方飞机,然后打开降落伞对抗气流,避免尾翼切割,安全逃生。战后弹射座椅在英国、美国、俄罗斯、瑞典等国迅速发展,成为高速军用飞机不可缺少的救生设备。就像日本军事专家认为的那样,如果弹射系统没有问题,飞行员是否应该获救?事实上,逃跑成功有三个条件。
第一,第一是子弹的速度和高度要合适。如果初始速度太小,上升高度不会到达尾翼,加速度过大,速度过快,那么“载荷”就会太高,对飞行员的身体造成严重损伤。早期弹道式弹射座椅使用火药推进是因为发射时间短,所以效果不太好。此后发展起来的弹射座椅都采用了“火箭式弹射”,将小火箭和座椅固定在一起,弹射后通。火箭的推力持续加速,加速时间长,子弹的轨迹高。
第二,飞机舱盖是否对飞行员造成伤害。第一个想法是用“扔盖子后的子弹”,用气流或火药整体扔掉舱盖,但由于降落伞时间延迟,或者舱盖没有脱落,弹窗启动,飞行员的头部撞向驾驶舱盖的惨剧发生了。于是,又出现了“盖式子弹”。没有掀起盖子,而是利用弹射座椅的动能打破舱顶,但会伤害飞行员的头部和脊椎。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另一项新技术,在舱盖上铺设微型爆炸电缆,子弹的时候,立即把舱盖炸得粉碎。
第三,机舱装置是否对飞行员造成伤害。由于飞行员射舱的速度非常快,如果身体姿势不符合驾驶舱内的装置,就会对飞行员构成致命威胁。后期发达的弹射器都装有固定飞行员四肢的自动装置,子弹前的自动装置将飞行员四肢和躯干都牢牢固定在座位上,也有专门的保护。
2018年底,美国政府的相关调查显示,F-35的弹射座椅仍然存在问题。在弹射的时候,飞行员会感到剧痛,甚至会导致颈椎受伤。但是由于同样的问题,这次日本飞行员没有弹射就活了下来,直到飞机残骸从海底打捞上来,一切都没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