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镇高中是常熟乡,海盐县境内最西边的镇,美声庄田白晶晶,据《嘉兴府志》 & AMP;# 039;吴宝华()& amp# 039;& amp# 039;贾扎虫()& amp# 039;在这个萧山搬海盐的时候,白保桥、米汤庙桥都有,路人兵燕、保宝。
清末,这里逐渐成集市, 因此"百步"就成了这个镇的名称。百步亭一名初源于"柏婆亭"。
百步镇是考古大镇,全镇共有文化遗址40多处, 历史悠久,其文化始于距今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境内发现有代表良渚文化、崧泽文化的仙坛庙遗址,有迄今为止我国最大最早的崧泽文化土台,出土了经过几千年还保存良好的涂朱彩绘陶器和国内首次发现的"玉背象牙梳",赋予了百步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2001年10月17日横港乡并入百步镇。
百步镇是首批嘉兴市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2016年8月,省级浙江百步经济开发区正式设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百步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海盐县西部,毗邻海宁市,属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开放区。东距上海137公里,南离杭州80公里。区域面积64.71平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92个承包组,户数10082户,总人口33232人,劳动力人数21182人,耕地
初秋台风后的百步
面积55604亩。
镇境介于北纬30度32分至30度54分与东经120度46分至120度77分之间,东接于城镇(吕冢村),南倚石泉镇,北接嘉兴南湖区,西接海宁市,境内河网密布,水陆交通便捷,湖盐公路(X109)、海王公路横穿全镇,绍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湖盐线交汇并建有接入口(百步出入口)。嘉于硖航道穿境而过,直通黄浦江,属四级航道,通航能力500吨级。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在上海、杭州、苏州、宁波中间,区位优势明显。
地形地质
百步镇境内均为冲积海积平原地形,成陆年代相对久远,根据出土文物考证,约5000-6000年前,就有人类栖息在这块土地上,地势低洼,河港密布。据统计百步田面高程平均为4.44米,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8.75%。
百步镇位于扬子准地台(一级),杭嘉湖台斜(二级),海盐-钱清凸起(三级)即临浦-常山凸起起的北东延伸。中生代属于杭州湾拗陷中的次一级海宁-海盐隆起,新生代晚期杭嘉湖地区下沉,成为长江冲击平原。境内地层全被新生界四代系所覆盖,根据区域及周围钻井物资料,境内地质构造轮廓,从地表往下有三大层;即第四系沉积层,侏罗系火山岩,下古生物碳酸及碎屑岸层。三大层之下为基底层,为前震旦系变质层。
气候
百步镇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湿润。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时有台风出现;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
全镇年平均日照1881.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4%,年际变化幅度在1681-2256小时之间,从日照的全年变化来看,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太阳辐射、日照时间也最长。其中8月份最多,为228.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6.0%;2月最少,仅107.4小时,日照率为34.3%。
全年平均气温15.9°C,变幅为15.4-17.1°C,最大差值为1.7°C,典型的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温特点。年平均高温累计日数明显低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城市。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连阴雨、寒潮、冰雹和大风等。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作物种类繁多。1月是全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4.1°C,月最低气温平均为0.6°C,极端最低气温为-10.8°C,出现在1977年1月31日。七月是一年中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8°C。月最高气温为30.7度,极端最高气温40.1°C,出现在2013年7月23日。
历史沿革
百步镇历史悠久,其文化始于距今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境内发现有代表良渚文化、崧泽文化的仙坛庙遗址。
百步考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海盐县全境重新划分乡、亭、里、闾地域,全县置26个乡,乡以下共设256个亭、1626个里,长水乡始。
明初属长水乡七、八都,万历九年(1581) 后属五、七、九都区;
清末属沈荡区;
民国23年(1934)为端平、福田两乡大部和乐安乡一小部分,民国35年(1946)10月改属得胜乡。
1950年 4月为百步乡、得胜乡及鸳鸯、张鼎两乡部分村。
1956年3月并为百步乡。
1958年9月百步、狮岭(今属海宁)两乡合并建立百步公社,10月原百步乡辖区划入沈荡公社为百步管理区。
1961年复为百步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百步乡。
1997年11月改为建制镇,12月撤乡建镇。
2001年10月17日,浙政函[2001]216号批复同意海盐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横港乡建制,并入百步镇。
远古的百步
