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林
(一个)
“中国四大名园”可能是扬州开园最引人注目的称号。几亩稻田的私家园林,与颐和园、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一起,可以称为“四大”。
扬州下院也丝毫没有减弱。《晚清江南诸元》突然在门口出现了鲜红的大字,圆圆的字体,那么耀眼。
过去简单地说,对这两个花园的感伤文是韩牛冲动。但是当我试图把花园、众议院、众议院放在同一个维度上解释的时候,反而感觉到了不同的含义。
开元是在清嘉庆年间建成的。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园林,其中黄山石堆积的“推算”据说是在明末清初,由石涛遗构传下来的。嘉庆时代,康健盛世已经落下帷幕,扬州在封建社会展现的第三次辉煌逐渐暗淡。但是嘉庆时代最终伴随着盛世,所以拖着盛世的光华尾巴。乾隆时期扬州造园的鼎盛时期,余韵还不绝于耳。
开元主人黄志润是盐商。对他的身世至今仍糊里糊涂,甚至连他的籍贯都没有定论。比如清代曾良所写的《黄个园家传》,他说他是“甘泉县人”,《扬州画苑录》叫他“本节,后来搬到甘泉县”。而且,据说他是山西人、安徽人等。也有史料表明,黄志允原来是盐店学徒出身,后来出人头地很快,属于暴发户型。扬州文化学家方晓伟老师考证黄志允的父亲曾经花钱捐过周职位,算是庭院身世加上了一点“来历”。盖元的后代传承下来,史料不清,今天开元研究者和管理者们为寻找做了很多努力,但只得到鳞片和反抗。
与众议院主豪杰不同,无论是家族渊源还是本人身世,史料记录都很清楚。他的籍贯是安徽望江,父亲何俊在扬州担任官职,他本人在汉黄道大学担任官职,49岁时官退,隐居扬州,建了这个花园。由于是官宦氏族,夏家非常注重家族渊源的传承。打开下议院家谱,贺俊、何、当代名师夏朝等血脉相连,一目了然。
下议院建于光绪年,是在老花园的基础上建造的。巧的是,众议院也有石涛裕久3354航班的石山房。广西时代,全国风雨交加。扬州由于运河堵塞,盐业衰落,交通堵塞,已经完全失去了过去的风化。在这种背景下,园主可以建设规模这么大、艺术水平这么高的私立园林,可见经济实力雄厚。这给后人留下了谜团。也就是说,众议院的主人不是商人,而是政府官员,哪里有这么巨额的资金创造了这个花园?
(两者)
园林和文章一样,如果是古典园林,就必须有建园主题。庭院建立主题根据园林主人的身世和修养、身份、财产是否少而有所不同。
开元主人是盐商,兼有诗画的能力,特别是扇子面对面长,而且他当时是扬州上总,可以说是风流的风光。特别是因为他的财富超人,实力雄厚,所以他给了自己家花园的主题设计,说明外表很充裕。春夏秋冬四季家产、安山楼、李宇轩等建筑物都集中在一个庭院里,居住部分与庭院截然分开,相对独立,假山高,石头多种多样,给人一种宽阔、引人注目的感觉。因此,通过春夏秋冬四季家产的主题欣赏叠层石造山艺术的同时,也掩盖不了盐商们的财富和装腔作势心理。
众议院的主题是归隐。众议院主何杰浩,出身书香门第,关欢家,自己又是官场人物,担任了相当于49岁的部长级干部,已经在春风中得意了。但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多舛的时候,政府无能,官场腐败,黑暗重重,正值壮年的豪杰急流勇退,决心归巢。为什么选择扬州,大体上有三个原因。第一,这是他父亲工作的地方,可能是人脉比较好的地方。第二,扬州此时衰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是以前的大码头。三、诗歌、扬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能是核桃选择扬州的重要原因。
age/1531664820606a87b7bdcc4?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5" width="640" height="352"/>何园的归隐主题体现得十分充分,首先园子的名字“寄啸山庄”,是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选字组合。陶文中有“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句,“寄啸”二字由此而来。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著名隐士,他在担任彭泽县令八十二天之后,就辞官挂印,决意归田。又由于他田园生活的诗文风采,遂成中国隐士中的典范人物。陶渊明家乡彭泽与何芷舠家乡望江,不足百里之遥,想必何芷舠对这位乡贤是很敬佩的。
既然以隐居为主题,何园在布局和建筑上就刻意追求这样的意境。何园的总体规划分五个部分:东园、西园、玉绣楼、南大门及骑马楼、片石山房(后来购得)。这五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单独成片。居住与景点布局交替其间,给人以内敛之感。
个园、何园,一事张扬,一求内敛;一个场面宏大,一个曲径通幽。说到底,是园主人心态的表现。
