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宝玉银& ampquot天生的人是万物之灵。山川一月的精髓只在女儿身上响起,须眉男人只不过是渣男托母& ampquot说了。
硬糖君没考证,但无端觉得,这正是“渣男”一词的出处。最近抖音掀起了一股“渣男风”。从明明白白洪世贤,到犹犹豫豫何书桓,再到姐姐妹妹一锅端的楚濂,概莫能免。随之而来的“鉴渣大法”“渣男语录”“渣男之歌”更是呈现井喷之势。
“鉴渣大法”如同买菜攻略,简单粗暴地将渣男特征凝练概括,按图索骥令人欲罢不能;“渣男语录”好似恋爱红宝书,逐一验证让渣男无所遁形,对号入座引发灵魂共鸣;“渣男之歌”更是一骑绝尘,朗朗上口的旋律配合扎心歌词,扯下渣男最后的遮羞布。
更有广为流传的“渣男锡纸烫,渣女大波浪。而我不一样,积极又向上”。强烈怀疑是tony老师在抖音投放的软广,好让大家前赴后继地去办卡。试想,鲤鱼跃龙门之后才变龙,渣男渣女是烫完头才变渣的吗?
正所谓,世有渣男,然后有锡纸烫。锡纸烫常有,而渣男不常有。故虽有美男,钟情于老婆大人之手,996于公司电脑之前,不以“渣”称也。然当世之人,恋爱不以其道,分手不尽其德,刷抖音而叹之,曰:“男人都渣!”呜呼!其真无好男邪?其真不知男也。
说到底,“遍地渣男”的抖音,只是一种现实焦虑的隔空投射。渣男,遮蔽了现代恋爱的所有症候:变成了看破红尘的假洒脱,孤独自我的保护壳,最终成了集体情绪的宣泄口。
渣男遍地
古代渣男谢希孟,有绝情诗“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赋予他人可!”这简直是渣男语录的文言版。
在抖音,渣男微信语录泛滥成灾:在吗,干嘛,吃了没;哎呀,心疼,喝热水;多穿,快回,外边冷;你忙,好梦,早点睡。
同样的,渣女语录也相映成趣:小哥哥,好爱你,等会儿一起打游戏;男闺蜜,我有错?你居然还怀疑我;肚子饿,没钱了,做梦都想要这个;我还小,哪点露?我现在还没玩够;你不信,我不管,我想咋穿就咋穿;你好人,我不配,别再为我流泪。
语录体只是入门,特征总结才是进阶。渣男渣女的特征,宛若武功心法:广撒网,不投食。不明示,不主动,不拒绝,不远离。爱调戏,不负责。陪聊多,谈心少。总结完成之后,两个男生或女生还不忘碰杯,来一句“兄弟(姐妹),优秀”。
在抖音,口诀的韵脚有多顺,对渣男的怨恨就有多深。除了前面的“渣男锡纸烫”,甚至还有“渣男会呼吸,渣女蹦野迪。直男爱萝莉,直女练腹肌。”。以前是只要渣,你换什么发型都不对。现在是只要渣,你连呼吸都有罪。
每一个群体,只要被编了顺口溜,就难逃被贴标签的宿命。应该注意到,渣男、绿茶、萝莉、女装大佬等名词,本身就是一张标签。而在抖音,给每一个标签贴上新的小标签,就是新一轮的圈层隔离。
二次标签化的粗暴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由此而引发的“越轨行为”,也难以想象。社会学家莱默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
简言之,当某个群体或个人被贴上“渣男”的标签,他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这一标签,形成新的自我概念。不久,“渣男”就成为他“最有力的身份”并且取代了他所有的其它角色,终至产生“自行应验的预言”。所以,在顺口溜攻势下,渣男势必更渣。或者在短视频的流量裹挟下,表现得更渣以迎合标签效应。
由此诞生的新名词,成为了渣男旅途的狂欢终点。比如“甘蔗男”和“咸鸭蛋女孩”,如果缺乏相应的短视频观看量,甚至难解其意。甘蔗男,用于吐槽有些人表面是暖男,实则为渣男。就像甘蔗一样,开始非常甜,用甜言蜜语俘获芳心。但时间久了,甘蔗男就会暴露出渣渣的本质。
以渣为荣
渣男概念的创始人贾宝玉,自己的理论也非常双标。他把小姐姐分成“嫁人”和“没嫁人”的两种,补充了“死珠子”和“鱼眼睛”的补丁理论。甚至说:“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贾甘蔗,明明是你自己渣,区别“少女”和“妇女”,怎么反倒成了女人的不是了?将风流作为花心的掩饰,以多情作为滥情的借口。以渣为荣的封建糟粕,古已有之。而到了抖音,真不明白“渣”怎么就变时髦了?
