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测试由“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指测试者(人)在与被测试者(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工智能。
图灵测试并非一个判断人工智能的标准,而是一个哲学思考,本身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无法作为可操作的准则。
图灵测试考虑的是,一个智能只能由其他智能来识别。而我们虽然试图创造具有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但什么是人类智慧?我们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标准。
图灵测试给出了一个判断人工智能的可能途径:所有的表象合起来就是本质。正如有句谚语:如果一个东西长得像鸭子,走路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么它就是鸭子。直到你能找到它不是鸭子的证据,比如它突然说话了,而鸭子是不会说话的,才能说它不是鸭子。
所以,图灵测试没有严格规范的、可操作的标准。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指以下三个法则: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阿西莫夫是一位科幻小说家,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机器人三定律本身是一个文学概念,不是一个严格的定律,有些用语本身很模糊。比如,伤害怎么界定?假设你喜欢熬夜刷手机,机器人会不会认为熬夜和刷手机都是伤害,而把你轻轻地绑在床上?
对于现在的弱人工智能,不需要设置这样的规则,因为它理解不了这些规则。而到了强人工智能层次,它能理解这些规则,但它会将其当作规矩去遵守,还是将其看成束缚而怨恨,尚未可知。
机器人三定律当时只是为了推动小说剧情发展而提出的,反被后来的科幻小说奉为圭臬。
摘录自《一本书读懂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