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兔形津,玉器,唐代,长8.5厘米,高4.5厘米。1978年河南省文化遗产交流中心在许昌市征集。
现藏河南博物院。青玉兔形镇
玉兔形镇,质地为新疆和田青玉,质地缜密,头顶部及双耳、背部均有黄沁色,体态圆润丰满,作伏卧状,双耳后伸抿紧贴颈背,后肢贴于腹部,腿部肌肉隆起,前两足蹲伏于头部下端,爪、趾毕露并拢,嘴紧闭,昂头,双目圆睁,注视前方,腹部平坦与肢足相连形成底部。在腮、耳、眼睑、鼻侧、四肢等处均用细阴线琢饰,趾、爪用粗线条雕饰。整个器型随形圆雕,雕工精美,雕刻圆润柔和,具有典型的唐代琢玉风格。
玉兔形镇另一侧
这件唐代兔形玉雕造型生动逼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无论是出土还是传世品中均不多见,实为唐代时期玉雕动物佳作。从而反映出自唐始,玉器制作开始向面对自然、面对生活的方向发展。
比较研究
唐代玉器与当时其他工艺品一样,在各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玉器的制作工艺在商、周、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其使用范围、器物品种、艺术题材、器型、纹饰题材以及用途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和变化,开始了以写实艺术及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可以说唐代的玉器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玉器贴近自然、面对现实,少有商、周、秦、汉时期那种显示威严等级和神秘色彩的东西。自然界中的花草、蜂、蝶、虎、鹿、兔、羊、猴、飞禽等形象大量出现,五光十色的世俗题材增加。浓烈的世俗人情味,表现出雕琢艺术与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美,基本上没有了早期玉器抽象化和图案化的风格。
目前所见到的唐代玉器大致可分为朝廷礼仪用品、装饰品和实用器等几类。其中动物类装饰玉器题材丰富,有兔、猪、蚕、狻猊、象、马、熊、狐狸以及一些保留有汉魏遗风的龙、蟠螭等神兽类。风格也由早期的抽象转向了写实,而且琢工娴熟、刀法圆润舒畅,所雕动物形象惟妙惟肖。
本院所藏这件青玉兔形镇,粗略来看几乎和明清时期玉兔没有很大的区别,但细观之,其工艺艺术、整体造型、局部细节,无不表现出唐代风格。尤其是四肢上部及颈部等部位若隐若现的细阴刻线,这是由唐代而始的在动物、人物身上及其他装饰类玉器上常见的、最为典型的装饰技法,用在此处生动地表现出兔毛的浓密细柔。自唐代开始,此种装饰技法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历代沿用,并且拓展了使用范围。但是汉唐以来,虽有一些诗文作品中提到文房用具四宝笔墨纸砚的使用,但史料研究发现,唐代并没有记载文房用具的专著。也就是说镇纸作为文房用具使用,在唐代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因此,这件青玉兔形镇,也显得弥足珍贵。
玉兔形镇正面
到了宋代,出现“玉院”,为宫廷玉器作坊。民间玉器也昌盛起来。两宋玉器以龙凤花鸟作品为主,兼有其它造型的玉器。玉器器皿有仿青铜器的,还有杯、碗、盘、碟、壶、盒等,其中文房宝器更为广见[6]。镇纸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且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同时也出现大量书籍文献论及镇纸。张镃的诗中有:“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周密在《武林旧事·车驾幸学》 中说:“……内宫进牙界方”。陶毂的《清异录·畦宗郎君》中记载,有人甚至为自己使用或收藏的镇纸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号:“套子龟、小连城、千钧史”等等。可见宋代镇纸不仅取材丰富,有铜、象牙、金等,而且形状也是变化多样。
1974年浙江省衢州市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青玉兔镇纸。该镇纸为和田玉质地,长6.7厘米,宽2.6厘米,高3.6厘米,立体圆雕。兔首微俯,吻部微凸,刻有胡须,臀胸浑圆,体型丰满。以斜刀粗阴线勾划结构轮廓,细阴线表现局部和毛须,构思巧妙,神态逼真,尽显玉兔安逸闲适之态。
青玉兔镇纸
玉器发展到明代,进入了造型和纹饰综合发展的时期,各种深浅浮雕、圆雕和镂空雕都很有特色,水平也特别发达,尤其是平浅刻和镂空技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代风格。此时的镇纸不仅风格有所创新,工艺技术及造型也有了长足进步。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中这样描写镇纸:“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绿虾蟆、蹲虎、蹲螭、眠犬、染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其玛瑙、水晶,官哥定窑,俱非雅器;宣铜马、牛、猫、犬、狻猊之属,亦有绝佳者。”这段引文不仅概括了当时镇纸常用的材质,而且对各种质地的镇纸进行了优劣比较,更表明镇纸多以动物为形制。此外,明代还会将镇纸做成尺状,上有兽钮,起装饰作用。
青玉牛镇纸,长8.9厘米,宽6厘米,高4.46厘米,旅顺博物馆藏。青玉质,局部有褐白色皮壳。此青玉牛体态壮硕,转首观望,四肢屈于腹下,长尾卷曲于身边,神态悠闲,呈跪卧歇息状。综合运用圆雕、阴刻、浅浮雕技法,刻划牛的眼、耳、鼻、尾,手法细腻;在雕刻牛角、嘴、腹部时则顺势利用了皮壳的色质,构思别具匠心。
青玉牛镇纸
清代玉器全面继承了中国玉器传统,总的趋势是向精巧发展。不但对古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还复制大量古玉,并变化古玉造型。在用料和设计、工艺方面,将内容和形式结合发展。工艺表现极为细腻,无论大小物件,制作均有一定难度。在玉料方面,清代是最充足、品类也最多的,各种玉石都有。这一时期的文房用具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不仅书斋中对镇纸的需求量增加,工匠身份与地位的提高,也为镇纸工艺的创新提供了机会。这一时期,镇纸制作增加了石、紫檀等材质,其装饰功能也增强,可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
青玉竹节小镇纸,长6.9厘米,宽3.9厘米,故宫旧藏。青玉质地,有玉皮。竹节造型,正面凸雕竹节和枝叶、蜻蜓,背面似竹节被纵向剖开状。整个造型精致生动,带皮雕刻使得竹节造型更加逼真,温润的青玉雕做竹节,也让整体更显清新雅致。
青玉竹节小镇纸
黄玉琴式镇纸,黄玉质地,古琴造型,宽3.2厘米,长12.9厘米,厚1.3厘米。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此器玉质淡雅润泽,似乎暗示着与琴音之清韵相合。
黄玉琴式镇纸
整体来讲,唐代玉器打破了汉代以前“礼玉”“葬玉”的神化和图案化,转而走向写实,这也为后来玉器走向生活、走入民间推开了大门。此后玉器的使用和制作在经过宋、明的继承发展,到了清代达到顶峰。而作为文房用具的镇纸,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上由单一功能性走向实用性,转而又兼具装饰效果;在选料上由单一材质慢慢走向各种材料相结合;在制作工艺和雕刻技法上也日渐成熟和复杂,既体现了匠人们高超的技艺,也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以及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作者简介
熊丽萍,本科学历,就职于河南博物院办公室,文博馆员,致力于博物馆学和文化历史研究。
梁爽,云南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方向硕士,就职于河南博物院社教部,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