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有改变的可能性,一想到这点,我就心潮澎湃——北野武
决定我们成功的,不是高情商,也不是高智商,而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就像地图,如果地图是错的,我们很难到达目的地,有时候甚至会南辕北辙。
《终身成长》这本书副标题: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子的思维模式。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她通过对成功数十年的研究发现,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影响决定的。
作者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接下来,咱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思维模式进行对比。
能力:天赋异禀还是后天努力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天赋,相信一个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觉得一个人是什么样子就永远是什么样子,我优秀,我会一直优秀,而且优秀是我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不需要努力,因为一旦努力,就证明我没有那么优秀;或者认为我某方面不行,就是天生不行,即便努力也不行。这两种人,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既没有看到外界事物的变化,也没有看到自身变化的可能性,就如刻舟求剑一般。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天赋或者天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某种技能或者能力,即使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的差距和资质方面的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实现改变和成长。
著名篮球巨星乔丹,他取得的成就让我们以为他取得成就就是因为他天生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但是乔丹在上高中的时候,是被校队淘汰的。在被高中校队淘汰以后,乔丹也非常郁闷。但是他没有放弃,他的母亲鼓励他继续好好训练。于是乔丹每天早上六点离开家去学校,抽空练习。包括后来上大学以后,他都坚持练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每次比赛结束以后,乔丹都要不断练习好几个小时的投篮,为下一次比赛做准备。即使后来他取得了成功,成为世人眼中的篮球天才,他依然坚持刻苦训练,因为在乔丹看来:坚韧的意志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
橄榄球员马歇尔福克,这是一个很厉害的球员,他可以知道比赛场上每个球员的位置,即使场上22名球员跑动或摔倒、乱作一团的时候,他不仅知道每个人在哪儿,还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以及即将做什么。而且从来没有出过错。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花了多年时间观察橄榄球,在高中的时候,他甚至在球场上当小贩,就是为了看橄榄球比赛。看球赛的时候,他总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人要跑到这里,为什么那个人要跑到那里,为什么要这样防守,为什么要那样进攻。他的观察力和好奇心成就了他。别人以为他是有天赋,其实任何人所谓的天赋,背后都有我们看不到的辛苦。
努力: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原本可以。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只有能力不足或者有缺陷的人才需要努力,“有天赋”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努力会贬低一个人的价值,而且努力之后还是会失败的事实让自己找不到借口去维持自己的尊严。
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如果你非常想要某个东西而且有机会去得到它,但是什么都不做,这种情况是不可思议的。对他们说来说,最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原本可以。
面对成功和失败:一蹶不振还是绝地反击
固定型思维的人始终让自己处于一种被评判的境地,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所以他们害怕失败,而且在他们看来,失败不是一个行为“我失败了”,失败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人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书里面讲了一个例子:一个很厉害的厨师,他的餐厅被《米其林指南》这个权威的杂志评为最高级别的三星,但是仅仅以为他的餐厅 被扣掉了两分,从19 分(满分 20分)扣成了17 分,他就受不了,选择了自杀。
固定型思维面对失败的时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要么归咎于他人,不断抱怨;要么责备自己贬低自己,通过抱怨和责备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的高尔夫球运动员加西亚,他具有精湛的技术,但是他不敢面对失败,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他把错误都推到球童身上,开除了许多个球童,有一次怪自己的鞋太滑导致自己没有接到球,把鞋扔了。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虽然失败对自己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是一次失败不能定义自己,失败只是一个警钟,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商场中蓬勃发展的公司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带领公司走向卓越的领导者。这种领导者并不是指那些能力超常、魅力出众天才一样的人,而是那些面对失败,即使是自己的失败,他们依然有能力保持信念,相信自己最终可以成功。美国通用公司 CEO 杰克韦尔奇就是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在他的自传中,他讲述了他在一次收购时过分相信自己不会犯错,收购了华尔街的一家投资金融公司,这场收购给通用电气带来了一场大灾难,损失高达上亿元。在这次收购中,杰克韦尔奇上了难忘的一课,他在这次事件中,学到了真正的自信是什么,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不管他们来自何方。”
面对团队合作:没有人可以孤军奋战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努力证明自己的天赋,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他人的成就要么嫉妒,要么自卑,拒绝协同合作。
有一些体育明星认为自己取得成就就是自己一个人的天赋使然,但其实,每一项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团队运动,没有人可以孤军奋战,每一个出色的运动员,都是团队——教练、陪练、经纪人等——协作的结果。所以,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从来不逞个人英雄主义,他们看到每个成员的价值和独特性,让每个成员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促使整个团队达成协同。
感情中:在回应对方的时候,应该去采取对事实有帮助的行为,而不是和对方生气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个人的特质都是固定的,你自己,你的伴侣,以及你们之间相处的模式和你们的关系——一切要不然就是好,要不然就是不好,就是两个极端,注定如此,不可改变。夫妻关系不好的两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他就是一个懒惰的人,她就是爱无理取闹,等等。这样的话,对对方作出评价,并且固定化,标签化。
我们常常认为,如果我们需要为一段感情努力或者需要为对方努力,说明他注定不属于我们。以前我就是这种观点,就想着两个人能在一起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刻意地做一些事情。但其实生活不是童话故事,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以后,会有很多差异和不同,不会心有灵犀,也不会对所有问题都保持意见统一,相反,一定会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和矛盾。但是,有差异和不同不是问题,如何处理差异和不同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任何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需要双方对彼此差异进行磨合,没有所谓的天作之合,挑选任何一个伴侣也就意味着挑选了一大堆差异,而且,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不存在问题的。这当中的关键就是要了解对方的底线在哪里,然后从这个点开始培养两个人的关系。赵丽颖演的《知否》里面盛明兰说过:两个人结婚,最终还是要看对方的最低处,能不能忍受下去,最低处是品性的最低处。对最低处能忍,能熬得下去,便能相守一生了。在这相守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沟通、磨合。
