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兰玉彩处,深深的胡同谷坊,堂堂的朱红柳金铺,别有意境的黑白水墨也好,中国风应该是中国人的影子。
而站在新世代的门口,一些人摆出了追逐的姿态。不论是简约时尚的北欧风格还是清新自然的日系范儿在他们看来似乎都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于是他们迅速地融入了世界性的文化中。以至于停下脚步,才在生活的缝隙里发现,自己成了没有影子的人。
(un图)
中国风成了中国“疯”
在中式思维里,“中国风”总能让人联想到一些带着尘土气的老物件,历史积淀的厚重感让这个词愈发地老气横秋。然而,这股来自东方的风却刮进了外国的时尚圈,让不少西方国家为之疯狂。
从丝绸之路的文化输出,到20世纪初东学西渐,再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东方美学,中国风作为神秘的代名词,不断点亮西方设计者的无限灵感。对西方而言,中国风的神秘感大都来源于其难以言说的意象。他们渴望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揣摩解读,创造出一个不同于当下现实世界的华美梦境,能于生活的点滴角落处一展东方气韵。18世纪的法国人将这种梦境称为“Chinoiserie”(中国风),认为这种异国情调里包含着类似法式的浪漫元素。痴迷中国风的路易十四建造了欧洲首个中式建筑:特里亚侬瓷宫。宫殿的栏杆、屋脊、檐口都采用青花彩釉瓷装饰,与相对的凡尔赛宫形成了文化风格上的鲜明反差。
法国画家凭想象画出的《中国捕鱼风光》局部。(资料图/图)
获得了时尚风向标的认可,“Chinoiserie”(中国风)自然而然在欧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所有中国风的首饰、服饰和家具都受到了欧洲上流社会的追捧,成为了他们彰显自身地位和品味的重要选择。自上世纪起,卡地亚、蒂芙尼、梵克雅宝等珠宝品牌就开始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除了以竹子、葫芦等中国风元素为造型的首饰,和装饰以翡翠雕刻件、螺钿片和丝绸等中式材料的化妆盒,卡地亚还将中国风运用到珠宝化小台钟里。2013年,几只产于1990年代的卡地亚台钟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被拍出高价,钟面是以各色宝石和钻石打造出的火鹤莲花图,将西方装饰主义风格与东方传统艺术进行了高度结合。
卡地亚运用中国风元素设计化妆盒。(资料图/图)
然而,近年国外的中国风设计却频频被中国民众质疑:外国品牌对中国风是不是有什么误解?这些国际大牌为了中国的市场,纷纷打出“中国风”这张牌,然而展现的却往往是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雅诗兰黛和阿玛尼设计糟糕的猴年粉饼、路易威登推出的形似电子机器猴的猴年吊坠、博柏利的“福”字新春限定围巾、维秘秀场上的龙凤和乡村爱情式配色……中国风在这些外国品牌的设计里沦为了喜庆艳俗色彩的全铺和中国元素的符号式堆砌。当此类难以被理解的“中国风”设计层出不穷时,中国风终有一天会变成中国“疯”吗?
雅诗兰黛推出的猴年珍藏粉饼。(资料图/图)
什么才是中国风?
