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
“你用的那种药物根本不可能有效。你觉得有效,那只安慰剂效应的结果。”
一直以来,安慰剂效应几乎就是无效而单纯心理安慰的代名词。
学术定义上,安慰剂是指一种用于药物特定治疗作用严格评估,没有任何特定治疗效果的实验工具。
就是说安慰剂“先天”被赋予为无效对照的身份。
安慰剂效应
然而,实践中却往往发现,安慰剂并不安分于自己的无效,而是表现出某些“有效”性来。
于是乎,安慰剂效应这个术语又被创造出来来,指安慰剂产生的完全归于心理或心理生理性的作用。
安慰剂效应真的只是安慰作用吗
那么,安慰剂效应真的是被受试对象臆想出来的纯心理效应,还是通过心理作用最终产生出生理性效应呢?
研究已经发现,安慰剂效应似乎不仅仅是心理作用那么简单。比如,著名的白大褂效应,实质上表现出来的的确是实实在在的生理效应。
正是基于这些人是,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对安慰剂效应本身产生赢取并进行探索。
一项新研究说,不
卢森堡大学一项最新的开创性研究在这方面做出有趣的结果。
研究人员使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表明,一个人重新解读负面事件和控制感觉的能力对安慰剂减轻疼痛程度的效应产生影响。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自我安慰的能力影响安慰剂效应的强度。
研究者首先对参与者“认知再评估”的能力进行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当看到可以产生负面情绪的图像后,要求他们对看到的不良图像做重新解读,尽量把它们解读为正面的。
研究者对于参与者的这种自我安慰的能力进行评价。
然后,受试者进行脑fMRI扫描,同时手臂上接受一个能够产生疼痛的热刺激。当受试者报告感觉疼痛时,研究者给他们涂抹上一种药霜,并告诉他们用的是可以强力减轻疼痛的药霜;但是,实际上涂抹的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保湿霜,即安慰剂。
结果,所有参与者都报告疼痛显著减轻——安慰剂效应发挥了真实的止痛作用。
有趣的是,那些具有较强控制负面情绪能力的人对安慰剂霜的反应最显著。同时,他们fMRI图像上大脑处理疼痛区域的活动最强烈。这表明人调节情绪的能力对安慰剂的反应产生影响。
总之,结果显示,实验中没有药物效果的安慰剂药霜通过心理效应产生了真实的止痛生理效应,即安慰剂效应并不单纯是心理效应。
就是说,安慰剂有可能真的产生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