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射弧有点长。不久前西安在抖音(抖音)的时候很生气,成为了网红城市,很多人慕名而来,为了掉一碗酒,越过山水,在这里排起长队听声音。
五元一碗的摔碗酒,造就了永兴坊如今的“摔碗山”。西安旅游人数骤然增多,地铁线挤得不成样子。
这座沉寂已久的古都突然走红,我的内心情绪却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它更受欢迎,另一方面,却不希望它以这种形式重现于世间。
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提起西安,固有印象都是人多且拥挤,城市脏乱差。
当年刚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谈起家乡,提到陕西,总有朋友问:“看了《平凡的世界》,你们陕西人是不是都住窑洞?”
一时间,我不知道该为这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感到骄傲还是该为我的家乡而悲哀。
还有朋友问:“你们黄土高坡古代是不是沙漠?”
这或许是句玩笑话,我一时静默,半晌,回了一句:“你知道长安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十三朝古都,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诚然,如贾平凹所言,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已不在这里。它的历史厚重而古朴,让人轻易不敢触碰,可只要一触碰,你就会发现,那些躺在历史书上沉寂千年的东西,全活了起来。仿若春日有了花香,黑白影画染了色彩,禽鸟开始跳腾,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
犹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授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时曾言,有朝一日到了荷塘边,不妨背一遍这篇课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那么美景不请自来。
西安何尝不是如此?
这是一个处处雕满了唐诗,深藏着古韵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昆明湖、太液池、宣武门、兴庆宫、华清池、骊山······
白居易走了,留下了“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陆游走了,留下了“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岑参走了,留下了“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
在这里,中国的历史涡漩卷涌,壮丽无比,某一天,当远方的客人抑或是归家的游子来到这里,总会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那是每一个中国人所有的,置于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
“秦王扫六合”的兵马俑,“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华清池,“一片飞花减却春”的大唐芙蓉园······
小时候背过的诗词歌赋,在这里找到出处,站在同样的遗迹面前,隔着千年历史尘埃,吟着同一首诗,而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
而遗迹本身,却不含任何情绪,一千年,一万年,它都立在那,以一种冷漠的姿态,游离于情感之外。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仿若应了李白当年的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每年落雪之时,在南方,见到朋友们传来落雪满长安之景,总会觉得时空交错,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长安。
这是西安,也是长安,却不该以摔碗酒而走红。
这座城市有很多不足,这没错,可更多的,是一种魔力,牵着几千年来的人,跌跌撞撞往前走,甚至让远方游子在午夜梦回之时也能撞进它的怀抱。
寒夜常梦见,你鹤发童颜。
道一声,长安,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