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温度。
《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即将颁布实施。此前,14个市级部门和16个区级政府参与,历时半年对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无障碍建设解决了“有”的问题,但尚未达到“好”的程度;解决了“点”的问题,但没有连成“线”,交通出行无障碍建设仍是弱项。连日来本报记者跟随残障人士遛马路、赶公交、乘地铁,体验交通出行中的无障碍环境,为北京市补齐设施短板、完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让“首善有爱、环境无碍”成为社会共识,让我们的城市更温暖。“肢体残障人士出行,轮椅上常常需要绑上‘两杆大枪’。因为现有的交通设施不能做到全程无障碍,必要时我们还是需要拄拐走。”性格豪爽的武女士平时经常外出,如果远距离出行她还要驾驶残疾人摩托,一年大约行驶5000多公里。不仅因为社交活动多,她还是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员,所以相关体验非常丰富。
解决了“点”的问题,但没有连成“线”——这个评价不仅来自于武女士等残障人士,今年初完成的全市无障碍摸底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城市道路缘石坡道、提示盲道和过街语音提示等无障碍设施设置率为76.5%,人行天桥等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连贯性、完整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完善。
新建设施存在设计缺陷
点位:地铁生命科学园站外
10月7日,记者从昌平线地铁生命科学园站西北口出来,沿着北清路辅路往西走,发现非机动车道旁有一条将近6米宽、两三米深的排水沟,旁边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而盲道距离沟边只有不到半米。这条排水沟由方砖砌成,沟底浅浅地积着一层雨水。记者注意到这段路对侧设置了护栏。
从永旺西街往西还有一段200米长、10米宽的排水沟,同样没有安装护栏。水沟旁的盲道有的地方破损严重,有的地方竟然“断片”,还有的被交通信号灯、水泥路墩和垃圾箱挤占。而盲道外侧不到半米就是5米深的水沟,竟然没有一点防护措施。
由于这里紧邻地铁站,因此行人车辆非常多,逆行现象严重。为了躲避风驰电掣、擦肩而过的电动车,不少路人只能贴着沟边行走。一位路人说,傍晚灯光昏暗,更是险象环生。
点位:大运河森林公园
“出来旅游本来挺高兴的,没想到我坐着电动轮椅竟然在公园里人仰马翻。”9月1日,无障碍监督员卢女士和几位残疾朋友去大运河森林公园游玩。卢女士说,他们进入公园后沿着河岸一直走,她驾驶着电动轮椅经过第一座拱桥时非常顺利,万万没想到从第二座拱桥下坡时,桥末端与地面衔接处有一个台阶。尽管当时轮椅速度不快,但她没有及时发现台阶,轮椅前轮突然掉下台阶差点翻过去,而她直接从轮椅上冲了出去,一头栽倒在地。突如其来的意外把同行的伙伴都吓呆了,在其他游客的帮助下她坐回了轮椅。“当时头脑一片空白,拱桥的位置和周围环境都没有记住。万幸的是我没摔伤、不用去医院,可大家的心情一落千丈,扫兴而归。”卢女士揉着头顶鼓起的肿块懊恼地说,经过的第一座桥没有台阶,这让她放松警惕,如果第二座拱桥两端都有台阶,她就根本不会驾驶电动轮椅上去了。这样的设计有缺陷,一定还有其他人被“坑”过,不仅残疾人容易摔倒,老人孩子也不安全。
无独有偶,崔先生6月曾通过“无障碍随手拍”反映该公园缺少坡道。他告诉记者,大运河森林公园西门附近的码头搭建了不同高度的平台,高低错落间用台阶连接,没有坡道。乍看上去,颜色一致的平台让人误以为是一片平地。崔先生一行人兴奋之余没注意到脚下,一位坐轮椅的残疾人从台阶上跌落翻倒。
反映问题后,公园方面很快表示将进行整改。10月3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看到在售票处附近,平台之间修建了两处一米多宽的坡道,而且坡道边缘贴上了醒目的黄黑相间的警示线,长的一条坡道两侧还安装了不锈钢扶手。不过,短坡道的底端挨着垃圾箱,通行还是有些不便。
