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我和公司海外事业部设计小组一起去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开始了为期12天的研究调查。
赞比亚共和国是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区。赞比亚以赞比西河命名,也是刚果河的发源地。这里铜矿丰富,不被称为铜矿之国。赞比亚是撒哈拉南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1000万人口中约有一半生活在城市里。与周边国家相比,赞比亚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较好。
为了支持高速公路部门的投资方案和国民经济发展,赞比亚共和国政府计划通过公路发展局(RDA)将卢萨卡T4路升级到国际机场路段。此次访问的主要任务是调查T4公路(从卢萨卡到卢安科)及机场路沿线概况,并与项目合作单位、总包单位进行技术沟通。
因为自己是第一次登上非洲大陆,所以心情当然是期待和紧张。经过约1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睡眼惺忪地走出了纳赛尔门外,迎面而来的是热情的南半球热带气候。10月末,正直的赞比亚旱季末期,旱季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烈日、晴朗的天空、走在路上,和周围的热带植物一样,期待凉爽的雨季的到来。
卢萨卡国际机场
首都卢萨卡位于赞比亚东南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工商业中心。作为第一大城市,卢萨卡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财富和60%的汽车。这里感触最深的是巨大的贫富差距。用去驻地的十多公里的车经过简陋的蔬菜市长/市场、倒塌的贫民窟、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和宏伟的私家园林。 现在国内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但中国的领土广阔,要开几百公里才能看到一些差距,而在非洲国家,贫民和有钱人的生活只有几个街区。但是,尽管大部分民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大家的幸福感指数仍然很高。整个社会的节奏非常缓和,给人一种悠闲懒惰的感觉,非洲同胞们除了规定的工作时间外,不会花一点时间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即使你要和他们签几十万笔大买卖,也要等别人的上班时间。因为大家都很享受周末和假期。
工作地点
我们这次行程的驻地位于总包单位下属的一个项目部,项目部主要负责当地的重点公路项目建设。项目部离卢萨卡市中心很远,但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生活区和办公室被广阔的绿色地带和热带植物包围着,温暖和和气气的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国内,松了一口气。住宿愉快,平息了刚才忐忑的心情,立即昏昏欲睡,最终10多个小时的飞行带来了长达6个小时的时差。晚上18:00实际上是国内的晚上24336000。为了适应赞比亚时间,刚来的一两天仍然需要“痛苦”。
北京时间2:00驻地
到达驻地的第二天,为了确保此次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我们与总包单位项目经理、总工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沟通。明确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资金来源和评审流程,了解业主对项目建设的愿景和目标期望值,了解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功能定位。海外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项目使用需求、设计原则、当地规范制度、自然条件与国内截然不同。一旦事先对接不正常,信息传递不对称,对后期业务的开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前期对接沟通工作,制定前期工作计划,对项目现场调查、内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天,我们陪同总包单位领导,开着近500公里的车,沿着现状路直观地了解了基本情况。这次考察的道路始于卢萨卡,最后来到卢安古亚,路线全长约220公里。该项目是赞比亚地区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部非洲重要的国际干线公路,是赞比亚东部与首都卢萨卡连接的交通要道,对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工作进展顺利
赞比亚于1964年10月宣布独立,独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矿业和服务业,其中矿业占据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当前,赞比亚的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房建、公路、机场、水利、灌溉、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成为了赞比亚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为赞比亚基建工程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潜力。
公路穿镇段调查
接下来的四天,我们按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针对项目既有路基路面、桥梁涵洞、路线交叉等专业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项目既有路面为双表处路面,骨料较粗,面层较薄,行车舒适性很差,且经过长期使用,路面已产生严重车辙,道路两侧啃边严重,局部面层已经剥落,需要修补。沿线桥梁主要为工字钢梁桥,涵洞主要为钢波纹管涵,大部分涵洞塌方损坏严重,已不能满足现状的使用需求。项目起点至Chongwe镇段既有平交路口较多,主要为十字交叉和丁字交叉,普通交口无信号灯控制。这里也要赞叹一下非洲司机的驾车素质,在路上大家路权意识很强,虽然没有红绿灯控制,但只要看到交口内有车行驶,一般驾驶员都会停车让行。进入环岛更是如此,只要环岛内有车,一般驾驶员都会在进口道等待,没车了再进去。我想换做是国内驾驶员,早已争先抢行,堵个水泄不通了吧。很多人认为交口处设置环岛并不安全,但其实在国外,没有那么多灯控交口,大量交口都采用环岛布置,只是中国特色的路况和大家的驾驶方式不适合使用环岛罢了。