说起中国风,最合适的诠释者自然是中国人。有人骄傲地热爱着。有人却认为这是与时代脱节的“过气元素”,迷失其中,让中国风陷入被廉价解读的窘境之中。
这种窘境来源于过去和现在,好比是这个时代显现出的一处并发症。著名学者戴锦华曾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改造让当代中国文化失去了立足点。为了开启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以付出民族历史为代价,开始了“一种极端深刻的文化内在流放”般的自我改造,这让后世很难在文化媒介中直观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加之,现在部分大流量影视作品通过不加节制地堆砌浅显的文化符号来硬凑中国风的情怀,给众多不甚了解中国风内涵的民众带来了文化认知和审美情调上的误导。长此以往,人们终将变成文化符号的囚徒,对中国风的认识也将永远止步于表面,让其成为中国人生活里得而复失的一部分。
真正的中国风绝不仅仅是几个红彤彤的福字或是几段古风的小调旋律,它是中华文化的姿态,它有着历史积淀做的骨,人文精神勾勒的魂魄。不比一个停在原地、方方正正的木头墩儿,它是一种带着朦胧美的气韵,能够装进造型各异的器皿里,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人们将过去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时尚审美接轨时,往往会产生错位。前有被称为“福禄寿大楼”的天子大酒店,后有入围《卫报》世界最丑建筑榜的方圆大厦,正经的中国风设计看似难免犯俗。
沈阳的方圆大厦外形酷似铜钱,自诞生以来就颇受争议。(资料图/图)
毫无疑问,在瞬息万变的时尚圈中,中国风永远是一个难度不小的设计命题。如何在时尚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国风元素,非常考验设计师们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对艺术的表达能力。纵观近年来的中国风设计作品,简洁大气的圆形和方形常作为产品的基础形态,一是符合中国传统装饰中的方圆观,二是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喜好。色彩是中国风的韵律,只需点上几抹颜色,运笔二三,便可创造出不同时态下的生命力。简单粗暴的将中国红和龙袍黄混搭撞色并不好看,从中式建筑、中国漆器中取色的色彩组合多和谐耐看。此外,现代优秀的中国风设计通常会避开生肖、花团等较难进行艺术加工的大型图案,而像祥云、花瓣、仙鹤等以小见大的通用型中国风元素成为多数设计师们的首选。
成功的色彩组合及富有美感的图案设计让中国风不再缺乏时髦感。(资料图/图)
年轻化也是当下中国风设计的重点主题,毕竟定位什么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把握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是设计过程中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从各色文创到最近被频频刷屏的故宫美妆,故宫博物院在“文化年轻化”这件事上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当一本正经的皇帝开始卖萌,当多愁善感的妃子比起剪刀手,中国宫廷文化一下子变得灵动活泼起来。“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饮食甚好”,这些皇帝批阅奏章的“俏皮话”更是拉近了现代人和中国风之间的距离。故宫博物院将这些有趣的朱批印在日常用品上,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去购买,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好奇心,多篇以皇帝朱批为出发点的历史科普文章开始在网络上大量被转发。兴许原先消费者们这是奔着好玩的噱头而去,但却在不经意间将祖先的文化引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
当威严的皇帝加入卖萌营销。(资料图/图)
中国风走出国际范
随着国人对文化自信的日益重视,不少中国设计师打出了“中国风”这张王牌,屡次惊艳世界。
2017年,电影《蜘蛛侠·英雄归来》在国内上映,一连放出40张以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的海报,蜘蛛侠时而站立于广西桂林山水间的一条竹排上,时而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被熊猫包围,时而又纵身跃下广州小蛮腰。由插画家鹿菏创作的《水形物语》中国版海报同样惊艳,以水墨的表现形式,通过大量的留白和花青、淡墨、石绿等流动的色彩,点染出浪漫且神秘的一幕画像,影片导演托罗毫不吝惜地在推特上使用了一长串感叹号来表达自己对这张海报的喜爱。
电影《蜘蛛侠•英雄归来》的部分中国版海报(资料图/图)
电影《水形物语》的中国版海报(资料图/图)
基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探索过程,每个表达者对输出“中国风”有着各自的独家见解。“我之前觉得它是一个比较魂魄的东西,不是表面上红墙绿瓦、汉字、京剧这些意象。但后来发现,你不可避免地会用这些意象做组合,因为观众只能一眼认知他熟悉的东西,需要用一些表象、一个比较浅显的东西做引导,才能把想要传输的东西传达出去。”《大鱼海棠》的导演张春这样解释他心中的中国风。今年,他为《神奇动物在哪里》绘制的六张中国风海报获得了各方赞誉,不仅运用了中式的色彩进行冷暖色调的平衡,还加入了铜钱等中国元素,让海报在还原影片动物角色时,更自然地贴近中国观众,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
当绘制神奇动物嗅嗅时,张春用铜钱代替了一部分的星星。(资料图/图)
也许,中国风并不需要我们去刻意追寻。当我们能够脱离形式化的浅层理解,自我认同之余能清楚明白的表现中国风时,它就会真正走近,融入生活,像一个轻快的跳跃着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