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前媒体记者江培君
经过多年的历史积累,潮州江田已经不是单纯的食品了,它代表了菏泽的食品文化和品牌形象,它见证了菏泽昔日的变迁,寄托了不少菏泽人的情怀。
在菏泽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看来,柿树是“1”,发展是“1”后边的“0”,没有柿树,一切无从谈起。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现有柿树,并繁育新树苗。
“桂陵柿叶”已成为记忆
“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德州驴,枣庄石榴宁阳姜,曹州耿饼自来霜,章丘大葱苍山蒜,平度葡萄荣城鲜。”也许不少菏泽人还记得,这是歌唱家彭书民在1991年央视春晚中演唱的《夸山东》。这首歌褒奖了山东十二大特产,曹州耿饼名列其中。
历史需要积淀,历史也需要载体。如果没有了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没有了甲骨文和青铜器,没有了《诗经》、《春秋》和《孙子兵法》,中国5000年文明史将从何说起?如果没有了耿饼、牡丹和木瓜,没有了曹州八景,没有了百狮坊和百寿坊,菏泽的乡土历史文化将会变得干瘪无肉。
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代表着菏泽的食品文化和品牌形象,它见证着菏泽曾经的沧桑。
据史书记载,菏泽种植柿树的历史始于秦汉时期,盛于唐、宋、明、清。菏泽城东北7.5公里处有座土丘,原名桂陵。明朝时,曹州柿树以桂陵为中心,繁盛时栽种柿树近5万株。每逢金秋,柿林挂满金色果子,柿叶也渐渐泛红,远远望去,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可与枫叶相媲美,有“出城东进耿氏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盛况。历史上“桂陵柿叶”被誉为曹州八大景之一。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曹州耿饼赖以发展至今的基础。菏泽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说,他时常接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华侨华人的求购电话,每年制作的耿饼春节前后就会销售一空。“今年共购来三四百斤柿子,大约能制作60斤耿饼,早已被人预订一空了。”宇中辉说。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越来越少,柿树也逐年减少,能制作曹州耿饼的大二糙、小二糙、八月黄、九月青等“镜面柿”更少。在不少菏泽人看来,作为曹州八景之一的“桂陵柿叶”已成为一个被历史风干的记忆。
曾为菏泽名片,如今“一盘散沙”
“曾为菏泽名片,如今‘一盘散沙’。”采访中,宇中辉无奈地说。
据有关史料记载:“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曹州耿饼和牡丹、木瓜并称为菏泽三大特产,拥有精细的制作技艺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曾闻名遐迩。曹州耿饼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东欧各国博览会上多次获奖。1997年11月,被山东省林业厅、山东省果品协会评为“名特优果品金奖”,1999年6月又被省科委列为“星火计划”。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曹州耿饼曾一度面临湮灭的命运。2001年前后,宇中辉联合耿庄四户居民“复活”了已中断二三十年的曹州耿饼传统制作工艺,并成立了市耿饼协会。“当时遇到的阻力也不小,不少人说农村已经变成了城市,农田都成水泥地了,制耿饼还不如出去打工呢!”菏泽耿饼协会发起人之一耿伯起回忆说。
“虽然市耿饼协会会员不少,但由于多是‘单兵作战’,菏泽耿饼发展的颓势没有根本性改变。”采访中,宇中辉说,“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成为菏泽食品文化和品牌形象的代表,如果湮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真是太可惜了。”
宇中辉、耿伯起之所以在柿树减少、耿饼发展逐年走下坡路的形势下,依靠一己之力勉力支撑,是因为心中有挥之不去的耿饼情怀。去过宇中辉家中的人,都知道他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挂了一幅书法作品,上书“耿饼情缘”四个大字。那是多年前,一位国内知名书法家为宇中辉写下的。多年来,为保存柿树品种,宇中辉煞费苦心,走街串巷,进行登记记录。
“作为耿庄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把耿饼这一古老的食品文化传承下去,不让树种绝迹,更不能让耿饼加工工艺失传。”宇中辉说。
无独有偶,在耿伯起的卧室中,也挂着一幅书有“耿饼情缘”的书法作品。耿伯起的妻子说,那是几年前一位书法家为他家留下的墨宝。
当下迫切任务是保护柿树
“柿树是‘1’,发展是‘1’后边的‘0’,没有柿树,一切无从谈起。”宇中辉说,“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现有柿树,并繁育新树苗。”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发展耿饼产业的努力一直没有终断。1983年,为发展“曹州耿饼”这一历史名特产品,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山东省渔业厅拨专款6万元发展柿子生产。1996年,原菏泽市岳程庄乡提出发展万亩柿园的宏大目标,并提出“一条线、三大片”的发展思路,牵涉到琵李、张什庄、孔楼、闫庄、张庄、张西、李胡同、郭庄等10余个村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苍茫天地间,一支浩荡的车队迤逦而来,几名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押运着皇家贡品——曹州耿饼威武前行,他们的鞭梢直指京城。在市耿饼协会会长宇中辉的脑海中,时常飘过这样的浩大场景,这种场景代表着曹州耿饼辉煌的过去。“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菏泽柿树生机勃勃,到处耿饼飘香。”宇中辉深情地说。
曹州耿饼,我们期待属于你的春天早日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