在“倒渣派”的声讨中,“挺渣派”逆势而起。用渣男和直男的对比,为渣男翻案。第一,甜言蜜语,渣男享受过程,不问结果,专挑好听的说;第二,臭不要脸,妹子一生气,渣男可以无原则的去哄。而好男人却会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第三,欲擒故纵,渣男懂得进退,撩拨得妹子小鹿乱撞。而好男人总喜欢黏着女朋友,让她失去了新鲜感。
挺渣派的核心理论认为:渣男是恋爱的天使,安全感的黑洞。好男人是安全感的天使,恋爱的黑洞。更有一个著名比喻:一个男生高中三年,总是约你出去玩,帮你作弊,还帮你演戏,请假(这是渣男)。而另一个男生,一直催你学习,督促你的成绩。(这是好男人)你选哪个?
但“挺渣派”的逻辑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用渣男的温柔对比好男人的木讷,却不用渣男的花心对比好男人的专一。这不就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摆明了耍流氓吗?
“倒渣派”的反击言简意赅:渣男感情不断,备胎无数,不是因为他很迷人,而是因为廉价又百搭。部分高手更是“奇招陡出”,指出“渣男”也是有相当高的准入门槛的:
“外貌多少也得是178吧,高级一点人手一双RO,最次也得一双AJ和椰子吧?声音就算不是高级低音炮,最差也得是男低音吧。最起码你情商得高吧,存款至少要六位数以上吧。高级一点的开超跑,差一点的也得开野马思域吧。你身材长相再不好,也得有锁骨腹肌,一双好看的手,还有长得过去的一张脸吧”。
这样看来,生而为人,其实也不是谁都“配做”渣男。毕竟,作为渣男,总有一两项甚至是多项资源(颜值、财富、身材)可供挥霍。标榜自己是“渣男”的,究竟是真的出于好心提醒大家“内有巨渣,生人勿进”,还是出于虚荣蹭热度就不得而知了。
先是有人制作标签,然后其他人自己找来贴上,这像极了硬糖君小学时候的“古惑仔”风云。因为“带头大哥”垄断了校园武力,所以就有无数小弟。在抖音“渣男渣女”垄断了恋爱资源,也就掀起论战,互相撕贴标签。
贩卖焦虑
咪蒙曾写过《如果你碰到渣男》《遇到这样的渣男就嫁了吧》。很明显,她经历了从中间派到“挺渣派”的转变。而当我们将这一篇篇爆款十万+的精华浓缩,得到的不正是抖音上的“渣男视频”吗?
短视频比起文章,更加短平快。咪蒙的故事虽狗血,但至少还有精巧的“起承转合”,水到渠成的那一刻极具迷惑性。抖音的视频虽精悍,但在粗暴的转折和直愣的情绪宣泄中,只剩下爽感过后的无尽虚空。
同样是贩卖焦虑,咪蒙做的是人血馒头的生意。而抖音是让用户自己蒸馒头,后现代的无力感成为了一种宿命轮回。从顺口溜贴标签,再到两派论战,无数个短视频只干了一件事情——教我怎么做。
教我鉴别渣男,教我识别绿茶,教我惩恶扬善。可同质化的内容背后,却没有人教我怎么独立思考。当你点开抖音,算法早已在揣测你的喜好,人生导师网红博主早已为你剪好视频,输送三观。成败与否的关键,是你手指下的那个赞。
以前说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现在是刷过很多抖音,还是搞不顺感情。照理说,教我学习的人有了,教我做菜的人有了,教我恋爱的人有了。早就该按部就班登上人生巅峰,可绝大多数用户,永远是万花筒的黑框,碰不到中心绚烂的彩色。
1967年,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写道:“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堆积。景象叠映景象,人就生活在这光怪陆离的虚幻假象之中,悲情地依靠幻象而活”。
而抖音正是以“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欣赏这种表演”的呈现方式,加剧模糊了现实与幻象之间的界限。所谓的情感生活,只是15秒的精心雕刻。当真实被编辑和虚置,短视频只剩下了情绪和焦虑。
纸媒时代,百看不厌的《知音》《家庭医生》教你怎么判断老公出轨;微信时代,咪蒙Ayawawa教你怎么降服对象;短视频时代,抖音教你怎么鉴别渣男。永恒的问题,带来的是无解的焦虑。而迭代的传播媒介,带来的只是贩卖方式的改变。
如果说纸媒只是瞎吆喝,影响力有限,恰似路遇崂山道士说你家宅有难;那么短视频就是流行感冒,覆盖面惊人,随便打开一个都让人心有余悸:“我是不是遇到渣男了?”
而看似感情最丰富的年轻人,又仿佛都患上了感知障碍,需要被人不断告知“他爱不爱我”“我爱不爱他”“他是不是渣”……唯有在高浓缩的短视频或是《前任3》、《比悲伤更悲伤》这一类电影中,才能体味“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