点位:广安门桥西南角
盲道为盲人提供路况信息,如果突然消失,会让盲人不知所措。在西城区广安门桥二环里西南角,就有这样一处“断头”盲道——前方突然被栅栏拦住,再无后续。而实际上,栅栏并未将人行道全部拦住,而是留下一个小口供行人通行。对于视力正常的人而言,这个小口很容易发现,但对于盲人来说,缺少盲道的指引,很难继续行进。
对此,西城区有关部门回应称,该位置为某单位车辆出入口,路面本应铺设沥青,但该单位统一铺设为石材砖,因其非步道,故无法设置盲道。
无障碍监督员刘先生感慨,这些盲道不仅无法引导盲人,甚至可能误导盲人,给他们的出行带来危险。据介绍,目前全市持证上岗无障碍监督员大约有360名。通过“无障碍随手拍”平台,随时发现、及时整改家门ロ的“障碍”,截至今年5月累计发现障碍4183个。
原有设施改建不到位
点位:陶然亭公园一建筑门前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为了建设而建设”,并未考虑到建筑本身和残疾人的实际状况。陶然亭公园里红文化研究会前的坡道便是如此。
这处坡道宽约一米,十分平缓,不锈钢的栏杆上有一个明显的圆形无障碍通道的标识,但上端一个立柱死死地挡在中央,只留下半米不到的狭小空间。经常坐轮椅逛公园的孙先生说,连最小型的宽650毫米的手动轮椅车都无法通过坡道顶端。他猜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古建筑不能随意改造,但建设这样的坡道没有意义,还平白浪费了金钱和人力。
点位:东总布胡同19号院
一些地方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得并不符合规范。无障碍监督员武女士家住东总布胡同19号院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门前有6级台阶共1米多高。大约在2008年之前物业在台阶旁边修建了一条弧形坡道,四五米长。但武女士说,这条坡道都挺好,就是坡度太陡,她很难自己摇轮椅上下坡道。所以每次到了楼门口,她得从轮椅上下来,拄着拐、扶着栏杆,很艰难地“挪”进楼道。“而且坡道面防滑棱过高,我总怕被绊倒,所以拄拐都不走那条坡道。”小区里越来越多坐轮椅的老年人,进出时还是要靠人搀扶才能上下坡道,有的老人怕麻烦别人,就很少出门了。
据调查,在本市居民小区,坡道不标准的问题很常见。根据相关建设规范,坡道长高之比至少应达到8:1,这样才能保证坡道平缓,轮椅可以安全上下。
随意阻隔占用无障碍设施
点位:北京银行东单支行后门
记者调查发现,本市银行网点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但有些网点没有张贴无障碍设施标识,导致设施无人维护,随意被人占用,而且难以监督。
位于中纺大厦底商的北京银行东单支行,客户出入的大门朝向长安街,有一组十多米长的弧形台阶。大厦前有停车场,空间较宽裕,有条件建设无障碍设施。武女士说,她曾向残联反映,轮椅出入该银行不方便。一位负责人向她解释说:“我们有。”“在哪儿?”“您绕过去,后面有个门配有一条坡道。”于是武女士跟着负责人来到银行后面,果然看见一条非常标准的坡道。可是坡道连同一块空地租给了快递公司办公使用,坡道平时锁着。那位负责人带着她通过坡道进入银行,再绕到前面进入营业厅。
10月2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段坡道位于中纺大厦的西北侧,坡道顶端有一块五六平方米的平台,已经被玻璃隔断封闭,里面摆放着货架、塑料筐和包装箱,纸箱上有某快递公司的标识。正对坡道顶端的门基本不开,而坡道旁边台阶上的大门敞开,附近员工可以进出领取快递。早上9时,这条坡道俨然成了快递收发点。各个公司的快递车将坡道团团围住,水泄不通。
武女士说,银行的职员态度很好,向其表示以后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找人打开坡道的门。可她认为,残疾人一般都是看标识,如果有标识就说明这里有无障碍设施,没有就走人了。“为什么不大大方方贴上无障碍标识呢?”
