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原子弹祭坛——长崎褒奖天主堂纪事报
欢迎来到公众号sasutime
曾在长崎寻找原子弹的痕迹,在这个留在褒奖天主堂的石柱旁留下阴影。
当时,我以为自己找到了原子弹爆炸的中心点,而且认为那次爆炸把这座教堂炸得粉身碎骨,只剩了这一点点残迹。然而,今天我才明白自己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
第一,浦上天主堂并不在原子弹爆炸的最中心,它在中弹时并没有被完全摧毁,是若干年后才被“粉身碎骨”的;
第二,这组石柱是后来被挪移过来的。
浦上天主堂,究竟有着怎样谜一样的故事呢?
到日本参加中日媒体智库论坛,团中一位老同志曾长期在日本工作,说起我曾经到过长崎,他问我:“你去过浦上天主堂的遗址吗?”
浦上天主堂竣工于1925年,当时是亚洲最大,被称为“东洋第一”的宏大规模的教堂,这座长崎人引以为傲的历史性建筑,于1945年8月9日在美军用原子弹轰炸长崎时被炸毁。
从宿命的角度而言,浦上天主堂一带本来不应该成为被轰炸的中心。美军在1945年8月6日用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铀弹)轰炸广岛后,焦头烂额的日本政府面对记者传出的评价是“默杀”——意思是暂停新闻公布,无可奉告。但是,不知道美方是哪个半吊子翻译将其译成了“不在乎(Not mind)”,深感日方傲慢的美军奉命向日本投掷第二枚原子弹。
这枚威力远大于“小男孩”,叫做“胖子”的原子弹(钚弹),本来预定的第一轰炸目标是位于北九州的军工重镇小仓,但因那天的天气原因,美军驾驶员于漫漫浓云之上找不到小仓的位置,才根据总部指示转向第二目标长崎,而长崎当天也是阴云密布,差一点就不能投弹了。
由于技术上绝不允许飞机带着原子弹返回着陆,美军飞行员有些无所适从,但关键时刻一阵怪风吹开云层,露出了长崎的一角,美机根据总部指示当即投弹,“胖子”在距浦上天主堂五百米的空中爆炸。
▲ 被炸前的浦上天主堂
▲ 长崎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屈指可数的几座开放城市之一,信教的人很多,所以战前的浦上天主堂曾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在浦上天主堂附近上空爆炸的原子弹,把幸运留给了小仓,却毁了半个长崎——虽然该城的绝大部分历史文化精华因原子弹偏离了原定离市中心很近的投弹点——三菱长崎造船厂而得以“幸运”保留,但因为炸点周围主要是居民区,所以长崎的伤亡人数中,平民比例更高。
原子弹在长崎爆炸那一天,适逢圣母升天节,很多教徒正在这座浦上天主堂中举行弥撒,结果在浩劫中全部遇难。
教堂被炸成了废墟,周围伏尸累累——但让人感到疑问的是,至少从当时保留下来的照片看,爆炸后的浦上天主堂,保留下来的似乎不仅仅是一根石柱。
▲ 长崎原子弹炸点示意图,注意其右上方一点的地方,便是浦上天主堂
▲ 爆炸中心带的空中照片,正中为浦上天主堂遗址,可清晰看到其残存建筑,还颇有规模
这是我对于浦上天主堂在原子弹爆炸中经历的了解和问题。
老先生叹息一声,告诉我确实浦上天主堂的建筑在原子弹爆炸中并没有被完全被摧毁,长崎市政府本想根据有识之士尤其是众多长崎市民的呼声将其尚存部分整体保留下来,以作为一个比广岛原爆纪念馆更具视觉与心理冲击力的纪念与和平祈愿设施。
▲ 爆炸几天后拍摄的照片证明,遭原子弹爆炸的浦上天主堂虽完全坍塌,但有代表性的部分轮廓尚比较完整
▲ 而这根保留下来的立柱,到底是当年浦上天主堂的哪一部分,也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 最初,曾怀疑是天主堂正门旁的两根立柱之一,但细节多少有些不符
▲ 直到发现这张侧面照片时,才有了真相大白的感觉——保存下来的应该是右侧这堵墙最左面的那一根柱子
▲ 对比一下顶部的神像,墙体的分节和侧面拱门的残部,便可以看出判断的依据了
只是遗址的其余部分,已经完全不见了。
▲ 从爆心拍摄到的浦上天主堂,近景可以看到遇难者的遗体——由于原子弹爆炸的光热效应,爆炸中心的死者都在瞬间变成了白骨
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周围一公里范围内建筑几乎都被夷为平地,为何浦上天主堂却依然能够直立呢?当地有很多传说,其中少不了宗教色彩的说法。然而,真实的原因可能与神秘主义无关。它能够保持基本完整,原因无非一条——就是这座建筑在修建过程中施工精细,十分坚固。
▲ 残存的教堂,让人初看时有一点类似面对圆明园的感触
