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粗略调查了一下,清代齐齐贤自掏腰包做这么好的事,都是简阳、王世英、邓琦、杨毅、齐齐贤。
当时的皇帝老儿,为了防止下面人糊弄自己,经常派一些御史大人到各地巡查,类似于如今的中央巡视组,行使着纪检委监察局的职能。他们到了各地就需要食宿,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像中州国际一样的星级酒店之类的,但也不能让这些身份显赫的要员住进普通的客栈吧?首先安全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各地都要专门建一所御史行署,民众们称之为察院。当然了,那时候的察院也不单单是专门接待御史大人,御史大人也不知三年五年才来一次。平时闲着的时候,也接待一些往来差使,大小官员和同僚同学,和后来不对外接待的县招待所差不多。
渑池原来的察院有三所,西关城隍庙(如今的县委大院)东边有一所,人称西察院。和它对应的南边有一所,人称南察院。当时的县衙门(如今的新世纪家居城)西边,纪念曹端修建的月川祠(如今的城关派出所)东边,还有一所东察院。遗憾地是这些察院后来都毁于战乱。
到了清康熙四年王世英上任知县后,尽管财政非常吃紧,但王世英知道,这察院还非建不可。要不皇帝老儿下来了,你让人家吃住在哪儿?无论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还是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上着想,也非建不可。但经费从哪里来?要是上级能给专项拨款,前任知县们早就盖起来了,也轮不到自己。这让王世英犯了愁。
他知道,渑池人民刚刚从饥饿中返过来劲,刚刚安下心来种田,刚刚有口饭吃,再加重税赋,人民肯定受不了。要是再让人民撂下田地外出逃荒,那也没法给上头交代。想来想去,王世英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拿出工资来干这个事情。好在那时候钱财还是男人保管,男人说了算,不用给家眷商量,也还没有“妻管严”一说。因此王世英很快便做出决定:在月川祠西边,原县老招待所,后来的市场街那里新建了一所御史行署,这即是人们常说的察院。因为只有这一所,便只叫察院,也不分什么东西南北察院了。
那时候还不兴什么豆腐渣工程,即使有人吃了回扣拿了好处,也没人有胆量建造什么豆腐渣工程。你想想,万一御史大人住进来睡得正香,屋顶上忽然掉下来一块砖头,脚底下忽然陷下去一个大坑,那还了得?就是没死人,光是惊吓到御史大人,也是要杀头的。因此不是不想,实在是不敢而已。因此这个御史行署盖得非常结实,二百多年后,光绪德宗皇帝还在此住过。
这个御史行署规模不小,有房屋三十五间,大堂、内宅、东西厢房、官厅、头二门、厨房、夫马房、吹鼓亭俱备,也就是说,吃饭的住宿的办公的警卫的开车的宣传的都有专门的住所,家眷一起来了,也有地方安排。虽说也是面子工程,但明知自己干不长,仍下了这么大本钱,还是要有一点胆量的,还是有良心办实事的。后经继任者不断重修改建后,御史行署这里后来改成了两处行宫,都在如今市场街南口这里。遗憾的是,这些也都在民国前毁于战乱。后,民国二十五年的国民党县长李树德在此遗址上,修建了仓库七间。渑池解放后原来的老招待所,我怀疑就是在民国仓库基础上改建的。
渑池在古时候,由于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也是北京到长安的必经之地,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皇帝老儿时不时西巡就要从这里来回路过,这也是渑池英豪、黄花、义昌等地都建有行宫的原因。唐高宗李治先生三次入住黄花紫桂宫(后改叫芳桂宫)。康熙玄烨先生不但入住过土壕镇行宫,还把土壕镇改名为英豪镇。光绪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先生及慈禧老佛爷带着大阿哥也在咱渑池英豪镇行宫住过。尤其要说的是,我们这位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先生,也不知道他到底是看中了渑池什么,也不知道他那次巡查返京是否车马出了什么问题走得慢,亦或是当时心情好想在渑池多停留几天,他竟然在渑池住了三个晚上。
他从西安回京时,先是在英豪行宫(后来的英豪乡政府老院)住一宿,到了县城又在御史公署这里住一宿,就要离开渑池了,又在义昌行宫住一宿。一个皇帝虽然出了远门,但需要操心的事情还是很多的,说日理万机也不过分,要不咋有人放着皇帝也不想当,想去庙里当和尚呢?像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先生这样,连着在一个地方三处行宫住宿三个晚上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又不是深入一个地方游山玩水或者调查案件需要常驻,他可是路过啊!这也是我们渑池值得骄傲的地方,一定有什么地方有什么事情吸引了皇帝,这才让皇帝老儿心情如此之好。
老猫以上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证明一个问题:市场街南口这一片,古时候就是御史公署,也就是察院所在地,这个毫无疑问。因此这一片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察院门,而绝不是什么曹院门,茶院门。这里既没有什么姓曹的,也没有卖茶的。只是渑池人的口音问题,才把这里念起来听上去像是曹院门、茶院门。这和渑池人把黄花碾耳念成“燕儿”,把马岭念成马梁是一个道理。
老猫下这么大力气考证这个,是因为老猫撰写的《渑池往事》之《解放大街》一书中,一开头的内容就牵涉到了察院门,老猫家也在察院门附近住过将近八年,老猫能回忆起来的渑池往事,也大部分与察院门有关。
备注:老猫是陈豫闽老师的网名“富贵猫”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