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底以来,Netflix原创的首批3部华语剧集陆续上线,然而备受期待之下,一部不如一部,呈阶梯状滑落的口碑,令人大失所望。
试水性质的尝试和偏保守的制作思路,是导致这3部剧集体滑铁卢的主要原因。
当中《罪梦者》(豆瓣7.1、IMDb 5.3)原本是个偏恐怖类型的剧本,但在原导演退出,陈映蓉接手后,调整成如今成片的犯罪类型,但她大胆采用的虚实结合和非线性、碎片化的剪辑方式所带来的混乱叙事和时间线,一开始就就劝退了不少人。
《罪梦者》剧照
不过,这部剧不论在尺度、类型元素、甚至演员阵容上,确实是3部中配置最高的,只是在把不同风格糅合成型的完成度上有所欠缺。而评分能回升到7分,说明还是得到了部分观众的肯定。
至于《极道千金》(豆瓣5.8、IMDb 7.1)和《彼岸之嫁》(豆瓣4.9、IMDb 5.8),本质上都是俗烂的偶像剧,即便像后者拿了个“冥婚”概念来作噱头,也没用好,很是网飞一贯“高概念低输出”的作风了。
《彼岸之嫁》剧照
倒是我们与外国观众对这3部剧相反的口碑评价,很值得玩味,也从侧面说明网飞还没有摸清华语观众的口味。
好在事不过三,4月30日由Netflix独家首播的《谁是被害者》,终于让我们等来了一部期待中的华语剧。
《谁是被害者》海报
准确地说,《谁是被害者》并不是网飞的原创剧,只是以合作的形式,注资和买下了独家首播权。
本剧出品方是业内口碑不错的瀚草影视,制作班底也以台湾本土人马为主。
但也正因背靠财大气粗的网飞,才能有充足预算用于制作,整部剧的制作水准和质感都堪比美剧,十分精良且用心(每集片尾的制作花絮可见)。
上线至今,《谁是被害者》一直占据着港台地区网飞点播榜首位。豆瓣虽然从开分的8.5滑落到8.1,但也已经远甩之前3部几条街。
《谁是被害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口碑和关注度,都与它本身不俗的软硬件密不可分。
首先,本剧根据台湾推理作家天地无限(本名:郑惠文)15年出版的小说《第四名被害者》改编,关于创作的动机,郑惠文表示是受“媒体为了冲收视,经常在事发现场对受害者提出愚蠢问题,为搏眼球做无底线报道”的行为所启发,因此原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有类似《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主题。
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目前除了网飞的剧版,据说也有韩国的电影公司计划将其拍成电影。
然后,本剧主创对小说也做了幅度不小的改编,原著中的两个主角分别是连续杀人案的唯一幸存者周雨洁和电视台当红主播徐海音。
而到了剧集,则变成了鉴识官方毅任和新闻记者徐海茵。
在对这两个角色进行设计和塑造上,主创们也下了一番功夫。
张孝全饰演的鉴识官方毅任,是个醉心工作的亚斯伯格症患者。
这是一种被认为“没有语言和智力障碍”的自闭症,重要特征是社交困难,但狭隘的兴趣又使其拥有高专注度,在某些领域能获得更高造诣。历史上的一些天才名人,比如爱因斯坦、莫扎特、牛顿、甚至比尔·盖茨,就都被普遍认为患有亚斯伯格症。
因此,剧中的方毅任,才会被同事形容有“一顶几”的工作能力,以及有“破了很多案子”鉴识员的称号。
至于许玮甯饰演的徐海茵,则是一个眼中只有头条,没有底线的嗜血女记者。
新闻媒体行业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她积累了雄厚的人脉关系网,练就一身超强的交际手段和随机应变能力,为套取有用信息,可以随时切换各种角色骗过对方而不露马脚。
比如假扮成歌迷去见苏可芸的妈妈,一边安慰正掏心掏肺的苏妈,一边却引诱她说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用手机偷拍下全程;还有套上宽松卫衣、扎起马尾辫,化身社工去见游城皓的妹妹,用共情经历让对方放下戒备,如愿获取想要的线索。
徐海茵可谓深谙人性的弱点和交际之道,绝对是“厚黑学”的实践典范。
这两个在不同领域都有着突出业务能力,性格上又截然相反的人,组成了一段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共同探寻案件的真相,达成各自的目的。
另外,本剧的两位导演庄绚维、陈冠仲和三位编剧,虽有三位经验和资历都尚浅,但对叙事节奏和剧作结构的把控,还是完成得不错。
尤其前几集,接连发生的杀人案,抽丝剥茧的悬疑推理,以方毅任和徐海茵为主视角的“警媒”双线推进,节奏非常紧凑且引人入胜。
从第一位用女人身份离开人世的游城皓,让人记起苏可芸的歌声......到最后一位,死后从安光护理之家被扔下楼的刘光勇,替当年的周洋揭发一切,替病人伸张了正义。
这个环环相扣,从连环杀人到连环互助自杀,前人用错位、移花接木式的死亡为后人还愿,体现其活着时价值的设定,也足够出彩。
而在结构上,两位导演也处理得非常工整。
