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阳关林场万亩防护林的砍伐破坏问题,敦煌市外宣务对最新报道反映了情况,敦煌市非常重视,很快成立了工作专题组,对相关问题依法进行调查,并及时公布相关情况。
阳关林场这片防护林对敦煌意味着什么?据介绍,该林场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一个大风口,东面是敦煌市区,南面是南湖乡,西面是一望无垠的库姆塔格大沙漠和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阳关林场也被称为敦煌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的绿色屏障。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片防护林,“沙进人退”的现象或许将再度上演;没有这片防护林,莫高窟和月牙泉恐怕将就此被掩埋在沙土之下。
毁林情况十分严重。图片来源:绿会融媒
关于敦煌治沙,经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避免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国——这座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因水源断绝而被放弃的古城。
事实上,有关阳关林场的保护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引起争议,林场的保护历史更像是一段破坏与修复不断交织的历史。2006年,同样是阳关林场的毁坏问题引发舆论关注。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彼时林场被破坏的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是敦煌市内共有个体木材加工点70多家,且大多都有合法手续,这些木材加工点或木材贩子取得采伐证后,肆意乱伐,少批多伐,无人监管。而时任林业局局长则称,合法的木材加工点为20多家。第二,是有些人为牟取经济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大量砍伐和破坏天然防护林,开垦成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同时,因为管理不善,几百亩新栽植三年左右的防护林被羊群啃掉了皮,林带成片死亡。
现在,阳关林场因被毁坏再度站上风口浪尖,这次争议源自一个葡萄园项目,当地的葡萄生产成为了林场的支柱产业。这展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2006年大片的葡萄园已经破坏了林场的生态,到了2021年,葡萄生产成了气候,阳关林场被砍伐的防护林地全部被用来种葡萄。
然而,各方却宣称葡萄园自2006年后没有新增。更令人生疑的是,阳关林场到底还剩多少亩防护林居然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现场勘察,今年1月,阳关林场葡萄园面积约为1.3万亩,防护林面积不足5000亩。阳关林场经营部部长刘汉江则称,“应该还有7000亩林地”。阳关林场场长魏海东则表示,林场现有1.3万亩防护林。内部管理人员对防护林的数量掌握情况竟然差了一半,连基本数据都口径不一,又怎么能养好林,护好林呢?
尽管对葡萄园有争议,但根据相关资料,在阳关林场种植葡萄是试出来的经验。2003年,阳关林场职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大胆提出了“以林护果,以果养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经营思路,其中葡萄种植就是突破口。仅从葡萄种植出发,近20年来,葡萄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说明经验奏效了,毕竟,林场要发展就需要一定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发展葡萄种植的过程中,“以林护果,以果养林”的目标是否被遗忘丢弃?“以果养林”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果不养林”,甚至为追求果而砍林?
因此,有关方面的调查恐怕要搞清楚葡萄园和防护林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为了种葡萄而砍伐防护林,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林场还剩多少防护林?为什么这些防护林被砍伐时没有及时介入?防护林被砍伐后的善后工作又如何进行?诸多疑问需要确切的答复,保卫防护林,不能再陷入“破坏-保护”的循环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