(三)
个园、何园,同属于江南园林代表,在园林艺术上都堪称中国私家园林之典范。但是,由于造园时代背景、园主人身世、园林主题等因素不同,因而,两个园林在艺术风格上亦各呈特色。
总体布局上的集中呈现与分散呈现。
个园的住宅与园林是前宅后园,其住宅部分是传统中国民居。民居部分规划严整,开间设计、居住区功能分配等,长幼有序,完全符合中国儒家的秩序思想和宗法意识。园林部分“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合于一园,其中配以亭台楼阁,其功能区分也十分清楚。如抱山楼是家庭大型宴宾之所,宜雨轩是接待重要客人之所,透风漏月轩是晚间活动之所,住秋阁、戏台是娱乐小憩之所,丛书楼、览句廊是读书之所。
何园的住宅与园林没有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以板块的形式呈现。东园部分,既有门厅、牡丹厅、船厅等用于居住及娱游的建筑,亦有小桥流水、贴壁假山、太湖石屏风、小品及牡丹花圃、赏月亭等景点布置。西园部分,既有蝴蝶厅为主体的宴客厅堂等,更有复道回廊和池沼及水面亭台等景点安排。玉绣楼则以居住为主,但其天井中亦有玉兰和绣球树以及绿草铺地等植物景观。南园部分,既有骑马楼、楠木厅等居住、迎宾之所,更有明代大画家石涛和尚之山石遗构——片石山房及曲水池沼。
建筑风格的纯中式与中西合璧。
个园的建筑成于清代中叶,其风格是中式宅院,五排建筑以福禄寿财禧吉祥之意名之(目前修复三排)。由南而北,最南为门楼,乃家佣所居,其后每纵有数进,每进三间(亦有个别是明三暗五)。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上方有四面屋檐,向天井倾斜,取意为“四水归堂”。民居文化意义上引申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每进之间有门相通,既分隔而居,又隔而不断,典型体现了中国式家族生活的宗法思想。
何园营造于清光绪年间,此时,中国国门已被列强打开,西风渐入,加之园主人曾任汉黄道台(亦有说何芷舠曾任住法公使,但未有史料证实)。故何园建筑有明显的中西合璧之特征。其东园是纯中式建筑,而西园在中式建筑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复道回廊,铸铁门窗,更有回廊内通向玉绣楼的花窗,则是西洋几何图形。至于玉绣楼,无论建筑风格还是室内陈设,都显得洋味十足。
叠石造山艺术各具千秋。
叠石造山艺术是扬州园林艺术的精华。扬州无山,这是造园的先天不足。但是自古以来,扬州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致力于人造假山的营构。这样的风气到清代康乾年间达到高峰。清人刘大观曾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清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则明说“扬州园林以叠石胜”。乾隆年间,扬州造园风气甚烈,而造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叠石造山。因而在清代中叶,扬州涌现了一批叠石造山的高手,不仅在扬州有名,而且名闻京师。当年皇帝南巡驻跸扬州时,为扬州叠石造山艺术之高超精湛而赞叹,以至后来在颐和园、圆明园营造过程中,大量征用了扬州叠石艺术家前往北京参加营建皇家园林。
个园假山艺术总体来说有四大特色:一是“分峰用石”,即用不同的石料,堆砌成风格不同的假山,如用笋石表现春山,用太湖石表现夏山,用黄山石表现秋山,用石英石表现冬山;二是假山体量大,特别是太湖石之夏山和黄山石之秋山,是私家园林中体量较大的假山;三是美学风格对比强烈,这是个园假山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这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山上。夏山用清一色太湖石堆砌而成,太湖石集“漏、透、瘦、皱、丑”等美学特征于一体,色泽灰白,线条柔和,从美学风格上说,呈现的是一种优美。 而秋山是用黄山石堆砌,黄山石色泽深沉,线条刚劲,而且从体量上看,秋山为最,故秋山所呈现的是一种壮美。以园林美学而言,夏山所呈现的是中国南方园林之秀,秋山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北方园林之雄。
两座假山,由抱山楼串连成一个整体,一柔一刚、一南一北,两种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和冲突,却又在对比与冲突中达到了相互映衬,相互照应之和谐。此乃个园假山最珍贵的艺术价值之所在。也是个园敢以区区数亩之田,而称全国“四大名园”的底气所在。四是精巧。陈从周先生曾这样评价个园“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惟一孤例。这种假山似乎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以及‘春山宜于游,夏山宜于看,秋山宜于登,冬山宜于居’的画理,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