在每集片头曲前,都放进一小段“人物小传”式的回溯剧情,除两集给了方毅任和徐海茵两位主角外,另6集都用在了连环案件中的各个核心人物,不但丰满了角色,也让我们了解到他们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的成因。
两位导演这样的做法,不但替自己减轻了剪辑上的难度,无需在正剧过程中,疲于在过去和现在频繁穿插叙事,也降低了观剧门槛,让观众更易理清每个角色的背景和故事的来龙去脉,明显是有吸取了《罪梦者》吃亏跳跃性叙事的教训。
在总结了前3部原创剧的不足后,网飞这次索性只提供资金支持(据说是从Fox公司手中截胡抢来的项目),完全放权给本土制作团队去创作。
充足的预算,意味着主创团队可以放开手脚,不必因预算不足而束手束脚。
比如花了不少时间,去寻求不同领域专家顾问(包括刑警、法医、心理医师、鉴识科专家、跑社会线的记者等)的协助,指导并提供样态让演员能够在专业性和工作状态上有更真实的呈现。
另外在服道化上,也非常用心和力求精益。
比如刑警队办公室,巨细靡遗地从招牌、每个文件、每个办公桌到办公空间,都还原到一个警局应有的样子。
还有就是令到剧集尺度升级的溶尸和焚尸场面,不但赤裸裸地呈现,道具组更把尸体道具制作得非常拟真和仿真,从骨头和肉的粘稠、牵连,到颜色和效果上的逼真度,都做到了华语剧中的一流水准。
想了解这些,就千万不要错过每集最后的幕后制作花絮。
当然,如果单纯只靠查案推理,《谁是被害者》肯定没有现在的厚重感。
在中段案情逐渐明朗、真相呼之欲出后,剧情也转为情感向,开始更多触及到社会议题和人文关怀的层面上。
剧中连环案里的被害者和参与者,无一不是社会中的弱势、边缘群体,有跨性别者、丑闻缠身的过气女歌手、被公司压榨后过劳患癌的房产销售等,他们在世时,得不到理解、倾听和关心,促使他们萌生了宁可有价值的死去,也不愿无意义的活着的想法。
一件离奇的命案,对于眼中只有头条和流量的嗜血记者来说,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对死者的同情,而是见猎心喜,当成是一条能够刷流量、提升业绩的头条新闻,并刻意往猎奇的方向去报导。
而被害者们,也正是利用媒体这种冷血作风,用死亡来为自己还愿。
《谁是被害者》用连环奇案的方式,带出了这样的社会议题,唤醒人们对边缘群体的关怀,既保有娱乐性,又兼具了一定的深度和信息量。
演员方面,男女主角张孝全和许玮甯,客串的林心如,加上王识贤、黄河、丁宁、郑人硕、夏靖庭等一众台影台剧里的熟面孔和能演之人,阵容并不输《罪梦者》。
对张孝全来说,方毅任这个角色塑造上有两大难点,分别是亚斯伯格症的行为呈现和鉴识官的专业性。
亚斯伯格症患者,缺乏的是社交技巧和能力。
首集开头,方毅任就像个愣头青一样闯进会议室,当面公开质疑一个案件中篡改证据的行为,如此憨直和不识趣,直接得罪了队长赵承宽;而在同人交流时,不敢做眼神的接触,语速急促,像是急于把话说完好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另外,行为和情绪很不稳定,去KTV找人一言不合就把人轰走,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但在擅长的领域,又表现出极致的专注度和超强的专业性,剧中所有的证据都没能逃过他的鉴识。
张孝全在法医、鉴识和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加上临场发挥的一些比如摸耳朵、调整眼镜、不自然眨眼的小动作,都有令人信服的表现。
而许玮甯饰演的女记者徐海茵,则与方毅任完全不是一类人。
她对新闻的敏感度,嗜血的本能,圆滑、世故的待人处事,知道何时该来硬(对付警方内部线人),何时又该用软的(接触被害者家人),极其擅长人际交往。
后来当她发现自己的行为已经伤害到人,并越来越接近真相时,终于触动到她一直隐藏和承受着的童年创伤,内心开始慢慢软化,完成转变和蜕变。
有《目击者之追凶》和两部《红衣小女孩》在前,许玮甯也不负众望,用举重若轻的表演,撑起了这个角色。
只想说,这样有颜有演技的小姐姐,怎么还不红?
至于林心如,倒觉得没必要吹捧,这次她饰演的这个既保有理智,又称得上疯狂的角色,确实较过往有不小突破,但演得好不好我是持保留意见的,离演技炸裂更是有些差距。
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活下去才有力量、才有改变、才有希望。
借徐海茵之口,这是《谁是被害者》最后想传达给观众的,对生与死价值观的立场表达。
当人陷入困境和绝境时,需要的不是死亡的勇气,而是一点活下去的希望。
《谁是被害者》当然有不足、不完美的地方,但精巧的悬疑推理类型元素带来的可看性,延伸出的对社会议题探讨带来的深度,使它成为一部娱乐性和解读性俱佳的作品。
加上精良的制作,堪比美剧的质感,这样的华语剧,对华语观众来说,太难得了。
- END -
作者:小辉叔影社(Hui-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