道路横断面测量
由于项目所在地距离驻地太远,午餐是食堂一早准备好的便当,由于白天温度高,蔬菜不好保存,主要是带一些牛肉、白煮蛋和热量高的食物。即便种类有限,午餐时光也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找个树荫停下车,野外条件不好,没地方就坐,但这些都无妨,辛苦考察现场所带来的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饿。打开饭盒,这里没人知道还有一次性筷子之类的餐具,因此正好可以粗犷一下,直接动手,没有任何不雅,自然而然的入乡随俗吧。餐后小憩,与开车的非洲师傅闲聊,原来,当地百姓三餐主要是吃“恩希玛”,也就是玉米粉煮成的粥。大家认为烹饪恩希玛是一种艺术形式,目的是实现正确的质地和味道,全过程,从烹饪到进食作为一门艺术。吃“恩希玛”时,也少不了“调味品”,通常是肉类、花生、甘蓝或白菜,伴随着自制或商店购买的调味料烹制。
被交路调查
第八天、第九天,我们统计了路段交通量、建筑物拆迁及电力、通讯杆线迁移,并了解了既有公路运营维护情况及存在问题、收费站收费标准及运营情况。项目既有道路交通量组成主要以小客车、大客车、货车为主。赞比亚被称为“铜矿之国”,其北部有一条长220公里、宽65公里的“铜带”,是世界著名的铜供应基地。但有别于国内,这里的货车极少超载,远远看去像重型货列,其实装载的并不多。并不是因为货车师傅不想多赚钱,只是超载一经查实,惩罚措施异常严厉。国内治超一般是超载一次罚一次,这里则不一样,赞比亚警察的思路是:我怎么知道抓到你之前你是不是每趟都超载呢?过去的也没法儿考证,干脆就从这辆车开始从事货运的那天开始算罚金吧,默认每趟都超载。于是一旦被查实超载,一般都会被开出天价罚金,有些甚至将整台货车赔进去也不够。因此在赞比亚,超载拉货完全是拿职业生涯开玩笑,这也充分体现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重载货车
沿项目既有道路出卢萨卡城区后,沿线需要拆迁的建筑物不多,大都是一些老百姓自己盖的茅草屋。有时道路两侧能看到很多地方围着铁栅栏,那些都是私有土地。与国内不同,私有土地的所有权归地主所有,如果国家兴建基础建设需要征用土地,政府一般都需要向地主支付高昂的征地款,因此,尽量避让私有土地也成为了新建公路项目、既有道路改造项目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公路边的街景
一路向东,感觉距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有一种步入原始非洲的感觉。随着道路纵坡起伏,山脉、峡谷、丛林令人心旷神怡,卫星地图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赞比西河下游国家公园的边缘。赞比西河下游国家公园是赞比亚最著名的三大国家公园之一,位于赞比亚东南部赞比西河北岸,成立于1983年,野生动物有非洲象、非洲水牛、豹、猎豹、河马、尼罗鳄等。国家公园占地约4092平方公里,项目既有道路会沿着国家公园一侧延伸约80公里。其实来之前,我与大多数第一次来非洲的朋友一样,都期待着能像动物世界节目中拍的一样,看到猎豹、河马、非洲象这些野生动物。不过可能是因为国家公园面积太大,我们也没深入丛林,唯一看到的野生动物只有成群结队的狒狒。
赞比西河下游国家公园的狒狒
道路沿线分布着很多检查站,通过的每辆车都必须停车检查。赞比亚警察大都很随和,停车后基本就是和司机问个好,问问带了什么行李,闲谈几句,最多也就是查个驾照,总之就是大家都挺客气的。后来通过了解得知,因为是在国家公园附近,很多检查站都是查盗猎的,尽管这些年在警察的严厉打击下,赞比亚非法盗猎的情况似乎已有好转,但有些人仍然存有侥幸心理,偷猎野生动物谋取暴利。
公路检查站
经过大约一周时间的调研,我们对项目既有道路及沿线设施、当地经济及交通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根据工作计划,第十天、第十一天主要是汇总整理调查报告,并向总包单位汇报调研结果。由于回国后,大家就得着手开展项目的前期工可设计,各项调研资料对设计工作的推进、建设方案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项目现场趁热打铁,将调查结果汇总整理,补缺补漏,也十分必要。然而,尽管调查工作高效细致,有条不紊,却也难免会遇到资料收集不到、信息传递不全面等问题,这时,与合作单位和总包单位的沟通对接就又显得尤为重要了。海外项目有其特殊性,且项目周期长,需要耐心跟进,而现场调查也并不是细致的看一遍就结束了,很多问题需要合作单位和总包单位协助继续调查。只有认真做好沟通对接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下一步的前期设计。
经过半个月左右的调研考察,本次赞比亚之行也告一段落了,这里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海外项目不同于国内,项目周期长,困难因素多,需要设计人员驻守乃至扎根当地。而远离家人,身在海外,再加上繁复的工作,孤独和寂寞的感觉不言而喻。但短短半个月的调研期间,我能体会到、感受到我们交规院人那份坚持和信念,尽管工作辛劳,思乡心切,大家也都相互鼓励,团结一心,为着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奋发图强。
2017年,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稳步进入落实阶段,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带动相关产品、技术、服务出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非洲、东南亚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中国建造”一词深入人心。作为奋斗在一线的交规院员工,在为祖国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也明白肩负的使命。在新的2018年中,我们会继续拓展海外市场,服务基础建设事业,脚踏实地,稳抓稳打,开拓创新。
作者简介
司乐天
工程师,业余作家,毕业于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主要从事海外基建项目管理,现居合肥。
声明:图文:司乐天本文为原创撰写版权归《徽州雅客》所有;欢迎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