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讯(通讯员 石松涛)
1月28日,深冬,寒风刺骨。听闻尉氏县妇联主席郑霞要到岗李乡冉村巧媳妇黄爱菊的香菇产业基地调研,记者踏着晨光,早早来到产业基地,一探究竟。
环顾百亩香菇产业基地,大棚规范整齐,爱菊产业扶贫基地牌子格外醒目,香菇大棚的菇架上成熟的香菇一片片、一簇簇、一堆堆鲜嫩无比。幼小的菇蕾疯狂的吸吮着养分,伸长着身体,蓬勃的挤出棒膜,撑起一把小伞,婀娜开放。地面上筐筐香菇清新柔嫩,芬芳自然,沁人心脾......
“咯咯咯......”大棚里传来阵阵笑声,随声而去,只见棚内务工的人们,正笑的前仰后合,记者来到跟前,笑声戛然而止。说明来意,人们你一言我一语:“黄爱菊是好媳妇,是俺们的大恩人,是她带领俺们走上了致富路......”
“俺刚嫁到冉村那几年时,住的是三间茅草房,遇到连阴天,屋内四处漏水,晚上睡觉四处挪地方,吃的是棉壳馍......”正在干活的六十岁村民张根花打开话匣子,忆苦思甜起来:“现在在家都能挣钱党的政策就是好,那真是住高楼开小车,吃喝不愁有存折,恁看俺这日子过的好不好。”说罢,她双手摆出无比幸福的动作,惹得在场人都捧腹大笑......
连栋香菇大棚内宽敞明亮,人们或菇棒注水、或采摘香菇、或进行香菇级别筛拣,一派繁忙景象。
来到七十岁老人冉黑臣面前,问起现在生活感受时,他不假思索地说:“爱菊这个好媳妇克服困难,投资几百万搭建了这个致富平台,全村老少爷们都为她点赞,你看!在这儿俺这老头儿也能挣钱!”说到这里,冉黑臣老人动作熟练地交换注水器,深有感触地说:“在旧社会哪有这好事,小时候连煤油灯都点不起,记得有一次女儿有病没钱治,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卖了换药吃,唉!”说道这里冉黑臣老人眼睛湿润了:“现在赶上好时光,家里一下增加了10多口人,真幸福啊!”
远处,正在干活的一老一少正在说些什么,记者赶到跟前,只见贫困户周发远、冉子冬正在把因菇棒注水太重导致倾倒的菇架,重新恢复原位。
冉子冬笑了笑:“发远俺俩只要在一块儿,像说相声似的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这时,周发远接上话茬:“是啊!俺老婆师玲敏上中学时患上了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结婚后为妻子看病欠下了一屁股债,当时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大前年,俺因病致贫被村里评定为贫困户后,村干部黄爱菊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主动劝俺两口来这儿务工,还让老婆干些力所能及的轻活,每月发给俺三四千块钱的工资。现在在这儿心情好了,病也好了,也脱贫了,是党的扶贫政策挽救了这个家,真心的谢谢中国共产党!”
周发远说到这儿,冉子冬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把家底也翻了出来:“妻子患病去世的早,撇下两个儿子,黄爱菊大棚建成后都来这儿上班,像亲人一样照顾俺,平时米、面、油、衣服没少送,还照顾孩子上学,现在生活改善了,心情舒畅了,”冉子冬说到这儿,用神秘的语气对记者说:“你不知道,给儿子起的名字都很有意思,大儿子叫冉乐乐,二孩叫冉快乐,盼望以后的日子快快乐乐......实不瞒您,俺这群干活的,高兴时候还拍抖音类,唱类,跳类那叫一个高兴!”
“咚咚咚......”传来阵阵脚步声,七十岁的独居老人贫困户冉小狗,急急忙忙走了进来,提起胶桶旁若无人熟练地摘起香菇来。
“咋来这么晚?”记者问。
“早都来了有车香菇刚入库,哎!爱菊对俺这么好,俺得好好干类,从来按时上班!”
说话间,黄爱菊走进棚内,把一沓工资送到冉小狗手中,老人笑眯眯的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收成果。
记者采访正酣,县妇联主席郑霞、副主席张晨辉、赵艳华,在岗李乡妇联主席戎彩慧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来到黄爱菊产业基地调研,询问产业基地建设情况、贫困户增收情况,黄爱菊一一进行汇报。
据黄爱菊介绍:“在2018年6月,作为乡代表到西峡观摩香菇产业,看到乡菇美好发展前景时,顿生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的想法,后来克服种种困难,流转百亩土地,投资三百多万元,建成规模连动大棚,现在已是入棚20万棒规模的产业扶贫基地,使全村贫困户在内的三十余户村民务工增收。”
调研结束临走时,县妇联主席郑霞鼓励黄爱菊:“好好干,作为巧媳妇产业,县妇联会给予大力支持”。
黄爱菊满怀信心地说:“在搞好香菇产业的同时,还计划种植香瓜,并利用自己香菇产业的优势对香菇进行深加工,生产香菇片、香菇酱,增加香菇的附加值,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闯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