不会游泳的人,换泳池是没有用的;不会经营感情,换爱人是没有用的。
所以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在一段关系中,所有的一切,包括你,你的伴侣和你的恋爱关系,都是可以成长和改变的。当我们的感情或婚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来让现状有所改变的。
在《第三选择》中,斯蒂夫科维也说了,人们是有能力去为对方做有爱的事情,正如我们有能力去做对对方有害的事情。所以说,爱是一种选择,我们选择为对方做一些有爱的事情,而不是以没有爱的感觉了,拒绝付出行动。
我们做什么来改变我们感情或者婚姻生活的现状,书里面讲了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泰德和凯伦初相识的时候,都被对方和自己不同的个性所吸引,凯伦是一个轻松外向的姑娘,泰德则是一个内向严肃的人。泰德说:凯伦所说所做的所有事都充满了魅力。而泰德父亲般的威严,给凯伦带来了很强的安全感。
但是在短短几年以后,在泰德眼里,凯伦就成了一个没有责任感的轻浮的人。而凯伦则认为泰德过于苛刻,过于挑剔。
好在,他们两个人学习夫妻相处之道——在回应对方的时候,应该去采取对事实有帮助的行为,而不是和对方生气。所以,当泰德再回到家看到家里乱成一团的时候,泰德虽然很生气,但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他没有责备凯伦,而是选择帮助她,自己开始默默收拾,打扫房间。
二、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那怎么才是真正的深和远?每个父母的答案和做法都不一样。我们深信:每个父母都想能做点什么帮助孩子,为了孩子的成功,自己愿意做任何事情,付出所有。但是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父母做了很多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情,给孩子带来了伤害,而父母却不自知。事实上,父母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传递出一些信号。这些信号就会传达出父母的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我们夸孩子的方式是不是正确呢?是不是我们只要对孩子进行夸奖,就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呢?
我们对孩子的称赞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思维模式。以前我们小时候,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这个孩子脑瓜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要是肯用点心在学习上,成绩肯定错不了。这种孩子往往不会选择用功,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一用功,就证明自己不聪明了。
另外一种评价:这个孩子虽然不聪明,但是肯用功。我就是在这样的评价中长大的:小时候,我爸经常对别人说,这个孩子不聪明,但是特别用功。于是呢,我就真的特别用功,那个时候,我不仅写完老师留的作业,我还自己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并且在毕业多年以后一直坚持学习读书,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聪明。其实,我爸对我的这个评价,在看《终身成长》这本书之前,我只听到了前半句:这个孩子不聪明,导致我一直挺自卑,所以我会一直努力学习。后来读了这本《终身成长》,想到了后半句话的意义,我想:我之所以这么爱学习,也是受到我爸从小对我的评价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对我们的影响。
所以,对孩子的夸奖,我们应该夸奖他的努力,而不要夸奖他的能力,比如,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我们应该看到他努力的过程:你为了取得这个成绩,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而不是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
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时候反应如何,也会影响到孩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父母很焦虑,甚至很暴躁,或者,掩饰孩子的失败,这都会引起孩子的固定型思维,但是如果我们父母具有成长型思维,在面对孩子的失败时,将其视为孩子学习成长的一次机会,并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做,那么孩子是不是也学会了成长型思维呢。
第三部分: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呢?
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四个步骤。
第一步:接受。接受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不是说我们今天学习了成长型思维,知道了成长型思维,就极力否定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对自己的固定型思维,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只有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只有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才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第二步,观察。观察一下是什么激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比如,当我们接受一项新的任务时,我们内心是拒绝的,那我们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害怕失败?还是因为害怕努力?
我们想一想,最近一次激发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是什么事,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都是什么时候出现,是压力比较大,还是因为关心则乱?比如,高考之前,很多父母会比孩子还要焦虑,是不是因为固定型思维在作祟呢?
第三步,命名。就是给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起个名字。比如,给我们的固定型思维起个名字叫:小强。当我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小强就出现了;当我产生自我怀疑的时候,小强就出现了。命名这一步骤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让我们和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保持一段距离,以出离心来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四步,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本来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感到安全才会出现的。所以,当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的时候,尝试着去理解和尊重固定型思维,试着去帮助和引导固定型思维。比如,当我们在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他可能会告诉我们:你不擅长做这件事情,这时候,就可以对固定型思维进行教育:是的,我可能现在还不太擅长做这件事,但是我可以从这件事情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从而让我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做。
最后呢,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就是设立成长型目标,并制定计划去实行。为什么这本书叫《终身成长》?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个世界每天给我们很多成长的机会和方法,同时也给了我们帮助别人成长的方法。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书里面列了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每天问自己:
一,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对周围的人呢?
二、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我们的成长型计划呢?
三、即便我们获得成功,我们也要问自己: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要做些什么?
改变成长型思维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作者明确告诉我们:不能。但是,拥有成长型思维,会让我们对人对事有更多的包容,会让我们接纳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生活的更自在惬意。
改变也许不那么容易,但从来没有人说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