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市松白江社区,穗人员与当地人一起在社区巡逻。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三元里街道党工委书记 李海东
广州市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市人大代表曾德雄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羊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桂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总书记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开展镇(街)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专项改革创新试点,规范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共治共享无异客,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来穗人员高度集聚的三元里地区,白云区试点打造“五个一”融合社区模式,建设一个来穗人员党支部、一个共治议事会、一个融合社区服务站、一个融合学堂、一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以党建引领,给予来穗人员更多权利和服务,引导他们以主体地位参与议事决事,推动来穗人员与当地高度融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肖桂来
5个“一”
◆成立一个来穗人员党支部
◆成立一个融合社区共治议事会
◆建设一个融合社区工作服务站
◆创建一所融合学堂
◆组建一支来穗人员志愿者服务队
案例聚焦
坐在一张桌旁商量事
有了“一家人”的感觉
“过去在街上见了面,本地人与来穗人员很少打招呼,现在却坐在一起商量解决社区各种难事,真想不到!”54岁的李先德是20年前南下务工潮中的一名来穗人员。他还有一个身份——三元里街松柏社区第二届共治议事会议事代表。2016年4月,三元里松柏岗社区来穗人员共治议事会成立。这个议事会的最大特征是平等:13名议事代表中,除了街道民政科负责人兼任的理事长,外来工和本地人各6名。
如今,来穗人员共治议事会已完成了第二届换选,作为三元里街 “五个一”融合社区模式的重要内容,有效破解了大量来穗人员带来的社会治理和城市融入难题。
破题:
开创“五个一”融合社区模式
松柏岗社区居住着本地居民4000人,还有7000多名来自湖北洪湖市螺山镇的务工者,李先德就是其中一员。“刚来时交个房租都吵嘴。在我们老家几块钱的零头就舍去,这里不行,一是一二是二,市场经济讲究个准确。”李先德说,“我们湖北人喜欢吃辣,炒菜时辣椒味太浓,楼上楼下本地人就有意见,为此甚至发生过对骂的事。”
这些看似琐碎的摩擦背后隐含着一个新问题: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广州,导致人口结构严重倒挂,来穗人员背井离乡来到这里,缺乏交往资源支持,归属感淡漠,给当地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破解此问题摆上了城市治理者的案头,并很快有了行动方案。2009年12月1日,在三元里务工的47名湖北洪湖市螺山镇的流动党员成立了三元里洪湖荆楚印刷工党支部。“以前有大小事都打110,现在都会先想到党支部。”李先德说,流动党支部已经“化身”为流动的管理工作站、乡情联络站、信息交流站和维权服务站。
2015年9月,在荆楚印刷工党支部的基础上,三元里街又在全市首创“五个一”融合社区模式,构建起了一个来穗人员党支部、一个来穗人员服务站、一个融合学堂、一个社区共治议事会、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的架构。“有了社区共治议事会,我们来穗人员可以与本地人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参与社区管理,有了话事权,自然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李先德说。
融合:
连饭菜的口味都慢慢靠近了
“一块三角地,被改造成了街心公园”“建立巷长制,劝说治理城中村高空抛物”“暑假开设夏令营,让留守儿童有了着落”……土生土长的三元里人江志敏翻开厚厚的“社区共治议事会记录本”,向记者展示议事成果。
这样的模式在三元里街其余12个社区推广。目前,13个社区全部成立社区共治议事会,开通融合社区“献计献策网上专栏”,拓宽征集适当议题渠道,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议事会任期两年”等机制,保证议事会通过议题得以付诸实施。
松柏中街63号二楼是三元里融合学堂的所在地。2015年7月,融合学堂首开外来工写作课,35名学生通过写作课重新认识了与广州的关系。
三元里街来穗人员党总支副书记陈志说,洪湖人把三元里当成自己的家园,也要讲奉献精神。街道成立了一支由230名来穗人员组成的社会治安志愿巡逻队,保持社区“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是常态化工作,“比方说在辖区劝导乱停车乱摆摊、治安巡逻、探访独居长者等”。
同样来自洪湖的郑庆忠是巡逻队成员的一分子,也是松柏岗社区二十九巷、三十一巷的巷长。现在,郑庆忠要解决的问题琐碎到“高空抛物”、乱丢垃圾、开不了门等小事。
“连饭菜口味都慢慢靠近了,我们也喜欢吃点辣,他们口味也淡了点。”江志敏笑着说,过去包粽子本地人是有馅的裹粽,洪湖乡亲吃的是无馅的白粽,现在过端午大家一起包粽子,粽子已不分类。
基层思考
三元里街道党工委书记 李海东
从管理到服务 社区融合也要可持续
三元里街常住人口10.3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4.7万人,非户籍常住人口5.6万人,人口倒挂现象突出。“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城中村’,社会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的流动人口增长需求,来穗人员难融入、社区管理难融合、社会和谐难融洽的问题凸显。”三元里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海东说,从2009年开始,街道把探索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的突破口放在松柏岗社区,把推进同地缘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加强来穗人员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坚持党建引领,为流动党员“安家”。
2016年,三元里街运用社区融合系统管理思维,创建“五个一工程”。在李海东看来,这一举措就是要“让来穗人员在社区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为增强融合社区创建成效,街道同步开展社会综合整治。其中,自主研发了以来穗人员和出租屋为主体的“智﹢惠”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管理管控。
尽管“五个一工程”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多方力量的积极响应、参与和支持,但探索之路历来都是“荆棘密布”。
