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张英在自己的科普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出演”的抖音视频。
发布后不久,他收到了一条严厉批评的留言。批评者认为,作为堂堂北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玩抖音是在树立坏榜样。抖音是“浪费生命”的玩意。
张昕不仅不同意这位读者的观点,甚至单独写了一篇长文章驳斥。他认为抖音本身并无对错,关键看你怎么用,抖音上其实有丰富的优质学习内容,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利用抖音学习。
两年后,张昕和妻子开始共同运营“Dr昕理学”的抖音号,短短两个月,积累了1.7w粉丝,也收集了无数家长的求救留言。
5月31日,张昕参加抖音「抖音和ta的朋友们」亲子专场分享会,和大家分享了他从抖音上潜水的用户,转变为抖音创作者的过程。
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我第一次听说抖音,或者说从我孩子口中了解到抖音,是一个非常机缘巧合的机会。
他看完某个抖音之后非常兴奋地过来问我:“爸爸,我们家到底有没有玉米淀粉?”我很好奇,“你要玉米淀粉干什么?”而且淀粉就淀粉,还要加一个玉米淀粉这么一个精确的形容词。
他说我刚看了抖音,上面教了一种调制非牛顿流体方法。作为一个理科生,听到这么一个名词从6岁小朋友口中蹦出来,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体验。
我说行,爸爸给你找。找到玉米淀粉以后按照1.3:1的比例,把非牛顿流体调出来。
他很兴奋说我要拿锤子砸它一下,我说为什么要砸它呢?他说因为抖音上说非牛顿流体有一个特点,遇强则强遇弱则会更弱,手心上一按就陷进去了,但是你用锤子砸它反而会变得很硬。
我后来还特意查了一下什么叫做非牛顿流体,发现它是一种不遵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抖音,也因此发现,抖音原来给我们的孩子传递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也因为抖音,我的孩子从看动画片逐渐过渡到了慢慢看很多科普类作品,也包括一些手工类的作品。
到现在他6岁,我觉得孩子妈妈的知识水平已经远远跟不上孩子的发展了。
每次孩子会问妈妈,今天我考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吗?
妈妈说不是九大行星吗?怎么变成八大行星了?
他说妈妈你这个问题都不知道,九大行星是以前,现在冥王星已经变成矮行星了,妈妈才知道自己落伍了。
后来他又问,妈妈你知道吗,远古时期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下了很长时间的雨,你猜那场雨下了多久?
妈妈说不知道,她说下了100万年,妈妈又吃惊到了。
然后她妈妈说,你看现在6岁孩子知识水平应该是你覆盖不了的。我作为一个理科生,我觉得还能再撑个三四年,估计当她十岁的时候我也不行了。
孩子最后还来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说妈妈你每天也在刷抖音,你刷的是什么?妈妈说我每天刷好看的小哥哥去了。
在小区里,我儿子也经常和其他小朋友讨论起出人意表的科学问题,“你知道那个核聚变是怎么发生的吗”。很多问题,连小区里的大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别的家长自然会问起:“你家孩子是在哪上的补习班,怎么懂这么多?”还会感慨,不愧是北大教授家的孩子,懂得真多。
很惭愧,我儿子这些知识并不是我们教的,是从抖音里学的。
抖音的青少年模式下有非常多自然科学的科普内容,短视频有声音和画面,更吸引小朋友,他用抖音学起来更主动,速度也更快。
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小区里很多人对抖音改观了,消除了原本的偏见。
这说明,我们作为家长,不用特别害怕孩子看抖音沉迷,他整天盯着短视频看会不会对他不好。
没必要把短视频视作一种洪水猛兽,当你善加利用这样一种形式,它可以对孩子教育带来很好的帮助。
因为我儿子特别爱看科普和手工,但是这些都让我头脑发麻,让我想立刻从家里逃出去,为什么呢?
