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还记得u盘吗?
大学时期的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员的代码资料包、网络游戏的各种插件、旅行中拍摄的照片和视频、u盘都包含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如今,这个当年几乎人手一个的存储容器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个有着“移动存储第一股”美誉的朗科科技也成了众人口中“靠打专利官司为营生”的夕阳企业。
中国的钱包生产商有着相同的命运。
以钱包生产闻名全国的浙江台州路桥区峰江街道,在2017年之前曾有300多家箱包厂商,其中半数以上都生产钱包。如今,在这个“中国缝纫设备制造之都”已找不到专门生产钱包的企业。
就连中国最大的小商品生产基地义乌,也只有很少人在生产钱包,且多为外贸单。钱包的生产要求越来越高,利润却降至冰点。
那时的我们不曾想到,存储和上传有一天可以脱离设备直接在云上完成;更没有料到,击败钱包厂商的竟然是生产手机的。
时代在抛弃这些行业的时候,甚至没留给他们看清对手是谁的时间。
科技公司的底色是“技术”
本世纪初,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企业以“科技”为旗横扫商界,重新定义了手机、广告和零售行业。此后,科技公司倍受投资界青睐,“科技”一词因此成为众多新兴企业争相冠名的“标签”。
前不久,蚂蚁集团招股上市事件以失败宣告终结,但其在股市引发的震动用一场风暴来形容也不为过。港股有多达155万人认购,一举打破工行此前维持了长达14年的纪录;在科创板也有近516万有效申购户数,堪称前所未见。
当然,声讨和质疑声也同样激烈。而所有的质疑几乎都指向一个核心,蚂蚁究竟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定义一家科技公司?
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列出了定义科技公司的五个标准:软件能够创造一个生态系统,软件的边际成本为零,软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软件能无限扩展(offers infinite leverage),软件能使交易成本为零。
Thompson举了IBM的例子,首先,IBM本身就是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其硬件、软件、服务都与订阅支付模式相关,各行各业也都能从中获利;此外,IBM公司售卖的不仅有产品,还有全套的服务,并且边际成本为零。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科技公司的底色还是“技术”,其最大的特征在于,以新兴技术为手段重新定义了一个行业。
就像微软之于PC时代,亚马逊之于电商经济,贝索斯预见到,在“数据大爆炸”的未来,各行各业都需要灵活的储存和计算功能,因而率先布局云服务,彻底改变了计算经济。
事实上,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它提升了交易效率,增加了金融服务的使用场景,打破了金融行业覆盖率低、效率不高的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了这个行业,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态。
这也许就是蚂蚁集团在资本市场收获大批“选票”的原因,那些砸进去的真金白银就是他们的态度。
好的技术公司
当前,数字化渗透进各行各业,新技术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进步的必要条件,技术公司也越来越普遍。
如果说资本的投票导向是“技术公司”,那么普通民众的投票导向便是“好的技术公司”。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技术公司?
前段时间引发强烈反响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反映了公众对于外卖骑手基本权益的关心和维护。
不久前的一篇《抖音内幕:时间熔炉的诞生》则透露出人们对于算法滥用和碎片信息泛滥的担忧。
还有两会期间曾以提案的方式被提出、近期又受到大规模关注的“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的问题,以及贯穿人工智能发展始终的伦理问题,都折射出普通人对于好的技术公司的心理预期。
即,它应当有助于推动实现好的社会。
其实,早在谷歌创立之前,搜索引擎和在线广告相结合的模式就已经存在。但布林和佩奇用技术做出了“好用的搜索引擎”,找到了盈利和“无下限”之间的平衡点。
回到蚂蚁集团的问题上,金融科技究竟是增加了金融服务场景,让金融更普惠了,还是鼓励超前消费方式,增加了更多人的债务,这样的争论还将继续。
(文/寂静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