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我们北京市见到北京人不容易。
如何能在人山人海一眼认出北京人?如果从衣着行动能看出三分,那一张嘴说话就是剩下的七分了。北京人和外地人对话,聊过一段后,充其量对方能听出来,说你讲的是普通话。北京人和北京人聊天儿,不出两句,就能听出来对方的身份,然后相视一笑说:“北京的吧”。这是为什么呢?看了这些。就懂了。
地道的京片子说出的词,从细节带出了韵味。
北京人说话的细节,爱加“儿”字,也爱加“个”字,“今儿个”;“昨儿个”。 透着一股亲近劲儿,就是这个“个”字,让说话的词语间一下子凸显出了北京话的韵味。魅力就在与这细节变幻莫测毫无规律可循,魅力也在于一个字的不同,意思有时就满拧。
前门和前门儿:前门到了,上车的乘客请从前门儿上车。
头和头儿:这件事儿让头儿头疼。
扎针和扎针儿:今天趁头儿没在我去医院扎针,可是不知道谁在头儿那给我扎针儿了。
水和水儿:橘子水儿弄手上了,我得用水洗洗。
空和空儿:这地儿显着空,有空儿摆点家具。
这些都还好说,但是您学不会可不能瞎用
办公室一北京女孩在电脑上下载招标文件,此君见到,高声用北京话套近乎:“呦!小李儿,在这儿下载儿呢!”全公司大哗!
地道的京片子,有特别的市井感觉。
“市井”的感觉,就是北京人在生活中的一种隐隐于世、接地气儿、显现出北京人特有的情怀。
昨儿个晚末晌儿,没吃什么饭,就垫吧了点儿凉菜,还挺齁儿(一声),差点没变雁么虎儿!后来挨屋里丘着看电视呢,我爸手里“滴愣”(轻声)个东西开门问我:“嗳.我说,怎么老自个儿跟屋里猫着啊?帮我䁖(lou一声)一眼这个东西…”。
两句话完毕,突然有种倍儿强的亲切感。很多北京土话、土词我们这代已经不怎么说了。不是不想说,是找个能说的人少了。只要一听除了觉得特亲切还觉得特葛。
还有一种“市井”,就是我想道出北京话的“污”,其实就是这脏字在适当的氛围,适当的环境,宣泄出北京人特有的情怀。
某大爷被一交警拦住:"同志,你压线了。"
该大爷:“你丫才现了呢!”
最多最典型的就是“丫”
最含蓄的是:你大爷的
最标准的:你丫找抽那吧?
最勇敢的:打你丫挺的!
骂小孩的:小X崽子
……
学会了别乱用。:)
地道的京片子说出的词,音可含糊不清,意却表达准确无误。
北京人说话也是讲究情绪上来,这说出的词音就不同音了,平时喊奶奶,一开心了,就喊“奶内”。哥哥叫成“哥给”,那是哥们儿间有日子没见,或是格外亲近的情绪宣泄了。吞音、含糊,似乎代表着北京人的随意。
比如孙子叫“孙贼”、小子叫“小贼”读重音的程度可是表达了不同的情绪。哥们间开玩笑时我喊一声“孙贼”,是亲切,如果您当成骂人的“孙贼”听急了,那可真没法弄。
地道的京片子,爱时不时蹦出个土语。
管父母叫“老家儿”,“发小儿”是光屁股开始玩的伙伴,干活的小工叫“小力笨儿”,“练家子”是练武术的人。“砸窑儿”是把好的偷偷藏起来,“蝎了虎子”就是壁虎。
姥姥的(的读“逮”)惊讶状时用。如不加“的”,单说这“姥姥”有不服的意思,像胡说、不行、不干,但加上“的”,这意思可就变了 。
地道的京片子,爱用象声词。
让北京人说一段儿,您瞅吧。他“七嚓咔嚓”干完了手里的活儿,一看表到了晌午,赶紧“唏了呼噜”吃一碗炸酱面,吃咸了,说就口水吧,嘿!刚拿起缸子“叭叽”摔个大马趴,“叮了咣当”全给洒了。这就是京片子的魅力,分分钟带人入了画面。
地道的京片子,爱加个词尾
这个词尾加不加,我个人觉得是跟这个聊天的人亲不亲挂钩。聊美了的,这语言也就生动活泼。比如血子呼啦、苦了巴叽、甜巴丝丝儿的、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儿、滑不机溜儿、叮噹五四、咸不劲儿的、这小词一出口,让人觉得格外的亲切。
地道的京片子,爱比喻
甭管是聊天,还是打岔臭贫,北京人最爱打比方。“不得烟儿抽”就是不受重视,“满嘴跑舌头”就是比喻睁眼说瞎话,“鸡一嘴鸭一嘴”就是比喻你说一套,他说一套,互不搭界。还有“箩圈儿架”,箩圈儿圆形的,没口儿,打架的人吵成一团了,无法劝解,就成了箩圈儿架。
地道的京片子,最爱这歇后语
歇后语是咱北京人语言中最经典的套路了。说的人总是意犹未尽,而听的人更是回味无穷。
水仙不开花--装蒜;
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的架子;
剃头挑子--一头热;
土地爷掏耳朵------崴泥;
死孩子放屁——有缓;
莉花儿喂骆驼——白搭
地道的北京人平时说着的京片子,竟成了我们今天的谈资,想想也是多久没有畅快淋漓地侃上一回了。您要是看了有感觉,没处和人聊天儿,来跟小编聊上几句,您给我断断是不是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