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创业企业最多的国家,也是市长/市场主体进入“亿户”时代但创业企业失败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在网络新经济领域。
他们都有着改变世界成为独角兽公司的梦想,却倒在了向前狂奔的路上,留下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我总结了10点最普遍最典型的,请耐心看完。
01
伪需求
把“伪需求”当做目标市场,是创业公司最普遍的坑!
伪需求就是既没有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也没能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
对用户需求的误读,导致创业公司从开始就注定了结局!不仅是互联网公司,传统公司也是如此。
比如上门理发上门美甲等020公司,看上去似乎通过提供上门服务,既满足了用户对于“便利”的需求,又解决了用户去门店经常排队等待浪费时间的痛点.
但事实上对于理发和美甲这类服务来说,用户需要的不仅是物理和时间上的快捷,更需要消费场景的内心体验.
所以在做用户需求调研时,一定要多听多看多问,多听听用户的真实想法,多看看用户的消费行为,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用户,会买单消费吗?”
02
商业模式模糊
商业模式就是公司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赚钱。
商业模式必须是明确清晰的,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在哪卖?要清晰到一句话就可以完全说得清,人人都能听得懂。
比如像医患沟通类应用软件,医生和病人可以在线沟通咨询就诊,提升了医生的诊断效率,方便了病人。
但在商业模式上,大都希望通过线上商城销售医疗器械和手术后修复产品盈利,结果却很难走得通。
因为患者与医生很难通过网络建立真实的关系和信任,最多就是通过医生的从业经历和荣誉,以及其他病人的反馈,然后图方便快捷选择通过线上联系这个医生就诊,这种关系很难通过电商来表现!
03
创始团队的“罪与罚”
因为创业团队内部问题导致公司短命的案例层出不穷,真是“没富贵,就相忘”!
比如红极一时的西少爷肉夹馍,这本是一家前途无量的互联网+餐饮创业公司,却在公司刚步入正轨正准备借助资本的力量腾飞时,创始团队却因为股权和控制权的纠纷而分崩离析。
04
战略摇摆迷失
战略,就是公司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做什么、不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比如有一家“地图搜索+本地生活信息”的网站公司,专注于本地生活搜索领域,为城市人群提供精准生活信息服务,是上海地区较早的生活服务类网站之一,一度成为上海人出行的必备工具之一。
盈利模式以付费商家为主,向商家收取会员费用,商家成为会员后能出现在地图的搜索引擎中,当用户搜索出行方案时,它们的信息就能被检索到。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强势崛起,凭借免费标注的服务,这个网站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于是开始求变,向综合网站迈步。陆续上线了结婚频道、装潢频道、旅游频道。
但是最终在大众点评、美团等本地生活服务企业的冲击下,他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被挤出市场前列。至今,这家网站的主页已经无法访问,生死未卜。
战略迷失的公司,就像一艘在汪洋大海中失去导航坐标的船,看着周边哪个方向都好像是航道,但却不知道哪里有暗礁有风暴!
05
对产品和用户的漠视
产品如果没有竞争力,一切都是空谈!
好多创业公司开始为了快速打开市场提升知名度,将大把的钱和精力放在了营销推广上,却忽视了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殊不知人们会一时被营销创意吸引,但最终只会为产品和服务本身买单!
比如聚美优品和凡客诚品这两个电商品牌,一个是做美妆起家,一个是做服装起家。
聚美优品凭借陈欧的“我为自己代言”迅速崛起,被誉为“陈欧体”。
凡客诚品的“我是凡客”广告文案也曾被誉为“凡客体”,但是两家公司没落最根本原因都是产品层面出了问题。
聚美优品因为供应链品控没做好,陷入了“假货”旋涡,市值大幅缩水,最后私有化退市。
而凡客诚品的产品可以说是从“一件衬衫和一件T裇”的单品爆款起步,但是逐渐在扩展服饰品类的过程中,忘记了专注、极致、口碑的产品初心,步步陷入危机。
精心策划的营销可以让一个品牌一夜成名,但好产品会在用户口碑积累下慢慢成长,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迎来一个爆发!