广岛的原爆纪念馆也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保留下来的。
▲ 今天,长崎已经于1959年在原址上重建了“浦上天主堂”
▲ 外观宏伟,内部豪华,却总有一种对那场灾难忘却的味道,让人不是滋味
▲ 这样的环境仿佛完全没有战争的记忆
老浦上天主堂在爆炸地今天保留下来的似乎只有一根柱子(还有一些构件被移送散布在其他地点),未免让人有点儿疑惑——作为一座毁于战火的宗教文化建筑,如果把它保留下来,似乎比后来新建的“原爆资料馆”展示的战争灾难对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更具冲击力。
▲ 残存的石像不自觉的带有了悲天悯人的深情
▲ 难道不是吗?(爆炸后拍摄浦上天主堂被毁塑像残体)
这种重建多少有些不正常。长崎人对于原子弹造成的惨痛记忆是十分重视的,很多爆炸时留下的遗迹都被珍而重之地保留着。
▲ 著名的“半鸟居”
▲ 便是当年被炸毁的一个神社大门,一直被保留至今
▲ 连另一半断裂的石柱都被保留着
▲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座更有纪念意义的天主堂反而被拆掉了呢?
据我查到的资料,这座新教堂是应教会的要求而重建的。重建前拆毁了旧教堂的残垣断壁,只将那一根柱子挪移到爆炸中心。也就是说,那根石柱是从五百米外老教堂遗址的位置挪移到原爆中心来的,现在的新教堂就是老教堂的原址。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或许是教会出于某种教义做出的决定?。
听了我的猜测,老先生摇摇头,告诉我很多事情根本不是公开说明那样简单。
为了从视觉效果最有效地显示宗教威严,浦上天主堂是建筑在一块台地之上的,它重建的时候没有搬家,仍然建在原址废墟上,爆炸后残存的建筑被全部清除,只有那根保留下来的柱子被挪了地方移动几百米,出现在今天的位置上。
浦上天主堂的重建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博弈。
这一切并非出自“教会计划”,而是美国方面多方施压所致。战后的长崎市政府和市议会曾多方努力,试图将浦上天主堂残存遗址完整保留下来,使其成为提醒世界战争惨痛的地点。
根据日方记载,长崎被炸之后,由长崎医科大名誉教授、长崎市议员国友鼎倡议成立的长崎市原爆保存委员会大声疾呼将浦上天主堂的遗址原样保留下来,认为这是一种对后人负责,惊醒战争灾难的责任,这一呼吁得到了包括市长田川务等在内的长崎人广泛支持。
但美方对此事百般阻挠,通过舆论、资金、宗教等各种手段进行施压,逼迫日方拆除浦上天主堂遗址。
美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是教堂在欧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和平仁爱的象征,如果浦上天主堂的遗址被保留下来,后世人会永远记得美国把原子弹扔在了教堂顶上,这个事儿会让美国十分尴尬。
尤其是1954年美军在比基尼岛试验核弹时,造成附近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受到污染,引发日本社会反核浪潮,美方对此十分恼火。
美国对于维护自己形象一贯不遗余力,甚至到可以抹杀历史的地步,因此,美国一定要想方设法阻挠长崎保留浦上天主堂遗址。
在美方不断压力下,日方很多人不得不改变立场。连市长田川务在访美与对方“恳谈”后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接受了“优先考虑美国方面的忧虑”的立场。
1958年,长崎市议会被迫通过决议,废除了此前准备保留这一遗址的决定,同意将其拆除。
▲ 于是,这座原子弹没有炸毁的建筑,最终仍逃不脱被拆掉的命运
随后,当地教会便在美方资金的支持下,于其原址重建了今天的浦上天主堂。
这,就是浦上天主堂在原子弹爆炸前后的完整故事。
据说,前几年美国大使曾受邀参观长崎原子弹爆炸地,之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段极短的文字——“For Peace”。
只有两个单词,却让人难以解释——是“和平的代价?”还是“为和平而来”?
也许,美国人就是希望大家慢慢地遗忘那些有碍其脸面的事……老先生说。
拆了,就真的就会忘却吗?
我想,真相可以被遮蔽,却不会永远被埋没。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