百步的历史文化体现,更多的是碑考古学者们发现的,百步文化始于距今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代表有良渚文化及崧泽文化的仙坛庙遗址,有2002年发现的中国最大最早的崧泽文化土台(另一处土台是1997年在浙江嘉兴南河浜发现的),出土了经过几千年还保存良好的涂朱彩绘陶器和国内首次发现的"玉背象牙梳",赋予了百步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百步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良渚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已被发掘的遗址主要有龙潭港遗址、仙坛庙遗址、周家浜遗址、五琅堰遗址、泥塘庙遗址、黄道湖遗址、窑墩遗址等40多处[2] ,与周边各镇不同,百步镇考古大镇的定位一旦确认,它将成为海盐县境内与众不同的特殊文化区域,成为海盐考古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和学术研究机构。
崇胜庵(五郎堰遗址与张家汇遗址)
崇胜庵,俗名包墩,僧宗智建,据《海盐县志》以及清乾隆《海盐县图经》记载位于县西二十里。 现位于百步镇超同村五郎堰桥附近。崇胜庵原有前后两个房子,前院为正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崇胜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但是周边信众依然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包墩烧香拜佛,由于中国《宗教事务条例》不允许民间私间宗教集会场地,但是当地人一直试图绕过该条例在原址上重建崇胜庵,而屡次的重建后当地政府都会在其重建后不久便将其拆毁。
崇胜庵(五郎堰遗址与张家汇遗址)
《海盐县图经》修纂的时间是北宋景德四年(1007),而在当时的图经上已有崇胜庵的记载,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崇胜庵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
崇胜庵所在的地方存在五郎堰遗址与张家汇遗址,均属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
龙潭港遗址
龙潭港遗址位于百步镇桃北村(原横港乡桃园村11组)麻皮浜西侧,遗址中心高墩面积近5000平方米。1997年3月中旬,对该高墩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600平方米。清理出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祭祀遗迹的红烧土迹象和20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品369组,共计500余件,其中石器近30件,玉器80余件(组),骨、角、牙器100余件,陶器160余件。7座大墓(其中3座已被破坏)出土随葬品约260多件,占总数的71%。龙潭港遗址高墩墓地的主体大约形成于良渚文化晚期偏早阶段,以一处近方形的红烧土遗迹、一条南北向浅沟和十多座墓葬构成的良渚文化墓地布局结构,反映了当时一个中等社会组织的构成状况。此墓地中大量陶器是随葬品的主流,并以精美的细刻纹陶器作为礼器的代表,应是社会等级差距的体现,代表了中等贵族阶层的身份。[3]
仙坛庙遗址
仙坛庙遗址
仙坛庙遗址位于海盐县百步镇农丰村9组。2002年9月至2004年5月,对仙坛庙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2400平方米。考古发现,仙坛庙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一个小型村落遗址,其年代自崧泽文化早期一直延续至良渚文化晚期,距今约6800-4500年。发现了崧泽文化早期至良渚文化时期连续扩建使用的人工堆筑的土台等遗迹;清理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和牙骨器等各类遗物1200件(组)。另外,还发现了国内罕见的被认为是"干栏式"建筑的刻画图形,在良渚文化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使人们第一次对良渚文化时期的建筑形制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
仙坛庙遗址属于江南水乡型平原地貌,周围河道环绕,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聚落形态。自崧泽文化早期至良渚文化晚期的延续性堆积和丰富的遗迹,揭开了一幅史前聚落在一千余年历史长河中绵延发展、生生不息的动人长卷,为探索、研究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及营建模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因此,博物馆以仙坛庙遗址为蓝本,设计了"千年聚落"的场景。为突显聚落延续传承的内涵,场景分为"恋爱、传承、家"三个小主题。展柜中从崧泽早期到良渚晚期的各类同类器型的演变,佐证了这个千年聚落存在的史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区中间本来有一个突显的柱子。设计者独具匠心地用一组反映先民生活生产的浮雕将柱子包围起来,完美地处理了这个难点,反而使之成为点睛之笔。
仙坛庙遗址被评为"2003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曾入围"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2006年5月又荣获了"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4]
折叠
周家浜遗址
玉背象牙梳周家浜出土
周家浜遗址位于百步镇桃北村(原横港乡桃园村4组),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99年7月至9月对周家浜遗址西部近6000平方米涉及土地整理的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揭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良渚文化时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和骨角牙器等各类器物约500件(组)。本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30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较为完整的镶嵌有玉背(冠状器)的象牙梳,在国内尚属首次,对解决多年来玉"冠状器"用途的研究课题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此外,两处毗邻的高土台上分别埋设墓葬,然后又经扩建合成一体的现象,对探讨良渚文化高土台的形成过程以及土台与土台、墓葬与墓葬间的关系,甚至对良渚文化聚落形态的研究,都具有新的启示作用。