06
野蛮扩张
中国的好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在进入市场时一直习惯于这样的路线:
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拿到投资,然后开始采用补贴、返利等烧钱方式快速去抢占市场,然后再拿市场规模的数据去找新一轮融资,拿到钱后再烧钱做体量,然后再融资,期望有一天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撑不住了,自己就成了老大,这事就算做成了。
这样的野蛮扩张模式成了比谁钱多,谁敢烧钱,谁能坚持到最后的游戏!一旦资金链断裂,而自身暂时又没有盈利能力,那么就会陷于危险的境地!
比如共享单车:
可以说国内的共享单车至今没有清晰可行的盈利模式!
面对众多的竞争者,只能选择烧钱补贴吸引更多的用户,投放更多的单车,占领更多的城市底盘,所谓的“通过用户用车收集和沉淀用户数据,再围绕用户做精准广告投放和增值衍生商业模式”仍然停留在融资的商业计划书里!
利用资金的优势,去占领市场和阻击对手本身没有错,但关键是钱要烧到点上。比如京东开始也是连年亏损持续烧钱,但是京东的钱烧在了自建物流上,而在电商大战中京东之所以最终胜出,很大原因要归功于自建物流,这也成了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如果是只能通过先大肆烧钱再琢磨怎么赚钱的模式去发展,那么这个项目本身就值得反思!
07
拥挤的风口和赛道
2015年,雷军一句“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刷遍互联网创业圈,
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加上中国巨大的用户体量,任何行业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无数创业者就会蜂拥而至进入这个赛道。
就像一个人在路边无意中捡到了一块金子,那很快就会有一大群人来这里掘金,没人思考这里到底是不是真有金矿!
好多创业项目只顾盯着巨大的市场,但自身根本就没有竞争壁垒,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盈利模式,只有一腔热血和一大堆用数据堆积起来的梦想,成功的概率可想而知!
蛋糕再大,但分蛋糕的人真的太多了,至于这块蛋糕味道如何,早就没有人在意了!
08
业务生态的荒废
谈起业务生态,也许中国最典型最鲜明的案例就是乐视了:
早在2013年,贾跃亭就提出“平台+终端+内容+应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乐视生态模式。后来被贾跃亭称之为“生态化反”
这个完全由贾跃亭造的念起来很拗口的词,却成为了乐视野蛮扩张的“独门武器”,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包括娱乐圈大牌明星争相入股乐视。
通俗讲就是生态化学反应,指一个公司涉足各种产业,各种产业互相供给,互相利用,形成闭环,从而爆发出强大的聚变能量。
但结果是看似强大的乐视商业帝国轰然坍塌!
原因是:
乐视的所有业务板块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刚需的必然连接;所有业务板块大部分都是亏损没有盈利,还有就是乐视涉足的所有业务板块,都有几个巨头在那里等着!
通过多元跨界形成业务闭环的生态,本意是实现整合资源,构建业务护城墙,产生竞争合力。
但是盲目的多元化会分散资源,使自己陷入多线竞争的处境,结果连主业的根基也保不住,多条战线都成一盘散沙分崩离析。
不能产生合力的业务组合,根本不是业务生态,最多只能称作是多元化!
09
运营的软肋
见过好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每天忙着参加各种论坛大会,成了网红和公司的吉祥物。
张口闭口就是“生态,社群,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潮词,但是APP上的BUG没人优化,用户的反馈没人理会,服务的缺陷没人改进,最后就是老板出名了,但是公司倒闭了!
10
法律的边界
有的公司借用互联网风口的概念,把自己包装得很光鲜,其实就是企图空手套白狼,欺骗投资者和消费者。
比如好多平台打着理财高收益的旗帜,其实是庞氏骗局。还有的打着社交电商的名号,其实做的是变相传销!不能见阳光的项目,早晚会曝光在法律的利剑之下,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景了。
新朋友请点击关注
为管理者赋能 与创业者同行
看视频内容请移步同名抖音账号:@商业杰说
我是杰Sir,曾连续跨界创业,两败四胜,基本及格。现专注商业管理(战略 股权 团队 品牌 营销)和天使投资(新零售 餐饮 教育 文创赛道),真诚分享中小微企业商业管理的道法术器。有问题请私信,必安排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