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还有碧水青山。宁可绿水清算,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9月25晚播出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第19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报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事例。1978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将历时73年,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工程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
日升月落,寒暑易节。历经几代人、亿万群众的接力奋斗,三北工程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据2018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三北工程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40%的水土流失区。工程建设者们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的办法,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的历史。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土地沙化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为2.4 天,其中京津冀地区由5.1天下降到不足1天。
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三北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了67%,黄土高原年入黄河泥沙减少了4亿吨左右。
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工程区近一半的农田得到林网的有效庇护,彻底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减轻了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据科学测算,仅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就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60万吨。2017年全国十大产粮县全部是东北农田防护林建设的达标县。
三北工程还建成了一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基地,仅林业经济一项,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30倍,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三北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工程建设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条件最艰苦、修复难度最大的地区,40年多的工程建设中,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工程建设,涌现出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齐等一批绿色发展的典型,创造了全民植树造林种草,全社会植绿护绿的成功范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郭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