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在新冠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一批抗疫物资抵达了广东。里面包含了10万只口罩、10万副手套,还有温度计、洗手液等防疫物品。
这些东西全部来自一个外国人的捐赠,他不曾有半点中国血统,但却始终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祖国,他一直坚称“自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
他是谁?他叫熊德龙,他与中国没有血缘关系,又为何有一个中国名字?为何他又深爱着中国?
熊德龙于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他身上有着荷兰和印尼两国的血统,但就是没有中国血统,不过这都不重要,多年来他早就把中国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印尼侨商熊德龙
故事还得从熊德龙小时候开始讲起。他出生不久之后就遭到了亲生父母的遗弃,以至于他对亲生父母完全没有印象。
被遗弃的熊德龙被送到了当地的孤儿院,一直到他两岁的时候,一对好心的中国夫妇来到了孤儿院,他们将彻底改变熊德龙的一生。
这对夫妇名叫熊如淡、黄凤娇,他们是广东梅州人,早年间下南洋闯荡,来到印尼打拼。夫妇俩的日子过得并不算富裕,他们经营着一家面点铺,自己做一些包子馒头、烧卖这些点心走街串巷的贩卖。
熊德龙养父母
遗憾的是,熊如淡夫妇俩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于是,他们决定收养小孩,在熊德龙之前,夫妻俩已经收养了3个女孩。
当他们来到孤儿院看到年幼的熊德龙时,怜爱之情由此而生,当即决定把他带回家。夫妇两人生性善良,对于收养的四个孩子都视若己出,他们供孩子们念书学习,把全部的关爱都倾注到孩子们身上。
熊德龙从小受父母亲的熏陶,完全接受了一整套的中式教育。汉语成为了他的启蒙语言,平时在家里他们都说汉语。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他背中国古诗文,甚至在多年以后,他都能熟练地背诵全篇《增广贤文》。
后来养父母还把熊德龙送到当地的华人学校,接受正规的汉语学习。可以说熊德龙打幼时开始,就开始全面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
在华人学校学习期间,由于他的长相酷似外国人而遭到了同学的嘲笑。年幼的熊德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长相确实与同学们有所不同,因此他十分沮丧,哭丧着脸回家告诉了黄凤娇。
没想到平日里对他十分温柔的黄凤娇却十分生气,一脸严肃地告诉熊德龙:你就是中国人,你是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
这还不算完,黄凤娇拉着熊德龙去到学校找老师,找同学家长,直到嘲笑熊德龙的同学亲口道歉为止。这件事对熊德龙的影响非常深远,多年以后他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
熊德龙坦言是母亲给了他归属感,给了他一个根,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不曾忘记母亲的教诲,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国人。
上世纪60年代,父母经营的面点铺生意不好,一家人过得比较拮据。但有一件事给熊德龙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天下午,黄凤娇带着熊德龙去到了一个当铺,并典当掉了自己唯一的首饰——一只手镯。
母亲将当来的钱立即寄回了梅州老家,让家里老人过年。年幼的熊德龙不解地问,既然家里已经没钱了,为什么还要当掉东西往老家寄钱呢?
母亲拉着熊德龙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广东梅州,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乡。无论何时,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那里才是我们的根。从此,梅州这个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了熊德龙的脑海之中,他第一次有了故乡这个概念。
虽然他还从来没有去过,但他已经对那里产生了一种隐约的亲切感,他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去故乡看一看。后来,由于家境贫穷,熊德龙在16岁的时候就开始辍学打工。
熊德龙先生回到梅州
他先是去到当地一家海绵厂里做工人。熊德龙天资聪慧,虽然他每天都在流水线上干着枯燥重复的工作,但是他在细心地观察着工厂里的一切。
他发现他们的生产成本非常低,扣除掉原材料、工人工资、设备等费用后,老板仍然可以赚取几倍的利润,而落到他们这些工人手中的工资却少得可怜。他下定决心,自己要当老板,要出人头地。
于是,熊德龙更加努力地工作,有时经常自愿加班,就是为了弄清楚海绵厂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两年后,熊德龙自觉时机已经成熟,他辞了职,用这两年积攒的积蓄开办了自己的海绵厂。
起初,他的厂房很小,只有100来平米,就是一个小作坊。但他能吃苦,善于经营,一个小小的加工作坊被他搞得有声有色。正当他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到来了,他的海绵厂失火了。
当时他正在家中睡觉,通过电话得知这一消息,他连鞋子都顾不上穿,骑着摩托车就往厂里奔。但是火势太旺,根本扑不灭,熊德龙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被大火吞噬。
熊德龙悲伤得在废墟上失声痛哭,这个时候,他的父母也赶来了,他们将熊德龙接回家,对他进行安慰。为了帮助他重振事业,夫妇俩决定卖掉自己的房子和面点铺。
就这样,熊德龙拿着父母给他筹集的18万块,开启了第二次创业。几个月里,熊德龙就开设起了新的厂房,为了省钱,他们一家人都住在厂房的一个角落里。
这次,上天格外的垂爱熊德龙,他的生意顺风顺水,很快就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熊德龙的生意越做越大,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他又投资了餐饮、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时至今日,熊德龙的产业已经遍布中国、美国、加拿大、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他的名下拥有美国大新银行、好莱坞大都会酒店、新加披国际金叶烟草公司等数十家大公司。
事业有成的熊德龙从来没有忘本,他一直把父母的教诲铭记在心间,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早在1978年的时候,熊德龙就第一次回到“故乡”梅州。
那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我踏上梅州的一刻,瞬间就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回到梅州后,熊德龙去看望了之前从没谋面的姥姥。
姥姥已经九十岁高龄,但是鹤发童颜,拉着熊德龙的手笑盈盈地说:我的大孙子回来了。听到这句话后,熊德龙激动得热泪盈眶。
眼前这个老人和他素未谋面,但一见面就认了他这个孙子,他一定要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
熊德龙说干就干,他为家乡梅州的公益事业先后捐赠了数千万人民币。他还出资投建了六座大桥,解决当地的交通问题,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并不富裕的时候,他主动募集资金,为国家将3000多名干部送到国外去学习培训,这些干部学成归来后,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熊德龙还经常奔波到西部偏远地区。贵州省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就是在他的投资下建立起来的。他还先后担任了云南、广东、贵州等八个省的经济顾问,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
有人问他这些年在中国投资挣了多少钱,熊德龙严肃地说:我在中国投资并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为了实现父母的诺言,帮助中国贫困的地区富起来。
的确,熊德龙早年间在海外的成功经历早就赚足了财富,他来中国并不是为了钱,因为他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是中国人。
除了在中国处处投资捐款以外,熊德龙还在海外处处维护中国的利益。在海外有一份爱国报纸——《国际日报》,这是由李亚频夫妇在加州创办的。
因为《国际日报》拒绝发表反华言论,李亚频在台湾期间被台湾当局监禁起来。后来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台湾方面释放了李亚频。
1993年,李亚频夫妇决定不再继续经营《国际日报》,他们找到了熊德龙,问他有没有意愿收购。熊德龙知道《国际日报》对海外华人的意义,当即爽快答应。
1995年10月1日,熊德龙召集南加州当地华人华侨,还邀请了众多美国友好人士一起在洛杉矶庆祝中国国庆节。
期间,他们升起了五星红旗,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所有在场的人肃然起敬。之后,熊德龙通过旗下的《国际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让无数的海外华人华侨为之动容,点燃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熊德龙老先生虽然没有中国血统,但他有一颗中国心,他始终深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事迹足以让我们动容。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定做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