点位:新世界商场周边
盲道、坡道被人为设置的交通设施阻隔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新世界百货崇文门店南门前的缘石坡道被栏杆拦住,只留下一条不足半米的盲道,轮椅过不去,只能沿东兴隆街往东再走300米,才有其他的坡道。无障碍监督员关女士告诉记者,设置栏杆主要是为了拦住电动车,可是把坐轮椅的残疾人也给拦住了。
而这家商场东门靠近东打磨厂街一侧的人行道上,有一个由栅栏围起的自行车停车场,其东侧的栅栏不管不顾地横向截断盲道,几辆自行车直接停在盲道上。关女士认为,若要在此设置停车场,应该将条形砖改成圆点砖,再另设新道,或改变停车场入口的位置,留出盲道。这样被拦住的盲道无疑给盲人提供了错误信息。类似这种盲道被拦被占的现象并不鲜见。本报记者罗乔欣
特写
一条“命运多舛”的坡道
位于东单北大街上的协和医院东门外人流熙熙攘攘。其南侧的一排商铺中有一家药房,店面宽敞明亮。家住东城区的一位无障碍监督员刘女士说,自己曾是这家药店的老顾客。
然而现在,她对这家药店只能望而却步。药店门前半米多高的3级花岗岩台阶,让她既熟悉又陌生。刘女士回忆说,大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药店门前修建了坡道,附近的老人和残疾人买药都特别方便,所以她也成了药店的常客。没想到,2018年这条街整治后,药店前的坡道因为原有规划图中没有,就被拆掉了。而药店外墙上的无障碍标识还一直贴着。
“虽然坡道拆了,药店服务还是挺周到的。一看到我来,熟悉的店员总会迎出来,走下台阶为我服务。”记者也看到药店门口摆着拐杖和轮椅。不过刘女士心里还是有点别扭,“如果不买药的话,我也不想那么麻烦人家,挺不好意思的。”更何况,不能进店就只能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掏钱或刷卡支付,想到这些她更是浑身不自在。
去年底,刘女士将这个问题发到“无障碍随手拍”,反映坡道拆除之后造成的种种麻烦,以及无障碍标识与实情不符带来的误会。不久后,她便接到回电,表示问题转交责任单位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目前已经解决。
可当她满心欢喜地回到现场,发现所谓的解决问题,居然只是把无障碍标识去掉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让人意想不到。”
无障碍监督员表示,街道整治以恢复原貌为原则,把坡道拆了似乎合规。但很多无障碍设施都是后来加上的,拆违时能不能区别对待呢?记者还注意到,在这排商铺中有一家银行,门前的台阶被改造为一条近10米长的平缓坡道。银行职员说,这条坡道也是他们自己后来改建的。
不少残疾人坦言,城市改造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完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建了不少无障碍设施,现在2022年冬奥会要来了,期待借此良机,北京的无障碍设施能有更好的发展。
记者手记
不仅为了残疾人
“我们这儿没盲人,修这么长的盲道没必要呀,还不如改成绿地或车位呢”“这条坡道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先占着,轮椅来了我们再让开”“这么大的无障碍卫生间经常空着,改成储物间更实用”……
断头的盲道、被占用的坡道,往往被视而不见;或闲置或破损的无障碍设施,也见怪不怪。对于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少人心中或多或少还存有上述想法。究其原因,是认为那些设施是给“他们”用的,跟“我们”无关。面对这种误解,有人建议“换位思考”——把眼睛蒙上走一圈试试,或者坐上轮椅自己到外面转一转,就能体会“他们”的烦恼了。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换位”,而在于“无位可换”,在无障碍环境面前,不存在“我们”与“他们”的界限。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困境——更专业的说法是——短期行动不便或功能障碍。比如,运动健将不慎骨折,只能拄拐出行;手术后行动不便,暂时需要轮椅出入;突患眼疾、耳疾导致视力听力障碍……此时,我们都需要依赖无障碍设施维持日常生活,甚至自我尊严。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盲道坡道,有些设施装置往往让普通人难以觉察:公交车厢里信息屏上“下一站……下一站……”的播报一旦“黑屏”,就会令听力障碍乘客坐立不安;楼梯只安装了单侧扶手,让需要对侧借力的行动不便者无所适从。更不用说紧急需要时出现的一段扶手、斑马线上温馨的滴滴声,会在关键时刻带给人们极大的安全感。
不仅如此,无障碍设施还体现了对老人、孕妇、儿童的一份体贴和关心。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步入老年后的生活品质。如果没有充分配置这些设施,就是出门晒晒太阳,都将成为奢望。
润物细无声,当环境无障碍成为社会的共识,当无障碍设施普及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的生活都将更安全、更便利、更美好。
现场
东城有支无障碍设施督导队
“10辆电动轮椅整齐地排成一排,行进在宽阔的长安街辅路上。那阵势可拉风了!”东城区残联2008年组织成立了一个无障碍设施督导队。队员们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全国唯一一支大马力越野式电动轮椅车队。筹备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检查了北京主要的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队长卢立介绍,集体出行确实可以起到宣传造声势的作用。但出于减少交通压力和安全的考虑,他们主要是组织小规模的暗访和检查。今年他们车队最北开到了奥林匹克公园,最南抵达永定门一带,向东到了通州运河,最西到了军事博物馆,行程数百公里。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