“比如,服务工作站的创建还处于初级阶段,逃不出管理的框架。”李海东举例说,如何为来穗人员提供更多实质服务需要深耕,“救济帮扶、‘订单式’讲座都应该更多一些。”而融合学堂目前提供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与当初的设想有距离。目前正考虑整合对接辖区教育资源,让来穗人员获取更加专业、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在融合社区的创建探索过程中,李海东发现,服务来穗人员的渠道还是偏窄。于是,街道去年增设“人大代表三元里社区融合联络站”和“三元里商会企业融合服务站”,让人大代表走近来穗人员、面对面倾听群众声音,并在企业与来穗人员之间搭建人才输送与就业平台。
“我们也在思考,未来随着‘五个一工程’的效应递减,社区融合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李海东说,根据白云区“1358”发展思路,三元里街将在已有的“五加二工程”框架下,拓展融合共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各类活动常态化开展,逐步将融合社区共治工作由城中村向白云新城等商业区域推进,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继续努力,全面创建白云区“首善之街”。
以社区共治议事制度为例,李海东说,三元里街将探索人大代表、党代表、工会代表、社区法律顾问进入共治议事会机制,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治理。
专家点评
广州市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市人大代表曾德雄
让“共建共治共享”顶层设计更多落地
曾德雄认为,“‘三元里模式’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治理方面,为有效破解大量来穗人员带来的社会治理和城市融入难题提供了参考借鉴,具有创新社会治理的样本意义。”
“更深一层看,‘三元里模式’对我们国家社会结构的重建、社会人文生态的重塑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曾德雄说,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传统社会结构被打破,村落熟人社会格局不再,代之以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和普遍的社会交往。与之相应的是传统熟人社会伦理日渐消淡,新型的陌生人社会伦理亟待建立。
他认为,这方面“三元里模式”提供了极佳的示范。“在这里没有本地人外地人之分,满街都是主人。”在三元里,街道事务成为公共事务,外地人具有完全平等的参与权,外地人甚至当起了社区代表、巷长、巡视员,共同管理社区。
“要做到这一点,上下的良性互动必不可少。” 曾德雄表示,“共建共治共享”“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商量着办”已经成为顶层设计,而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制定的《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则提供了具体详尽的指引,加上杰出的社区“带头人”和长期“在地化”的社会组织,终于形成了三元里这样的新型社会形态。他期待越来越多的“三元里模式”在基层出现。
目前,广州的外地人总数已超过本地人,人口结构的“倒挂”毫无疑问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曾德雄表示,如何为来穗人员提供市民待遇需要做更细致的工作。“市民待遇首要的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广州这些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卓有成效,89.4%的来穗人员对广州基本公共服务满意。”但由于历史欠账问题,来穗人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口不小,来穗人员融合度依然不够高,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尤其是教育,来穗人员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较低,而子女的教育恰恰是他们最看重的。”
数说融合
来穗人员党支部实行三元里街道党工委与螺山镇党委“双向共管”,自成立以来成功调处180多起涉及经营、劳资、家庭等方面的纠纷。
融合学堂成立以来共开设各类课程900多场,培训来穗人员9000多人次,累计服务11.48万人次,举办13场“融合文化节”文艺汇演。来穗人员服务工作站累计接待12万人次,解决办理12万项业务申请,为来穗人员办理居住证近6000张,开展职业病危害知识和健康讲座30多场,定期开展义诊保健、健康咨询、预防宣传等医疗服务,累计服务近10万人次。
融合社区共治议事会自成立以来召开共治议事会103场次,议事189件,完成事项176件,解决了包括社区微型公园选址、租金合理上涨等事项153件。
三元里街组建230人的社区志愿服务队,共出动来穗人员28500人次参加社区环境整治;率先成立广州第一支由1139人来穗人员、69名来穗党员组成的社会治安志愿巡逻队,协助破获毒品案件28宗,协助抓获涉毒人员34人。
记者观察
此心安处是吾乡
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一直是社会治理领域的一大难题。
作为广州探索来穗人员全方位融合的首轮试点之一,在白云区三元里街,越来越多的来穗人员参与到了社区的治理当中。这不仅让社区更和谐,也让他们融入广州的生活,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连日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参与是融入的最高层次,由本地人与来穗人员共同组成的议事会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意识”这句话得到了广泛认同。用受访者的话来说,“只有把社区、把广州当成了自己的家,才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处理这些问题,通过参与治理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如何提高议事能力?来穗代表的中坚力量能否更好地发挥?怎样让议事结果落到实处见实效?三元里社区共治议事会正在从“掌声”中思考着未来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目前,广州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已达900多万人,来穗人员结构等也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其流动从个体逐渐转变为家庭式、家族式迁徙,不少来穗人员家庭是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随之而来的是,来穗人员也对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居住条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让来穗人员更好地融入广州,意味着要在共建共治共享上寻求突破。在这方面,三元里街的有益探索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不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看,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让来穗人员获得感满满。
对来穗人员而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未来可期。
专题统筹:赵东方、毕征、汤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