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快速运行的中国经济骤然减速,许多传统商业甚至停滞下来。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一些企业乱了阵脚,急于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互联网行业的崛起,让传统商业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文章又把一些人忽悠的热血沸腾,好像企业一沾上互联网就充满无限生机与希望。
事实是这样吗?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一些传统商业面临的是企业自身问题,诸如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味希望用互联网解决,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神话。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拥抱互联网,必须撩开互联网神秘的面纱。每个行业都有神话自已行业的本能,这一点在互联网行业就尤为突出。那些海归土鳖们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中文中夹着英语,英语中带着乡音,从一开始就在他们的父辈年纪的企业家面前炫耀他们的所谓高科技,把很多简单的事说的神乎其神。绕来绕去,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从阿里开创电商开始,很多人一直搞不清什么是电子商务?当年我也曾经为此求教过很多博士硕士专家学者,结果还是一头雾水。后来用了很长时间我才把这个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搞清楚了。其实,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电子是手段。大部分人一开始就走进了电子的误区,那些科技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是学IT的人的事,这些事对IT人物也不难。非IT专业人士没必要去钻这个迷宫。
实践证明,成功的电商主要是基于对商业本质的理解,没有对基本商业概念,商业逻辑,市场需求等等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什么电子手段都毫无益处。
某宝为首的电商平台成功后,某东、某品会等几大品牌已经形成了垄断,他们冲击的主要是传统商业。传统商业被打的几无还手之力,溃不成军。2012年某信出现,微商粉墨登场,2013年网红电商又再夺失地。2014年OTO平台大展风采。2015年社交电商异军突起。2016年拼团风起云涌。2017年直播崭露头角。2018年直播短视频带货惊天亮相,傲视群雄。某手散打哥带货1.6亿的神话让人热血沸腾,连罗永浩这样的老江湖也坐卧不安,开始了带货之旅,并大有斩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放神气一两年。”但万变不离其中,不管你换什么马甲,其核心还是商业运作本质是否可行。
我的一位小兄弟去年开始接手了一家不太景气的网红公司,当上了CEO。短短一年时间,招募了上百名网红,销售额迅速过亿,业绩不错。今年开始开展网红带货业务,表面看到的是屏幕前几个网红的直播,后台却是一个上百人庞大的策划、制作、采购、物流运营团队。火爆背后的艰辛只有CEO自己才能体会。直播带货究竟有无利润,CEO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一些传统企业根本没有互联网基因,却忽视原有业务本身的问题,进入互联网领域,以为可以一战成名,结果折戟沉沙,死了都没明白是咋死的。
我认识一位早期做房地产的老板,那年月靠手疾眼快、人脉关系赚了点好钱,最后在市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干了一个2万平米的服装城,本以为可以分割成摊位卖掉,结果受电商冲击,服装生意每况愈下,开盘抢购的场面成了昨日黄花,无奈之下只能改成租赁摊位,自己持有物业。然而一个毫无核心竞争力的服装城什么样的业户肯租摊位呢?到最后只有一层勉强租满,剩下三层空空荡荡。老板一筹莫展之际想起了电商,于是找了几个IT男做了一个APP,把服装城作为线下体验店,线上指导消费者如何穿搭服装,目的是通过指导服装穿搭引流实现消费。其实,这完全是个伪需求,谁会每天出门前上你的APP咨询如何穿搭?即使咨询了消费者就会肯花钱买商家推荐的服装吗?即使买了商家推荐的服装,消费者会去服装城的二、三、四楼吗?严格讲老板就是一个地产商,做了个服装题材的商业地产,这本身已经跨界了,地产项目定位不准,是项目本身出了问题,想用一个APP就把一个服装城救活了,简直异想天开。结果是没触电早晚得死,一触电立马就死,最后服装城变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传统商业不能做互联网,某宁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但某宁只有一个。对大多数传统商业企业来说,还是想要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掉,然后加互联网进行推广、销售、管理。
直播带货只是当前疫情形势下的销售方法之一,绝非一带就灵。成功的商业逻辑需要产品、价格、质量、物流、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完美的组合,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运营链就断裂。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传统商业的老板不要太冲动,太眼红。没准备好不要贸然加入电商大军“触电”,触电前先看看自已有没有绝缘能力。
直播有风险,带货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