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3
欧洲人认为我们的皮蛋像臭鸡蛋,我们认为他们的鱼子酱难以下咽。
对中国的某一种食物,无论是完全排斥、还是有限度接受,都表明地域不但限制了人的想象,更限制了人的味觉。“知道”跟你谈谈,中餐在外国人眼里到底是怎样的。
凉拌皮蛋 (IC photo/图)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警方在例行巡检中从一家华人商店查获了八百多颗违法蛋品,其中就有皮蛋,同时,欧盟把皮蛋列为禁止进口食品。
这让人想起了此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把皮蛋列为是全球最“恶心”的食物。CNN说,在他们眼中,多种亚洲食物都是恶心的,但皮蛋的味道最吓人,外型也怪异,像是魔鬼生的蛋。
而在吃的问题上,似乎没有比贝爷更有发言权的人了。这个“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勇敢男人,算是啥都吃过了吧。他却曾认真表示,在他所吃过的所有恐怖食物当中,一个小小的皮蛋最让他印象深刻。在外国人眼里,皮蛋真的有那么恶心吗?
从排斥到有限度接纳
无论煮粥还是当下酒小菜,皮蛋(也叫松花蛋)被不少中国人所钟爱。但国外人尤其欧洲人眼里,这种被埋在泥土或石灰里腌制好几个月,通体黑不溜秋的玩意儿,气味刺鼻,吃进嘴里像臭鸡蛋,一点都不开胃。气味上就让西方人敬而远之的,除了皮蛋当然还有臭豆腐。但不排除有一些在国内生活久了的外国人,做过第一次尝试后,对它爱不舍口。
如果说气味的好闻与否,是人类给食物的一种粗浅定性,那么不吃动物的首尾和内脏,则是欧洲人的一种饮食习俗了。有统计说,英国人每年扔掉上百万的鸡爪。在中国吃货看来,是赤裸裸的食材浪费。咱们拿猪头当下酒菜,甚至在古代是祭祀用的必备供品。咱们觉得猪脚饭好吃,可他们对猪蹄儿、猪肚、下水这一类的食材统统不感兴趣。
这一点,阿拉伯地区倒是跟我们相近。钟爱羊肉的他们,可以用羊头和羊蹄烹饪出多种美食,例如伊朗的一道菜叫Kale Pache。007的一部电影里,饰演阿富汗落魄王子的反派大块朵颐馅料羊头时,坐在侧面的邦德则看的直反胃。
动物首尾和内脏、各种千奇百怪的昆虫(蝎子、蚕蛹等)、气味刺鼻(榴莲等)的食物,欧洲人似乎都不想碰,但也有例外的情况。不过原因仅仅是,对方的饮食中恰好有类似于中国人所吃的食材或者烹饪方式。
在苏格兰,当地人就能接受中国人常吃的血豆腐和爆肚。而美国南方的黑人以及更南边的墨西哥人,对于中国正宗的川菜也能接受。毕竟,位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移民后裔,连鳄鱼肉和炸蟋蟀都端上了餐桌。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和抖音上的黑人网红一样,基本上中国人敢吃什么他们也敢。
除了单纯的口感,文化因素也是人们对某一种食物是否喜爱的关键。美国的犹太人整体上就都喜爱中餐。Kosher,是符合犹太戒律的意思。在犹太教的戒律中,有一条是禁止奶制品和肉类混合做菜。西式菜肴在制作过程中都会加入黄油、奶酪等奶制品,中国人则没有这样的饮食嗜好。于是乎,中餐这种既符合信仰戒律又经济实惠的食物,就成了kosher food(犹太食品)之外的代替品了。《大西洋周刊》2014年曾报道,美国人之所以圣诞节青睐中餐,是因为华人和犹太人是最大的两个非基督徒移民群体。
饺子已成海外中国菜的象征之一(资料图)
美式中国菜和法式饺子
欧洲人觉得咱们皮蛋像臭鸡蛋,咱还觉得他们的鱼子酱难以下咽呢。对中国的某一种食物,无论是完全排斥、还是有限度接受,都表明地域不但限制了人的想象,更限制了人的味觉。多数情况下,无论国内外,各地区的人们还是最喜欢本地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即使中餐在欧美遍地开花,食物的味道也早已并非正宗的中国味儿,完全融入当地了。
比如美式中餐里的左宗棠鸡,是在1973年随着台湾湘菜名厨彭长贵到美国的,其后所有的美国中餐馆都会有这道菜。至于这道菜的中国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来绝大多数未到过中国的美国人都不会知道。由于食物的内在灵魂不会被抹除,所以它就能成为中国菜的指代。就好比国内的城市有很多西餐厅,虽然里面的味道已中国化了,可人们还是知道这是西餐。