相比于个园而言,何园的假山比较分散,体量也小一些。 但它至少也有三大特色:
一是贴壁假山。此种假山,既节省石料,又别具匠心。它以墙壁为纸,山石作墨,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尤如一幅水墨烟云图;
二是体现隐逸主题。位于西园复道回廊尽头,以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是何园中最高的一座山,上植白皮松两株。它所体现的是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之诗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是王维隐居辋川别墅所作,表现的是山间的明月秋色,以及诗人随遇而安的宁静心态。而这正是何园主人何芷舠隐居扬州时的心态——人生的春天已经过去,明月秋风也一样地美妙惬意。灰白色的太湖石堆砌山体,植两株扬州很少见的白皮松,无疑是在刻意体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境。
三是片石山房的价值。位于何园东南部的片石山房,已被我国著名园林学家们认定为明末石涛之遗构。它于水滨层层叠高,主峰峭拔突兀,侧有高梧映带,峰有绿树冠荫,山前池水照影。山腹置石室,东西有洞可入,此即“片石山房”含意之由来。由主峰东延,山体笔削,山势骤断,但仅一步之遥,山势又起,逶迤而东。此种山势,正如石涛画论中所谓“一峰突起,连冈断堑,变幻顷刻,似续不续”。
(四)
如果说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以及叠石造山是园林“硬件”的重要元素,是园林之“躯体”,那么园林中的翰墨书香和人文底蕴,便是园林之精神,是园林之灵魂。
有学者认为,个园前身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兄弟马曰琯、马曰璐的私人别业——小玲珑山馆的一部分。马氏兄弟不仅以业盐而知名,更以私人藏书丰富及与文人雅士往来甚密而著称当时,并载于史册。马氏兄弟的藏书之所——丛书楼,是当时江南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乾隆朝编《四库全书》,令全国各地向朝廷进献图书,扬州马氏兄弟为全国私人进书最多者。小玲珑山馆的北园部分,到嘉庆年间转至黄至筠手中时,马氏家藏图书已随马氏家族的式微而散佚,丛书楼也已凋敝零落。然而,黄至筠在营建个园时,下意识地重建了丛书楼。虽然个园的丛书楼与小玲珑山馆之丛书楼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其翰墨书香却一脉相承。
除了丛书楼之外,还有觅句廊等构建。而最能体现个园书香之味的还是他自己及其几个儿子的文化艺术修养。黄至筠不仅是盐商,而且善丹青。至今个园抱山楼下嵌壁石刻上还有黄至筠的一幅拟宋人小品的扇面画。
黄至筠的子孙们也都是颇富学术造诣的雅士。黄至筠有四个儿子,长子黄锡庆被钦赐为举人,官至广东后补道。工书画,尤善花卉,取法恽南田,擅诗词,有著作《铁庵词乙稿》遗世。
次子黄锡麟(黄奭),对经学极感兴趣,将一生精力献给了古书辑佚事业,一生著述,量可等身,他在个园所居其屋取名“汉学堂”。直至今天,我们走进个园,仍能闻得到书香缕缕,看得见诗画纷呈。
相比于个园,何园的书香之气更加浓郁。
何园主人为世代书香门第,其主人之父何俊,为道光壬午(1822年)江南举人,己丑(182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阶至正一品封典。何芷舠本人曾为国子监太学生,咸丰五年参加顺天乡试,后以咸丰己卯科誊录的身份,当上户部郞中,官阶亦至正一品封典。何芷舠的儿子何声灏,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江南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何园后人中有众多的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可谓文脉相传,代有名仕。
何园中除了书房、读书楼之外,其最大特色是藏有众多的碑帖、石刻、木刻等艺术珍品。如廊墙之东的苏轼《海市贴》、廊墙之西的《颜鲁公三表》、《唐人双钩十七贴》。蝴蝶厅中藏有木刻“苏轼竹图”、宋人小品木刻、唐寅花鸟木刻、郑板桥竹石木刻、刘墉和郑谷的书法木刻等。最为难得的是,这些珍贵艺术品大多是造园时的原物。
个园、何园,其营造时代、主人身份等各不相同,其园林艺术各有千秋。不仅在扬州,而且在全国都当之无愧地堪称园林艺术的两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