爸爸的手虽然也是学理科的,但爸爸手残,以前做生物学实验都是把小兔子直接捅死的那种。
但是还好,她妈妈作为文科生心灵手巧,会带着孩子一起跟抖音上的手工视频,用家里用的酒精小棉球做小雪花,也会跟着抖音上的小视频做折伞。所以要动脑子的孩子会来找我,动手的找妈妈。
这点我觉得是挺好的,短视频真的解决了我们很大的麻烦。我们俩都很懒的时候,都有不想带孩子的时刻,这时候短视频可以帮忙解决问题。
张昕在家看抖音网友给他的留言
不过话又说回来,孩子不能离开父母的监管接触互联网。
从心理学来看,小朋友正处在人格、价值观慢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的特点是什么呢?他的特点就是三观没有牢固的形成,特别容易被很多外部的刺激带歪,所以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们看来,尤其在心理学领域,监管不应该只是针对于一些短视频的平台。
我觉得抖音做得挺好的是它专门推出了一个青少年模式,这个模式会筛选出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的内容出来。
同时对于家长来说,你也不能说有了青少年模式了家长就可以刷抖音,对于家长来说我们也要负着监管同时加上陪伴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
可能很多网友包括我的读者有人留言说现在这些短视频平台、抖音等等造成孩子沉迷了,回来就顾着刷短视频,也不跟爸爸妈妈交流,成绩下降了。
这点我有两句话想要告诉各位家长。对于所有沉迷的状况来说,它的根源往往不是在于抖音短视频,或者因为某个电脑游戏,甚至在几十年之后出现的、让你沉迷的新东西。
真正的问题并不出在工具上,真正的问题可能恰恰出现在亲子关系上。
当一个孩子他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效的沟通,没有一些积极的交流的时候,那他当然会为了寻找自己的快乐,让自己获得自尊、满足感,甚至控制感的对象。
这个对象可能是很多电脑游戏,也可能是短视频,甚至是以后没有想到的某些工具。
所以,我会在孩子刷抖音短视频的时候陪着他。一方面我可以听一听这里面这些内容对不对,你也不能完全信任网络信息,有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可靠的东西,这时候需要家长提高他的分辨力。
另外在刷抖音短视频,我和他有问有答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交流,他也会意识到爸爸在陪着我,这是一种有质量的陪伴。
这是我想分享作为一个抖音用户的体验,下面我聊聊我从抖音用户变成抖音创作者的历程。
这个历程也是非常机缘巧合的,因为我之前会给大家讲儿童心理学的课,有人问你怎么不把这些课上传到网上,让大家都能听到呢?
我说也可以,可以试一试,确实我在做这样一个心理学科普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初心。
现在家长很焦虑,他们的焦虑怎么缓解呢?他们给孩子施压。
家长说这个孩子出现一些抑郁的状况了,怎么办呢?赶紧带着他看医生吧。
从心理学研究上来看,80%的家长焦虑主要来自于对于儿童发展不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愿意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做一些“育儿类”的分享。
我这里的“育儿”是打引号的,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就是因为我其实更愿意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我希望的是让家长能够多学一点“育儿”方面的知识,才会少走弯路。
张昕的抖音主页
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上海。
有一次他出差来北京,我们吃了一顿饭。他说现在我的孩子报了一个早教,宣传得挺好,说给孩子培养社交能力。
我就说这也挺好,孩子社交这是挺重要的。我多嘴问了一句,你们家孩子多大?
他说一岁半,我说要不还是把钱退了吧。他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1岁半到2岁的孩子他现在才开始具备自我意识,他还没有“我是谁”、“他是谁”这样的概念,所以1岁半阶段需要培养他的独立性或者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而不是培养他跟别人的社交。
你不用刻意培养他,到3岁之后他社交能力也会慢慢跟上来。但你特地做了培养,你发现他到3岁社交上来了,那不是机构的功能,而是孩子到了那个年纪就发展这样的能力。
说句不好听的,你可能就是被收了智商税。
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告诉家长们一些靠谱的育儿知识,多让他们了解发展心理学内容。从经济学角度,你也能少花冤枉钱。报一个早教班两三万,但你买一本书,买一本翻译很好的国外发展心理学教科书才三四十块钱,会发现这样的知识还挺有用的。
当时我做抖音号,有这样一个初心。
另外一个初心,我曾经也关注过一些育儿的公众号、育儿博主,我会发现他们的传递育儿知识,会有一点点让我感到不开心的地方:很多专业人士没有出来发声,那些非专业的一知半解的人占据了话语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哭声免疫法”。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被辟谣的方法,2019年的时候我居然还看到有博主教家长“哭声免疫法”,教给家长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能抱,不哭了才能抱。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反人类的做法。
我作为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者,一定要把所学知识和大家说清楚,就是在0-1岁或者1岁半的孩子需要建立的是安全感,哭意味着他感到不安全了,就得抱他,不抱他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我第二个做短视频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够让大家听到更多更专业的,也是更合理的育儿知识。
我也希望我的科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焦虑,当你了解这样一个育儿心理学之后,可能家长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可能孩子相应的情绪也会得到好转。这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最后在结束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我特别喜欢听的相声,这段相声可能在座的不一定有人听过,这是暴露年龄的一段相声,是牛群和冯巩合说的一段相声。
牛群扮演了一位爸爸,他向冯巩讨要经验,他问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牛群说是孩子,为什么是孩子?因为孩子一直噌噌长大。
冯巩一脸懵地说,孩子还不得每天长?
牛群说其实孩子长个不可怕,孩子最可怕的是什么?他长学问。长学问为什么可怕?因为丢我的人。
冯巩疑惑,孩子长学问不应该是好事吗?怎么丢你的人了?
牛群答,因为他会当众羞臊我,因为他每次遇到不知道的东西来问我,我不知道,那在那么多人面前我下不来台,那不是丢人吗?
这里有一个现象,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家长焦虑,可能是家长育儿过程中碰到了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家长跟孩子成长不同步,而我们怎么能够帮助他们达到同步,从而消弥家长跟孩子之间的矛盾,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觉得就是家长和孩子应该共同成长,怎么共同成长?
你自己和孩子学一门知识也可以,甚至你和他一起刷刷一刷抖音,刷一刷我的抖音号,都是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