目前,全美有超过五万家的中餐馆,比肯德基和麦当劳加起来的数量还多。《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显示,在中餐馆的名称里,熊猫(Panda)、龙(Dragon)、金色(Golden)这些最能体现中国元素的名称,是最热门的词选。中餐馆最集中的地方是美国东北部各州以及西海岸,即使是在荒凉的阿拉斯加,也能看到中餐馆的身影。比较例外的是北达科他到德克萨斯的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中餐馆。另外对美国人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中餐仅次于长城和功夫,位居第三位。
不管美国人是否真的爱吃,这么多中餐馆出现在山姆大叔的土地上,还跟当初的《排华法案》有一定关联。虽然法案颁布后禁止中国劳工入境,可法律又规定允许一些人以“商人身份”入境,并且还能带家眷。这么一来,开餐馆的老板有了特殊绿卡,于是美国的中餐馆数量暴增。难不成彼时的美国佬都不做饭,只想让中国人去给他们做吃的?他们自己正好专心挖金子修铁路?虽是调侃,但第一家中餐馆广东餐馆还是早在1894年开在了旧金山,这个餐馆一次可容纳300人吃饭。
也许美式中餐里的麻婆豆腐可能没放辣椒,而且很多餐馆自创了国内从来没有的菜肴,但这都不妨碍外国人把这些食物叫做中餐。这一点不光在美国,即便是在跟我国文化相近的日本,中国菜在他们那里也会改变风格和口味。
但是,正因为食物最原始的地理特征,保留并成为了其内在的灵魂。之后不论食物飘泊在何方,都能让人一眼看出它老家是哪里的。比如,咱们独一无二的饺子。
国内的饺子论斤卖,你能想象法国中餐馆的饺子论个卖吗?一个饺子的价格在0.6到0.8欧元之间,要恰好遇见个饭量大的,消灭三四十个,一盘饺子就要一两百块人民币。在法国人看起来,这一切挺正常的。食物走出国门后,改变的不仅仅是最初的口味,连带着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好比欧美人吃牛排想着口感如何,你在国内吃牛排,一边默念着牛排要几分熟,另一边还要担心坐对面的女友是否会把数字报错。若是错了,你觉得这顿饭的逼格就没了。
这是食客们在位于美国纽约的中餐厅享用晚餐。(新华社 林比邻/图)
别用自家嘴揣测别人的胃
不同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人们各自的基础口感。有的人嗜咸,有的人爱辣,有的人喜甜。这也正是为什么,人在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会愈发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在基础口感上,对所有新食物的尝试,仅仅是一种拓展,是完全替代不了基础口感的。
因此,中餐是否受到老外们的喜爱,从人口整体的基数上看,爱吃的永远只是少数。这一点不光适用于中餐,也适用于西餐或者世界其他地区的食物。即便在爱吃的群体中,很多也是因为环境限制而不得不吃。
再者,由于中国人口最多,相应出国的人也多,自身饮食文化的输入功率,自然也要大很多。何况我们的饮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这一切首先在国内会形成一种错觉。看着那些遍布各地的中餐馆,会让不少人误认为当地人也会经常光顾——实际上有些餐馆仅仅为当地华人服务。不过,也不能排除有外国人对中餐的特殊嗜好。毕竟中国地域广博,饮食流派众多,单单在国内口味就千差万别。从几率上看,或许会碰上一种外国人喜爱的中国食物。但这永远成为不了大多数。
其次,欧美等国的中餐馆数量变多,多数时候只是冲击了本地人的视觉,而并没有浸入当地人的口感。在当地随机问一个路人,最大的可能是他只听过中餐,至于有没有吃过,爱不爱吃,这就像在中国问一个路人爱不爱吃日料。
最后,那些融入了当地口味的中国菜肴,前面的“中国”俩字,已完全跟食物本身的味道剥离,抑或说根据当地人的口感喜好,在中国菜标签的基础上推出的新菜品。理论上说,这种改良的菜肴,不属于某个单独的国家。而这种食物上的融会贯通,也正好跟人类的全球化一脉相通。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脆弱,饮食和口感上会偏向于自己最爱的食物。因此看一个人爱吃什么,只看他生病时候的吃食即可。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嘴巴去揣测别人的胃口。也不要以为外国的土地上有很多外国餐馆,他们就真的爱上外国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